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场与育人场:九三大阅兵赋予教育工作的十重思考
发布时间:2025-09-07 12:52 浏览量:3
作者:曾军良
天安门广场上钢铁洪流滚滚向前,校园教室里颗颗红心怦然跳动,2025年9月3日的阅兵盛典,不仅是一场国威军威的展示,更是一堂震撼心灵的全民教育大课。
当受阅部队步伐整齐、披坚执锐、口号嘹亮地通过天安门广场,当先进装备如新型坦克、无人智能、高超声速、防空反导等尖端武器公开展示,无数师生在屏幕前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这场阅兵跨越时空,将波澜壮阔的国家叙事转化为可感可触的教育素材,为全国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思考契机。
一.历史教育的生动载体:从抽象到具象的跨越
九三阅兵以其宏大场面和深刻象征,将历史教科书中的文字转化为立体生动的影像。当老兵方阵出现在屏幕前,许多学生眼眶湿润。这些平均年龄90岁的抗战老兵,是历史的活化石,他们的每一个皱纹都刻着民族记忆。
教育工作者应当从中获得启示:历史教育不能局限于课本,而要创造“历史在场感”,通过口述史、历史重访、实物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与历史建立情感连接,使历史从抽象的概念变为具象的认同。
二.国防教育的实践课堂:从理论到感知的升华
阅兵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载体,其凭借壮观的场面和广泛的集体互动,让公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在沉浸中感知国家力量、理解强军意义。此次阅兵展示的武器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新型四代装备占比超85%,这些装备是国家科技与工业实力的直观体现。
国防教育必须实现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它不是某一部门、某一群体的专属课,而是关乎民族未来的必修课。学校应当邀请退役军人、老党员组建宣讲团,用亲身经历传递国防观念,让国防教育从理论说教变为可感可触的身边话题。
三.民族团结的展示平台:从多元到一体的凝聚
九三阅兵展示了中华民族空前团结的伟大力量。冀疆两地少年通过云端共观阅兵,红领巾共话担当。新疆和硕县第二小学的孩子们与张家口市桥西区逸夫小学的孩子们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观看了阅兵仪式,同上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思政课。
南宁市新兴民族学校仫佬族教师农钰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代表,现场观看阅兵后激动地表示:“祖国的强盛令我感到自豪,中华民族的团结让我骄傲。”
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这种民族团结的生动教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学生理解“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刻内涵,培育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
四.科技创新的激励源泉:从接收到创造的转身
阅兵中展示的尖端武器装备,是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从“小米加步枪”到“东风快递”,这场跨越80年的检阅,正是对“为什么非要建一艘自己的航母”这一历史之问的最好回答。
老一辈用算盘打出的“两弹一星”,和今天我们看到的东风5C核导弹打击范围覆盖全球,诠释了同一个真理——中国式的奋进,永远在创造不可能中的可能。
教育应当引导学生从单纯的科技接收者转变为创新创造者。通过组织科技创新活动、装备模型制作、科研项目体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为中国智造贡献力量的志向和能力。
五.纪律意识的鲜活教材:从外在要求到内在修养
国旗护卫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到旗杆下,全程无音乐伴奏,仅靠227名队员的默契完成2次队形变换、4次步伐转换。升旗手需擎举3.81米高、30斤重的国旗杆稳步前行,旗杆全程无晃动。这种“毫米级”的标准,体现了极致的纪律意识和专业精神。
纪律教育不是简单的规则灌输,而是培养学生内在修养和职业操守的重要途径。教育工作者应当通过团队活动、项目合作、日常行为规范等方式,让学生体验纪律的价值和意义,将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修养,从“要我遵守”升华为“我要遵守”。
六.责任担当的示范样板:从小我到大我的升华
阅兵场上,受阅官兵肩负着国家和人民的重托,以完美的表现展示了什么是责任担当。礼炮炮手需在5秒内完成取弹、递弹、装弹动作,日均重复训练上千次,最终实现“无需目视”的精准操作。
海军方队是所有徒步方队中最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仅21岁,多数人是首次参阅。他们从基础的队列动作练起,用额外加练弥补经验不足,最终达到与其他方队一致的标准。
教育要帮助学生实现从“小我”到“大我”的升华,将个人兴趣与国家需要相结合,将个人梦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七.和平理念的深刻诠释:从民族情怀到人类关怀
九三阅兵不仅展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更传递了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坚定决心。能战,方能止战。经历过战争的中国人民,更加懂得和平的宝贵,也更加明白捍卫和平需要强大的实力。
本次受阅的维和部队方队,执行过国际维和任务,展现了我国履行国际义务、维护世界和平的大国担当。
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将爱国情怀与人类关怀相结合。通过国际理解教育、跨文化交流、全球议题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既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也要有世界眼光人类情怀,成为负责任的世界公民。
八.集体主义的直观展现:从个体优秀到团队卓越
阅兵场上,每一个方队都是一个整体,每一个动作都要求整齐划一。陆军方队作为首个以劈枪动作通过天安门的徒步方队,每个动作需经千次校准,确保方队整体如“复制粘贴”。劈枪时枪托与肩部的距离误差不超过1厘米,方队行进中横、纵、斜线误差不超过5厘米。
集体主义不是否定个体价值,而是实现个体与集体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教育要创造更多团队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集体中发现自我、贡献自我、实现自我,体验“我在集体中,集体在我中”的辩证关系。
九.教师角色的时代重塑:从知识传授到使命担当
九三阅兵也为教师提供了自我反思和提升的契机。阅兵式中“1945”号检阅车空座致敬先烈、三面旗帜引领受阅方队阔步前行的画面,无不深刻诠释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使命担当。这要求教师必须超越传统的知识传授,主动将课堂转化为价值引领和信念塑造的主阵地。教师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抗战历史中的“精神密码”融入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在回望民族苦难与辉煌中,坚定理想信念,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最终培养出能将个人理想自觉融入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新人。
当代教师的角色已经远远超出了知识传授,更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精神塑造、使命唤醒的重任。教师要率先垂范,将爱国主义情怀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用自身的行为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引导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十.教育价值的重新定位:从分数导向到全面育人
九三阅兵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使命。这场阅兵不仅是一场国家实力的展示,更是一堂跨越时空的历史思政课,不仅让我们铭记了民族的苦难与辉煌,更坚定了我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
教育最终要回归育人本质,培养德才兼备、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们要从九三阅兵中汲取精神力量,把真挚的爱国情感转化为勇毅前行的力量、融汇于干事创业的实践中,努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一代。阅兵仪式已经结束,但它的教育启示将长久回荡在教育工作者心中。
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为国家育英才、为时代铸灵魂的重任。当我们把阅兵中的历史、精神、情怀,转化为学生能听懂的道理、能对标的榜样、能践行的目标,教育就不再是短暂的思想动员,而是一场能影响学生长远成长的精神播种。让国威永驻华夏,让讲台铸就未来——这是历史赋予当代教育者的光荣使命,也是我们从九三阅兵中汲取的永恒力量。
作者:北实魅力教育集团总校长 曾军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