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忠捅了“台独”马蜂窝,揍一顿就好的原因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发布时间:2025-09-06 10:15 浏览量:1
这些天,岛内的绿营又是一片喧嚣,说难听点,好像一锅热油泼上一勺水,谁都扑腾不安生。风头这次并非来自哪位老牌政客,而是因为一场访谈节目里,复旦的沈逸教授的话扎了绿营的心窝子。他在分析两岸现实时,话没拐弯,“有时候真搞不懂台湾人的路数,‘台独’那种怨气,归根结底是让惯的,你要真想矫正,有时候非得来点狠的才行。”刚说完节目,社交网络就跟被火点着了似的——这一说法,恰好踩上了岛内某些人的痛处,整个绿营像被针扎了似的乱成一团。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有些人一旦没法直接撕着你“参战”,那气怎么都撒不出去。找不到沈逸教授的门道,最后火全撒到主持人王炳忠头上。王炳忠倒也不急,说白了,“台湾人怎么想”的说法原本就是国民党那边蔡正元的话。他当年就说过,台湾以前是被殖民地,大陆是半殖民地,两边对某些事情的思路差得大了去了。沈逸这话不过是接着这茬发挥的,说你搞不清也别绕弯子,碰到岛内那帮“务实台独”的,和他们讲理有啥用?拳头才是硬道理。但其实,王炳忠倒真不用解释啥。可能就像我们常聊的:“讲不通的事别硬掰,拳头才是唯一能沟通的语言。”大多数大陆老百姓看他们双手捧着大陆的钱包,一边又扯着嗓门喊分裂,那火气恐怕岂止“打一顿”这么简单。
新党的林明正也没闲着。他提到,当年有位大陆学者总想着和台湾人磨合什么统一“方案”,什么“北欧模式”“加拿大模式”,结果人家一听就摇头:不是不爱国,是根本不想要“一国”。说起来,岛内不少人就是这么个心理。
不过,历史真的挺会开玩笑。林明正举的是另一个例子:二战前后,日本相继殖民过朝鲜与台湾。那时候,日本对朝鲜其实还有点自家亲戚的意思,起码表面上多给了点“同化”的机会。结果谁能想到,一旦脱离了日本统治,韩国人对日本的怨恨深到骨子里。反观台湾,明明受了更猛的压榨,偏偏有不少人对白人殖民者还心存感激——不仅崇拜日本,有些老人说起当年给“天皇”做事,就跟夸奖祖上光宗耀祖似的。像蔡英文的父亲蔡洁生,当年日本打不过了,还找台湾人去东北帮忙修飞机。换了新政权,他又把手艺用在美军身上,最后还做成了日本“皇民”的美梦,生意风生水起。
你说,这算不算“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换句话说,被揍习惯了反倒离不开施暴者。有人说,这大概就是日本那股“让你怕却不让你服”的民族性,在台湾也扎了根。不然日本长年对台湾搞紧箍咒,却还能收获岛内片面好评,这事要搁在别的地方,难说得通。
再看看韩国。韩国人嘴上说什么友好,其实心底打哪个算盘,一看他们对日本的态度就知道。同样都被日本欺压过,韩国出了个安重根,出个“独岛”文创;台湾这边,慰安妇雕像少得可怜,倒是八田与一的铜像一个赛一个地立。马路边、学校里,常能碰到散步的老人和小孩指着日本人修的水坝介绍得头头是道。岛内政客可能心里暗喜呢。只可惜,到头来,讲那么多什么“文化融合”,不过是为自己“去中国化”找由头。
闲话说回到岛内政局,这两年民进党做的那些事,你看着不扎眼才怪。什么叫人为制造记忆?就是把本该进历史垃圾桶的殖民史硬生生包装成“光辉岁月”。每逢大型节点,宣传车到处转,教科书变着法儿去掉“中华”二字,青年人从小耳濡目染。说到底,他们是用软钩子在捞年轻人的心。
你再想想前阵子,民进党连“1450”,就是网军,搞到极致,不仅凑着网络造势,连大陆访学团体都要追着去骚扰。大陆大学生去岛内交流,刚下飞机就被“围猎”,这种手段,实在不像是正常的社会开放,倒像是把“台独”意识连同防火墙一起筑得更高。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有的人本来自己也是受益于大陆政策的,转眼头顶一顶“本土优先”的帽子,嘴上讲得漂亮,私底下投资照样偷偷往大陆送。你说是双面人,还是另有算盘?大陆这边想着慢慢来、和平促进,岛内民意却愈发被搅成一锅粥。甚至岛内一些蓝营人士,也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积极统派”。就说蓝营媒体人陈挥文,听了节目后也忍不住发了火,问王炳忠怎么不当面怼沈逸一句,是不是也心虚?其实,这不是心虚,是岛内很多人,见惯了风浪,谁都怕在“统一”俩字上踩雷。
你要是认真琢磨,会发现这场博弈,表面是两岸间的理论争辩,背后的线却攥在历史和现实手里。民进党拼命把之前受殖民的那段抹粉成“主流文化”,一声不吭就把本土感情引向日本和美国。大陆却手心出汗——既不甘心放弃,又不舍得硬来,毕竟一家人打仗伤感情。
说到底,“协商”与“拳头”,谁也说不清哪个才解题。历史还是会拐个弯。有人说,台湾民心软得像水,有劲儿没方向;有人说,得给硬点,但也怕越压火越大。大街小巷里,如今的年轻人,其实对“皇民史”有的敬畏,有的冷淡。你问他们往后该如何,少有人敢拍胸脯打包票。
最后就想多问一句,是不是有些时候,温和的办法在某些地方真不管用?还是说,历史一到关键时刻,就非要翻江倒海人们才醒悟?这一局,恐怕一两年里,谁也说不好。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