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及格父亲的危害:看不见的家庭内耗
发布时间:2025-09-07 17:14 浏览量:1
即便手抓一副烂牌也要用尽全力将它打好,即使这次赢不了,也要促成平局,争取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
在前文中《AI很强,但在“真正的力量”面前还是个弟弟》,我们说到人唯一崇拜的就是力量,秩序是力量的体现,身弱之人会被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强大气场的人所折服,并表现出崇拜和顺从,感受到力量的人总会刻意模仿他人的言行举止,内心更希望得到这种力量首肯,佛家禅宗有一个词汇叫“印证”,通过超越文字的机锋对话,师傅便可知道弟子是否已经习得心传。
上文也同样说过,力量表现为三种方式:原始暴力、购买力、还有认知力,这种对力量的追寻不仅体现在小孩身上:小时候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就应该知道打架的输赢,靠的是平时饭量,而在成年人身上,也同样得到体现,如果有人觉得财富可使自己高人一等,那么炫富就会成为对外展示的手段,而如果有人自信认知超凡、足以睥睨众生,那么孤身渡江后摇扇谈笑间也可以舌战群儒。
家庭被认为社会的最小细胞,而孩子在力量上的启蒙老师便是父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需要他在力量上提供指引,摸索遇到挫折时给予情感上的抚慰。小时候被同在粮食大院长大,个子高我一头孩子欺负,至于他为什么欺负我确切的原因现在已经记不清楚,因父母都在一个系统,周围的职工也知道孩子父母是谁,大人看到我被欺负时候也会制止,不过瘾的高个子就选择在学校堵我,时间久了我就厌学再也不愿意上学,这种夹杂着委屈和恐惧的无力感被母亲追问原因时只能用嚎啕大哭应对,当一个认定自己是弱者的时候所有的攻击都是内向的,可能被人周围人提醒你家孩子我看见过被XX小孩欺负过,父亲就把我拎了过来,说了一句我至今奉为圭臬的话:儿子,小学也是江湖啊,被欺负了,就还手,别怕,出纰漏了,这个屁股我帮你擦。
反抗可不是一蹴而就,那是一个过程,由量变积累到质变。从过去被人欺负了连个屁都没有甚至都不敢看着对方只会自我攻击和否定,到还手后被打的更狠,再到对方也挨了拳脚,终于看到反抗的效果,这种感觉实在美妙,因为只有当事人才知道,这次有屁了,是闷屁,但是气通了,有了效果后就期待着他的下一次欺负,对此我还做了力量训练,果不其然效果显著,在大院里第一次高我一头的孩子被我追着打,至于父亲说的帮我擦屁股,也很简单,双方家长压根也没把这当一回事,只是在日常生活里又多个坐在一起喝顿酒的理由,坦白的讲,那天我非常兴奋,父亲喝酒后就过来摸摸我的头,捏捏我的脸蛋,说了一句:“不错,你可以呀”,听完后我感觉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并被传授了什么神功一样,感到自己身体里充满了力量。先是学会反抗的力量,然后得到了反抗的认可。
我一直觉得国内拍的最好的抗战片就是《我的团长我的团》,在遇到龙文章前,这支部队一直被人嫌弃,他们连自我都相互嫌弃,得到的物质补给都是别人不要的,他们一直在溃败一直在逃避,无比的厌恶当下的这种状态但是又无力改变,生活里对待战友也只是相互攻击,因为长年累月的生活知道对方最怕什么也知道对方的弱点,直到遇到了不按常理出牌的龙文章,连哄带骗的把这帮溃兵从先前的状态里带了出来,先是偷袭日军,抢到了补给,在打了一次胜仗后收到百姓的拥护后自尊心也被激活了,人也开始有精气神了,现实的胜利让他们相信自己也可以从敌人那边缴获到物质并被人高看一眼,团长和他们说的话,这次不再被当成耳旁风:你们吃的穿的,都是理所当然的,这是你们自己挣的,你们有资格尝尝。
如果一名父亲不能让他的子女,感受到力量、勇气、担当和自律,做事无法坚持,选择随波逐流,在哪跌倒就在那里躺平,无论孩子未来自己有多么的低自尊他们一定非常痛恨自己的父亲,恨他的没有力量,没有勇气,没有自律和原则,得不到指导方向和安抚的心灵会在长大后继续寻找替代物,饥不择食扭曲的吸收着,连当事人都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曾经问过一个代收账目小头目是怎么走上这条道的,他不好意思的回答是在90年看了古惑仔电影感觉很酷,里面的电影情节满足他对力量和情感的幻想,而且电影主角这一块,他们都很讲义气,不会一个人面对风浪让他很有安全感,然后就模仿起来了,说完也不好意思点了一根烟抹了一把脸,感叹一声:不读书还真见不了世面没啥出息啊。我问道你做这个父母说什么吗?他回答,我不和他们说话,懒得说。
