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潘从银:修车匠的幸福‌坚守

发布时间:2025-09-07 11:32  浏览量:1

在五星街道鸿基花园小区南门外,一辆堆满扳手、螺丝刀、千斤顶的便携工具车倚着墙角,没有华丽门面、喧嚣吆喝,却是53岁修车匠潘从银坚守近30年的“战场”,也承载着他朴实温暖的匠心。

潘从银的修车故事,始于一次“意外”。1992年,他从乡下来到盐城市印染厂当保安,四年后工厂经营不善,成了一名下岗待业人员。幸运的是,组长看他为人本分,推荐他去修车铺当学徒。正值自行车穿梭街巷的年代,“叮铃铃”的车铃是街头最鲜活的背景音,修车行当颇为红火。就这样,他懵懂又坚定地踏进了这一行。

为学手艺,潘从银总比别人早到半小时。白天帮师傅递工具、拆零件、记构造;晚上对着旧自行车反复练手,琢磨白天的维修技巧。遇上师傅都犯难的故障,他就借来修车碟片钻研。“最初是为了谋生,后来慢慢爱上这行,每修好一辆车都特有成就感。”凭着这股韧劲,他的手艺日渐精湛。1997年春天,潘从银终于支起自己的修车摊,靠诚信与技术,慢慢攒下众多顾客的信任。

2000年,街头电动车数量渐超自行车,潘从银敏锐捕捉变化:“轮胎、把手这些和自行车相通,但电路故障得拆开细查。”他边学边练,摸透了电动车维修门道。自行车、电瓶车、摩托车……后来连快递小哥的三轮车,他都能修得又快又好。小小修车摊渐渐热闹,补胎、打气、充电的顾客总是络绎不绝。

“潘师傅,您快瞧瞧,骑半路突然‘罢工’了!”老街坊葛中泽推着电动车赶来,语气里满是着急。“好嘞!”潘从银应声站起,搓搓手上灰渍,麻利地从工具车里拿出扳手和螺丝刀,敲敲打打间就摸清了车况:“小毛病,电路开关松动了,调调就好!”没一会儿,故障就排除了。葛中泽连声道谢要付钱,潘师傅却挥挥手,咧嘴笑道:“这点事,不收钱。”

刚忙完,外卖小哥王鹏满头大汗冲来:“师傅,车胎扎了!这单快超时了!”深知外卖工作不易的潘从银,充气、拧螺丝、换内胎、打机油一气呵成。等待间隙,王鹏告诉记者,他是听同行夸潘师傅手艺好、价钱公道,特意找过来的。

这样的暖心事,早就成为潘从银的日常。“小毛病从不收费,换零件才收成本钱,还经常上门服务。”老街坊王霞的评价,道出街坊邻居的共同心声。这份让人信赖的实在,正源于潘从银的“修车经”:“干这行得替顾客着想。来修车的多是节俭过日子的人,能修就不换,必须换也用实惠耐用的配件……”

凭着这份实在,潘从银的小摊一直人气不减。补胎、打气、换辐条、校正车轮……从早到晚停不下来。“得紧着顾客的时间来,最早五六点出摊,晚上九十点收摊是常事,活儿必须扎实。”贴心的服务,让他在市井里稳稳扎根,更在一次次拆修与寒暄中,读懂了人情冷暖,赢得满街熟客的信赖。

午饭时分,潘从银掏出自带的饭菜扒了两口,远在上海工作的女儿打来电话。屏幕那头,女儿贴心嘱咐他“注意休息、按时吃饭”,潘从银脸上满是笑意,欣慰地应着。这些年,他靠着修车的收入,不仅供女儿读完大学,还在老家买了一套小房子,一家人其乐融融。“靠手艺吃饭,心里踏实,够了”,潘师傅笑着告诉记者。

手,是匠人的心,可感知冷暖,可探问深浅,也可勾勒出绵长温润的人间故事。潘从银就有着这样一双手,他未必懂得“工匠精神”的深意,却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普通人在平凡生活里的努力与坚守。他用晶莹的汗珠、勤劳的双手、朴实的真心,让轮胎有了温度,更让“奋斗”二字在车辙碾过的烟火里,闪着动人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