数字化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发布时间:2025-05-22 12:16 浏览量:6
2025年1月9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持续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数字化转型将重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逻辑:基于系统论与协同理论,可以打破学段壁垒,构建一体化动态协同模型;依托大数据、虚拟仿真等技术,可以推动“精准思政”模式,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育人范式转型;通过数字技术运用,可以活化非遗、红色资源等,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坚定文化自信。
《羊城晚报》2025年5月22日理论版
理论逻辑:建构数字技术驱动的思政课协同育人框架
以系统论视角厘清“数字-思政”的耦合机理。两者的耦合遵循系统论的整体性、层次性与动态平衡原理。在整体性层面,以要素重组推动系统结构优化:在线平台、数字资源库与智能终端构成新型教学介质,促使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实现跨学段数据贯通;在层次性维度,依托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分层递进架构:基础教育段侧重情感浸润的数字情境构建,中等教育段强化议题辨析的虚拟仿真训练,高等教育段深化理论创新的智能协作模式;在动态平衡方面,持续调节教学供给与认知需求的匹配度:教师通过动态资源库及时更新案例,智能引擎根据学生反馈优化内容推送,在技术赋能与价值坚守间形成辩证平衡。
以协同化机制勾画“四段贯通”的理论模型。构建数字化时代贯通大学、高中、初中、小学的大思政课理论模型,关键是以数据为纽带形成纵向协同机制。一是要建设全学段思政教育数据中台,整合学生认知发展、课程核心素养等基础数据,绘制各学段思政要素衔接图谱;二是要开发智能协同教学系统,依据学情诊断自动匹配适切资源,如为小学生推送沉浸式红色数字绘本,为中学生定制思辨型虚拟仿真议题,为大学生智能关联社会调研数据库,形成由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的培养链;三是要构建高校与中小学双向赋能的教研共同体,依托云端工作坊开展跨学段联合备课,高校教师为中小学提供理论指导,基础教育教师向高校反馈教学实证数据,通过同课异构形成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
以伦理性边界确保数字赋能的正确轨道。数字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严守技术伦理边界,重点把握三重维度。其一,数据应用须遵循最小必要原则,建立学段适配的分级数据脱敏机制,比如,小学生行为数据采集以匿名化处理为底线,大学生数字化画像需保障知情同意权;其二,算法设计须规避价值观偏见,构建意识形态安全审查模块,防止智能推荐过度强化认知茧房,确保主流价值引导始终占据技术逻辑高位;其三,技术介入须保持教育人文温度,虚拟仿真教学不得替代师生情感互动,AI分析预警不可消解思想教育的生成性特征。技术应用须以守护教育生态、维系育人本质为根本伦理准则。
实践路径:创新数字技术嵌入的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模式
资源整合,形成数字融通、分层递进、特色鲜明的育人模式。以石油石化类高校为例,学校可将石油化工行业“工匠精神”“能源安全战略”“绿色低碳发展”等元素嵌入思政课,开发相关特色课程;打造“西迁精神VR体验馆”,让学生通过虚拟技术“重走西迁路”,在交互叙事中感悟“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精神内核的形成过程;依托所在地石化产业基地,建立“石化企业+思政课堂”实践教学链,组织学生深入炼化车间、油田一线开展“沉浸式思政课”,在实践中感悟石油精神与国家能源战略使命。
教学重构,构建沉浸式、交互式、个性化数字课堂。依托VR/AR还原历史场景,打造“历史穿越课堂”;开发智慧教学平台,构建数字化精神图谱,实现大中小学案例分级调用;搭建红色文化虚拟社区,并嵌入AI导览员对革命文物全息影像进行讲解;结合青少年实际,开发诸如“数字长征”“红色剧本杀”“技术闯关”等互动载体,形成“虚实相生”的交互育人新生态。
评价革新,建立数据驱动、多元参与、闭环反馈的评价体系。数据驱动层面,实时采集课堂互动、实践基地打卡、网络学习轨迹等全周期数据,形成涵盖认知提升、价值认同、行为转化的数字画像;多元参与层面,搭建智能分析平台,汇聚教师点评、同伴互评、家长扫码反馈以及博物馆等社会机构认证数据,通过生成“思政素养雷达图”实现精准评估;闭环反馈环节,建立综合评价数据中心,动态追踪各学段思政个性化指标,生成分级预警与改进建议。通过评价体系的革新实现从经验判断向精准治理转型,推动从“结果验收”转向“过程增值”,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提供质量保障。
保障机制:完善数字化转型的协同育人生态系统
师资协同,培育专业技能与数字技术融合的复合型教师队伍。依托虚拟教研室搭建学段融通的数字化研修平台:建立“高校理论导师、中学教研骨干、小学实践能手”三级协同机制,通过云端集体备课实现思政元素与技术工具的跨学段适配;按学段设计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框架:小学教师侧重情境化数字资源开发能力,中学教师强化数据驱动的学情诊断能力,高校教师深化技术赋能的学术创新能力;开发“思政引领+技术渗透+学科交叉”的融合型研修体系: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教师能力发展动态模型,通过智能诊断系统生成个性化成长路径,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与技术应用的良性互动。
制度协同,构建分层分类、同向发力的政策支持网络。通过强化制度供给与战略统筹,搭建多层级治理体系;完善政策保障机制,设立专项经费、优化师资培养制度、健全督导评价体系,确保政策有效落地;创新数字化协同模式,运用AI技术搭建区域云端资源库。
生态协同,营造虚实融合、家校社联动的育人环境。虚实融合方面,整合革命纪念馆线上展厅、非遗传承直播课等社会数字资源,搭建贯通各学段的共享教学平台,让中小学生通过虚拟展馆感知红色历史,让大学生依托数字技术开展文化保护实践;家校社联动层面,可开发家校共育App推送定制化实践活动,邀请社区工作者、非遗传承人等担任校外导师,组织跨学段家庭参与“红色剧本游”“老手艺新创意”等沉浸式研学。以数字技术为纽带,让思政育人突破校园围墙,在真实社会场景中实现价值引领的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