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中途,陈锡联怒批张爱萍:你就承认错误算了,张:我有什么错
发布时间:2025-09-06 11:28 浏览量:3
其实,说起张爱萍,也不是那种一锤定音、雷厉风行就能解释得了的人——你要真碰见张爱萍那股劲儿,估计一时半会儿也琢磨不明白:这人,怎么什么都瞒不过他,什么都不能劝。1975年春天,他才刚刚回归,一身旧伤还没好全,转身就挂帅国防科委,说干就干。可你真别觉得升官了能一帆风顺。改革嘛,碰得总是别人的饭碗,有人看不顺眼,那很快就有人出招了。
事情很快冒头。那年冬天的一个冷清日子,一封写得冠冕堂皇、实际上字字带钩的告状信,振振有词地送到了毛主席手里。其实,这种信毛主席也没少见,只是那天心情大概一般,批了句“总政酌情处理”,没亲自插手。可你想啊,总“酌情”也得酌一酌——很快,这封信引来了中南海专门一场会。主持的不是别人,正是华国锋,底下坐着李先念、陈锡联,还有纪登奎……派头不小,也就是没拉上广播喇叭,不然连大院里烧锅炉的都听得见。
谁都知道,那会儿的张爱萍还刚刚“新官上任”,本就亮相高调,一点火气都藏不住。轮到纪登奎开口,他可不是拐弯抹角的那种,把信上的罪名一条条摆出来,说得言之凿凿。但张爱萍就是张爱萍,听完不仅没露怯,反倒一句顶一句怼了回去。纪登奎刚说完“你有不当之处”,张爱萍抬手就反击,“我没做那些事,你不信拉证据”。会议桌一边,气氛肉眼可见地变着冷——本来还指望着让张爱萍认个错,以为他会低个头,结果一个顶俩,反成了两方对立。众人面上不说,心里其实有点发慌:你说这老张,油盐不进,可咋整?
气氛转僵,旁边有个老资格怕冷场,扯开思路说:“别光盯着告状信,张主任以往不也有些问题没说清楚嘛?”这话一出口,屋里的味道立刻变了——就好像一家人本来商量晚上吃啥,突然有人翻起了三年前谁把咸菜洒桌上的旧账,顿时各种猜疑涌动。张爱萍可不是受气包,这他还能忍?马上声音就压不住地高了一档,把所有质疑一股脑退回去。几个人脸色铁青,华国锋只好轻咳一声,说大家先出去散散气,歇会儿再议。
当时人都说,“会场下才看得见真章”。陈锡联趁这功夫拉张爱萍到走廊外头,半劝半气地说:“认错又不是丢人的事,说句对不起,你这前程还能保得住!”可你真别觉得张爱萍是犟到底的那种——他明知道陈锡联是想拉他一把,可就那会儿,他拧不过自己这口气,只是缓声回了一句:“你能认,我可认不了。”陈锡联急火攻心,口气也重了:“你闹得这么僵,还想跟从前一样受苦吗?”张爱萍扭头憋着火气,丢下一句“我没错也认?那以后错是在谁手里?”转身走了,那股子骨头倔得都快拧出绳来了。
其实,张爱萍这脾气也不是没有来头。四清运动那会,他还没复出的时候,在苏北,前主管的老朋友卢绍武因为顶撞组织也吃了大苦头,被批斗得死去活来。周围不少人都躲远远的,可张爱萍悄悄托人带口信,问他还缺啥。局里有空闲时,甚至会让人捎点烟、点心过去。朋友之间这种患难之交,说起来没几个人做得了。后来卢绍武一样被平反,但张爱萍照样被人记恨上,说他“还敢护着出事的人”。
这样的事放在张爱萍身上,好像成了惯性。庐山会议提过了,其实他的硬气,还不只在庐山。像更早的时候,抗美援朝刚刚开打,他作为前线副司令,部队有人写匿名信告状——说张长官如何独断专行,坏了队伍纪律。普通人遇到这种事,多半会低调解释,张爱萍却是直接找到那帮士兵,让他们把意见写得更详细一些,“别偷着说,咱们开会摆明了说”。场子一炸,还没人想到敢这么翻牌子。按说这样,头顶的帽子随时能扣下来,但他一点都不改。身边有老兵悄声劝:“横冲直撞,招呼也不打,您可别太逞强。”他自己都笑:“我招谁惹谁了?上不对,下要讲理——谁怕谁?”怪不得后来连对手悄悄评价他:“这家伙刮大风都吹不歪脖子。”
这一身倔劲,不光影响自己,也让旁人犯愁。后来会议继续,争论还是没个头,站一边观望的李先念眉头皱得拧成麻花,甚至觉得“真要么再拖一阵,估计气都散不过去”。华国锋见气氛越来越糟,只能拍板让大家先撤,破罐子破摔,散会。
张爱萍结果很快出来——他又成了众矢之的,刚复出没两年,又被迫赋闲在家。可身边那些真正了解他的人,也都明白,这家伙无论受多少苦,脸上的那股“天不怕地不怕”永远都在。有战友偷偷去慰问,他还自嘲说:“你们担心啥?我身上哪有软骨头。”就像广陵那年过江时,他明知一片炮火,还偏偏要争最凶那道口,“走正道,别绕小路”。性子里那种“不服就要争,不对绝不开口认错”早就烙下痕迹了。
后来,时代风云流转,风头过去了,他又一次被请回讲台。张爱萍回头说,“人都有想妥协的时候,可一旦跪下,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我仔细琢磨,有些人偏就得这么倔,如今想来,这样的人,不会给自己留后路,也常常没给别人缓和的余地,可世道终究记得他们——到底是苦是辣,是对是错,有时候真的说不太明白。
你说要是你,换到那种局里,大家都盼着你服个软,低个头,认个“象征性错误”,你是该圆滑点,还是该跟着张爱萍一起倔到底?世道再往前推半步,准还有人嘀咕,这么多年了,中国就不缺认错的人,可真缺这种——“死也不撒谎”的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