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座谈会,14位“00后”文艺青苗说些啥?

发布时间:2025-09-08 09:01  浏览量:1

9月5日,福建省文联首次邀请一批“00后”文艺青年走进文联,文艺青年们都感到很新鲜,很珍惜这样交流平台。

14位文艺青年代表在会上与文联人说些啥?现精选部分他们的发言内容,与大家分享:

季越人(网络作家)

有人建议我,应将网络文学视作“商品”,彻底迎合市场需求。但我始终选择做“中间派”——我深知在两者间寻找平衡并非易事,也从不奢求自己的作品能承担明确的“教育意义”,但仍希望每位读者读完后,都能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而不只是记住一连串“胜利”的情节。

作为“00后”,我们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更懂年轻读者的阅读喜好与情感需求;作为土生土长的福建人,“闽派”文艺的基因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我们更熟悉家乡的山水风貌、人文故事,也更有能力讲好福建故事。

温颖妍(福建师范大学学生)

当下,泛娱乐化、碎片化的文本占据了人们大量时间,而纯文学作品因蕴含深刻思想、存在一定阅读门槛,时常被人拒之门外。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尊重读者、倾听读者,让“心里有读者、笔下有读者”成为创作的自觉。要知道,文学艺术不该像圣洁的雕塑般被束之高阁,创作者要俯身倾听大地的心跳,要看见大地上行人的脚印,让作品扎根生活、贴近大众。当我们书写某个地方时,若能主动去探寻它的经济脉络、地理特征、社会关系,那么这个地方的人物形象自然会变得立体鲜活。

我永远期待能有更多读者,也会始终以更真诚、更用心的态度坚持写作,以此回馈每一位愿意为我的文字付出时间的读者。

郑茜文(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

我作为一名“闽派”文艺的研习者与实践者,深切感受到我们正站在一个承前启后、融合创新的重要历史节点。“闽派”文艺,承山海之韵,融古今之变,其高质量发展为我们青年一代的创作指明了方向,也赋予了责任。结合自身的思考与实践,我认为青年艺术家的中国画创作,应聚焦这两个方面,以回应“闽派”文艺的时代召唤:

第一,以学术研究滋养创作深度,筑牢“闽派”根基。主动回溯历史,深入“闽派”艺术的文脉与谱系,从而真正构建起有根基、有底蕴的“闽派”话语体系。

第二,以当代语言激活传统基因,彰显“闽派”气象。传统需要被理解、转化和表达。福建大地为我们提供了无比丰厚的创作母题和美学符号:“福建绿”“闽南红”“闽人尚线”等,这些都不是僵化的标本,而是等待我们重新发现的基因库。我们应当探索传统笔墨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用属于这个时代的审美与科技手段,实现福建文脉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腾皖鲁(福建京剧院青年演员)

今天,既深感荣幸,也满心忐忑——这份荣幸,源于文联组织给了我们青年文艺工作者发声的平台;这份忐忑,源于我们深知肩上扛着的,是让传统京剧与“闽派”特色相融、在新时代焕发光彩的责任。

我从小受家庭影响爱上京剧,考入福建京剧院后,才真正明白“艺术”不只是台上的水袖翻飞、唱腔婉转,更是与时代同频的责任。作为“00后”青年演员,我们成长在国家快速发展的时代,更应把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弘扬,融入文化自信、民族复兴的大局中,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活”起来、“火”起来。“闽派京剧”佳作,永远要从福建的土地上汲取养分,从人民的故事里提炼精华,真正做到“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作为青年文艺人,我们不仅要守着剧场的“一方舞台”,更要主动把京剧艺术送到群众身边,拉近艺术与人民的距离,用传统艺术的力量,为大家带去温暖与希望。

陆雨鑫(福建省陆氏传媒有限公司导演)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作为00后青年导演,我希望用镜头扎根家乡、讲好福建故事。我认可的文艺精品,是扎根于闽地文化,比如展现茶乡、海洋与乡村故事的作品,它们既有地域风貌,又能折射时代精神,让我感受到家乡的独特力量。同时,我还喜欢充满生命力与探索精神、并敢于用年轻的视角去表达真实的作品,既有理想的光,也有生活的温度。

