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人背叛贾母不知?不要小瞧了老太太的智慧,三言两语捅破窗户纸

发布时间:2025-09-07 08:00  浏览量:1

袭人本是贾母房里的丫鬟,因贾母心疼宝玉,所以借调给了宝玉使唤。但也只是借调,编制还在贾母房里,因为宝玉的身份还不够资格使唤一两月银的丫鬟。金钏死后王熙凤安排替补的时候曾明确说过:

袭人原是老太太的人,不过给了宝兄弟使唤。她这一两银子还在老太太的丫头份例上领。如今说因为袭人是宝玉的人,裁了这一两,断然使不得。若说再添一个人给老太太,这个还可以裁她的;若不裁她的,须得环兄弟屋里也添上一个才公道均匀。

袭人心比天高,不满足只做丫鬟,想要给宝玉做姨娘。但看贾母的意思,明显更看重晴雯。袭人就动了歪心思,背主求荣投靠了王夫人。这事儿贾母知道吗?不要小看了老太太的智慧,贾母心里明镜一般,只是没有实际证据的时候不好发作。

袭人就是个小人,一朝得志恨不得昭告天下,端着两碗王夫人赏的剩菜到处显摆,生怕人家不知道她入了王夫人的眼。贾母把宝玉看得跟眼珠子似的,他房里的丫鬟如此行径,要说贾母不知情,我是万万不信的。

第五十四回书,元宵节夜宴,贾母便借题发挥,把袭人投靠王夫人的事儿摆在了明面上。贾母因看见只有麝月、秋纹和几个小丫头跟着宝玉,袭人没有跟着伺候,便出言指责:

袭人怎么不见?他如今也有些拿大了。单支使小女孩子出来。

此时袭人已经投靠了王夫人,并且对王夫人有大用,王夫人忙站起来替袭人辩解:

他妈前日没了,因有热孝,不便前头来。

贾母心慈,一向怜贫惜老,体恤下人,这次却不买账:

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与“不孝”。若是她还跟着我,难道这会子也不在这里不成?

直接点明袭人不守规矩。贾母所言不差,王夫人无话可说,还是王熙凤出来打圆场:

今儿晚上她便没孝,那园子也须得她看着……宝兄弟回去睡觉,各色都是齐全的……

王熙凤言语周全,袭人照看园子也确实对宝玉有益,贾母便不再提袭人不守丫鬟本分的事了。话锋一转,又说起袭人母亲去世的事:

我的记性竟平常了……我想着她从小服侍我一场……她又不是咱们家根生土长的奴才,没受过咱们什么大恩典,她妈没了,我想着要给她几两银子发送,也就忘了……

袭人妈病重,袭人大张旗鼓地回家探望,阵仗之大堪比低配版贵妃省亲。她妈死了,贾母要是想给发送银子,想起来的时候随口就能派个丫鬟走一趟,怎么会忘了。她这么说是为了引出王夫人逾矩,把袭人背叛的事情捅破。

精明如王熙凤一听贾母话音,就知道这事儿不能捂着了,接话:

前儿太太赏了她四十两银子,也就是了。

不敢评价贾母没给袭人发送银子的做法,也不敢置喙王夫人赏袭人四十两银子的命令,两尊大佛当面对质,王熙凤只能简单明了地陈述事实,多余的一个字都不提。

王熙凤也不需要说别的,四十两银子的事情当众这么一说,袭人背叛贾母转投王夫人,王夫人僭越收买贾母房里大丫鬟的事情,就公之于众了。因为王夫人给的赏银,是外头纳进来的姨娘才有的份例。

探春掌家的时候,赵国基死了,赵姨娘跟探春闹,想多要些发送银子。探春找来旧账:

两个家里的,赏过皆二十四两;两个外头的,皆赏过四十两……

这个旧历赏的是贾府姨娘,赵国基是赵姨娘的兄弟,他死了按旧历该赏二十四两发送银子。探春按规矩办事,赵姨娘不服,就是因为袭人妈死的时候赏了四十两。

袭人要真是宝玉的姨娘,赵姨娘也没什么可争的,可偏偏她不是。按编制,她只是贾母房里的大丫鬟。她妈去世,就像贾母说的那样,给她几两发送银子,就是体面了。王夫人自以为行事稳妥,却不知贾母早就知道她们暗地里做的那些勾当。

贾母这么一揭穿,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无异于把袭人做成了靶子,任人攻讦。背主求荣、一奴二主的骂名是洗不干净了,给宝玉做姨娘的希望破灭了。王夫人也没讨到好处,闹了个当众没脸不说,还给了赵姨娘给贾政吹枕边风的素材:宝玉早就有伺候的姨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