孤木不成林,无巧不成书,作为传统文化熏陶下家庭,是由父亲和母亲角色组而成,请注意是角色。你会在能量匮乏的家庭里看到这样的一个场景:一个像算盘珠,拨一下动一下群众演员一般的丈夫,一个喋喋不休,唠唠叨叨试图控制一切,有操不完心,但大事管不了小事又斤斤计较普遍存在巨大委屈感的母亲,一个先前站队父亲感觉母亲刻薄后来又理解妈妈的姐姐或者妹妹,或者就是一个闷不做声没有存在感的弟弟,要不就是有一个一点就炸的哥哥。
男人本来就是家庭的顶梁柱,一个缺乏力量、本该引领家庭走出浅滩和暗藏水下暗礁的舵手的父亲会逐渐变的不可理喻,多疑,消极,偏激和怯懦和多愁善感,得不到情感支撑的母亲会变得敏感和多疑,缺乏者两个人的共同合力,一个能量充盈的家庭就不会被建立起来,而这样的家庭是没有信任和安全感基础的,一切都处于风雨飘摇中禁不起一点折腾。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男男女女,母亲往往会有着极强的控制欲,对小孩的管教也比较严厉,并在日常生活中会不自觉的用一种夸张的言语,在孩子内心营造那位已经被刻画无数遍拉胯形象的父亲,这只会使得父亲的角色更加不堪。母亲的行为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导致,也因为缺乏安全感,会事无巨细让孩子听从自己的命令,容不得半点质疑和反抗,孩子的服从是她获得安全感的唯一方式。这些都是不由自主的,也是一种内心缺失的补偿,这样的母亲只能在被控制的孩子前面时常自怜自叹,和自我感动,在发泄着各种对丈夫的不满的同时,一样也起到了多米诺骨牌的助攻效果,从一开始父亲支撑不了家庭,到夫妻一起“努力”这种效果叠加的让整体氛围变的更加糟糕,整个家庭阴气有余,而阳刚不足,遇到一点点问题就会发展相互指责和埋汰,最后鸡飞蛋打,然后一直循环。
先前之所以称呼,父亲、母亲为角色,因为只要当事人不知道此时自己的所处的环境和整个家庭成员精神处于什么样的结构中,这种角色就会代代相传。即使后知后觉也需要时间,况且很多人都不知不觉。
那些敢于反抗的孩子反而受害最大,他们往往会以一种斗争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亲,他们会无比痛恨受家庭影响,那些所厌恶的已经成为自己性格一部分,这种厌恶会加倍的转移到和父母的冲突中去,对父母的冲突其实是抵消对自己厌恶。你经常在生活里遇到说不到两句话就暴跳如雷的父子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以前控制感极强的母亲不是吧注意力放在各种网络传销就是各种保健品和乱七八糟的不知来历的邪教身上,孩子对待母亲既同情也怨恨的矛盾心理,他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是自己也无能为力,就像先前说了,角色代代相传,他也正在适应这个角色所以反抗最大,直到完全适应就不会有过激行为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以前年少时看反应南京大屠杀电影,内心总有一种困惑:为什么这些人不跑,不反抗呢,对方就十几个人而已,被一些不入流的知识分子教导说,这是中国人的劣根性,这暂时打消了我的疑虑,后来我发现相同的处境也出现在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挖土豆的日本人身上。
一个后来回国的日本军官写到,他们被安排到一个留守处,第二天400人的被处理了250人,至于原因嘛很简单,苏军供给不够了,最多只能供给150个日本人口粮,这250个日本人自己挖坑,军官写到被挑选出来挖坑的人里面就有自己的同乡和上司,他们都坦然接受,所有人都知道他们未来的命运,连神情也放松了,这就让我又一次不解了。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中国古代,周文王画地为牢的故事,故事大意是樵夫的刀误伤并致死一个守城士兵,周文王认定有罪,但是先画个圈子让他不要走有空再回来收拾他,你要是跑了的话我通过算命找到你,惩罚加倍。
人对未知的恐惧和对以前固有模式安全的依赖,自然会形成一种习惯性的大网,那些得知将面对具体处罚的日本兵,紧绷的神经得到了缓解,那个误伤人的樵夫之所以不敢走出圈子,因为他害怕面对未知处罚,只要接受现在的处罚,总比面对不确定的要强。人心中的牢笼远远胜过真实的监狱,我们一直在选择中度过,选择就会承担对应的后果,哪怕两眼一闭,双手捂耳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你依旧会被推着朝前走,时间不等人,一个不能提供力量的父亲,他这种无力感首先感染的是自己,然后是自己的妻子,由点到面,从面到势,成为一种裹挟的力量变成好像一种病毒直至传染到家庭每一个人,没有一个人会逃脱。
被阴沟里冒着绿泡的污水灌溉的雏苗,天然就带着一种病态,即使被后天精心呵护与纠正,也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把根茎里的毒素排泄干净,那些能开了天眼知道自己处于什么结构中,自我医疗的人都是英雄,他们把扎入到皮肤里的毒刺一根根的拔净,为的是不影响到后来接触自己的人,这样做的人都是人中龙凤。这样的人在现实中少之又少,当我们说阶级固化,很多人只把注意力放在了明面上的财富,而对心智和自我认知所知甚少,而后者的重要性往往是决定性的。
绝大多数人突破不了那张惯性的大网,一辈子在自我的牢笼里打转,我个人不喜欢奋斗这个词汇,这会让人一种困兽犹斗的感觉,本来基础就不牢固还背着各种先天的枷锁,面无表情,内心早已千疮百孔,不断地重复着挣扎和不甘,然后重复的体会心灰和意冷,这种惯性一旦存在,看似一代代子嗣无限,其实更多的时候只是简单的重复。
很多人对教育理解是片面的,以为就是做题,我们古人阅读的书也就那几本,没有数理化,但是你能说古人内心不饱满吗,教育是一种给荒芜的心灵给与营养,让受众从匮乏和各种情绪中解脱出来,轻装上阵,生存竞争更是一代代的接力,你怎么可能指望已经背负枷锁的人不输在起跑线上,光是他站在起跑线上就已经掏空了自己了。停下来,歇歇脚吧。
一个要成为父亲的人最需要的首先就是智慧,然后是洞察力,最后才是责任心,没有责任心的人是缺乏前面两个基础,才导致的结果,而不是原因,那些敢于自己拔刺的人正因为害怕伤害到未来和自己亲近的人所以才选择如此,等伤口愈合,结痂反而更有抵抗力,人只有真正的强大,才会把曾经的不堪当成笑谈说给众人听,因为他知道这已惩罚不了自己了,有抗体了。
父亲这个角色本来就是领导力象征:洞见趋势,架构实现的目标的路径,凝聚共识,建立规制,引导众人并完成目标,总的说来就是智慧、勇气和自律的结合体。人心中缺乏安全感越来越成为当下时代的主流,在这个时代领导力越来越成为香饽饽,用确定把不确定性约束在合理范围内,这样的人和组织会成为稀缺的力量,
我们父母那一代所谓的社会只是一个小的圈子,一个单位就是整个社会,那会的最小单位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家庭,无论什么角色,归属感特别强烈,只要按照既定的规则就能得到既定的结果,人天生就会依赖熟悉的环境,一种简单的重复,这种简单对社会是不利的,因为趋势于固化,对少数人和资源更是一种摧残和浪费,但是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一种满满的安全感,我们都习惯于画地为牢,也熟悉在既定的规则里简单重复获得安全感,只要周围都是和自己同样的人就可以,对那些想要更快,跟高,更强强调效率的人是有一种天生的敌对感。
然后1998年就到来了,让一切变得暴风骤雨,普通人面对的不再是曾经那一滩浅浅的水塘,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自己能抓住的只是由竹筏做成的小船,在大海上随风飘零,时刻还要绑紧竹筏不让其散架,个体越发的体会到个人的渺小和无知。那种简单重复的熟悉感被打破,一个需要几代人逐渐才能适应的社会变迁被压缩到一代人,儿女希望父母提供停靠的港湾,妻子希望丈夫给予安全感,而男人嘛也不知道,因为自己也不知道如何面对,这就像公司的CEO,所有下面的人都在问他怎么办,可他也头一回遇到。
那些面对未知能做到不自暴自弃的人都是英雄儿女,在面对生活的抗争中挥舞着刀剑,百折不挠的身影,正是父亲力量的象征。
即便手抓一副烂牌也要用尽全力将它打好,即使这次赢不了,也要促成平局,争取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也只有体会到一次赢的喜悦才会终止对自我的怀疑走出内心匮乏的状态,而在这段过程中即使有那么一位强力外援,那也只是辅助,你自己!才是人生的主宰。
乐观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不异想天开,也不自暴自弃,不管什么时候都能坦然的接受现实并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往前走。求乎其上,而得其中,求乎其之中,而得其下,这就是真实的生活,没有那么完美。你看到那些用小瓷片拼出的图案的唐卡嘛,那些小瓷片都是一些破碎的边角料,但拼出来的图还是很好看!人在虚弱的时候才会渴望周围的一切都是完美。而人在逐渐变得强大之后,反而会试图从破碎中拼出那份心中的美景。
人类唯一崇拜的就是力量,而人世间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我们本身,其它力量都源自于工具,工具永远只是工具,工具的力量必须为人所用才能呈现出来。父亲这个角色为什么很难扮演?因为他是孩子力量的源头!
先休息一会,找找那些隐埋在自己内心的刺吧。
好了,就写在这里,如果觉得本文有点意思,别忘了分享和点赞,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