AI是科技浪潮下的产物,作为00后,我们经历了从纸质媒体、电子产品到人工智能等技术迭代,这些技术在不断进化,也为电影创作带来了更多可能,但不变的核心一直都是人文温度。希望我们能用科技去放大故事的情感力量,让作品既能触动观众,也实现更广泛的共鸣与传播,让“闽派”文艺在数字创新中焕发活力。

流量只是手段,核心是内容和责任,把技术服务于创作,用作品表达真善美,做到德艺双馨、守住创作的初心。在作品中巧妙融入两岸元素、海丝元素等,通过参加国内外电影节,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现我们闽派电影的魅力。

洪力凡(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

艺术,应当回归人本身。看似零碎、平凡的“一枝一叶”之间,我们才能触摸到了最真实的情感脉搏。只有让双脚真正沾满泥土,才能让作品散发出大地的温度。正如后来我在歌词中所写:“根扎泥土里,心比云天高”。艺术之所以能够温暖人心、传递力量,是因为它拥有超越语言的能力,能直抵心灵最柔软之处。

在创作中,我领悟到了要成为一位“贴心”的新文艺工作者,最关键的是实现两种身份的转换:一是从“创作者”向“倾听者”切换。我们要先读懂生活这本无字之书,倾听那些未被说出口的心声,然后才能执笔创作、为时代而歌。二是从“表演者”向“陪伴者”切换。艺术的功能不仅在于被欣赏,更在于连接心灵、治愈情感、传递温度——而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更需要的文艺力量。

于筱桐(福州评话伬艺传习所评话演员)

对评话这门艺术,我最先懂的道理就是:它打根儿起就离不开“百姓”。一张桌子、一片铙钹、一把扇子、一块醒木,凭着这些简单家当,我们说古今事、道人间情——而“艺术温暖人心、扎根人民”,对我来说从不是书本里的空话,是书场里听老书迷唠家常时悟到的,是要把真真切切的生活滋味,揉进每一段唱词、每一句说白里的实在事。

“评话的味道就是生动有趣,把书中人带到观众面前”。所以,我们从来都得扎进生活里找。去社区听邻里唠嗑,到街头巷尾看市井百态,把老百姓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搬上讲台,这才是评话最实在的“传递力量”。我们评话人,就得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贴心人:用嘴里的故事连起百姓的心,让这门老手艺始终带着生活的温度,暖着更多人。

马志远(厦门大学学生、厦大摄影协会社长)

作为一名青年摄影师,互联网成为我们展示自己作品,与同行交流学习的重要平台。我现在也是一名全网作品总浏览量超300万的自媒体博主,在小红书、视频号更新我的摄影作品,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现在的部分青年摄影师过度追求唯流量论,存在哗众取宠、弄虚作假的情况,这需要文联与协会发挥对青年人的引导作用,自发抵制盲目追求流量的行为,让大家坚守艺术创作的本心。

在影像创作上,我认为我们应该把作品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将镜头去对准百姓生活、社会发展等领域,深入到基层去,融入到百姓的生活中,追求最真实生动的影像,努力去生产出一批沾泥土、带露珠的文艺作品。

陈书婷(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

剪纸是温暖人心、传递力量的“贴心”艺术。一把剪刀,一张红纸,能创造出无限的情感价值。福州剪纸,天生就带着闽都大地的泥土芬芳和人情温度。我们作为民间文艺青年工作者,就是要接过这份沉甸甸的传承,让剪纸技艺融入当下生活。

作为新时代的民间文艺青年,我深知我们不仅是手艺人,更是文化传承的使者、时代精神的书写者。我看到太多民间文艺工作者,坚守匠心、默默耕耘;也感受到文联、民协为我们搭建的每一个平台,正是这些支持,让剪纸这样的民间艺术有了更广阔的舞台。未来,我将继续以剪刀为笔,以红纸为卷,用心感受时代的温度,用情刻画人民的生活,努力做一名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民间文艺工作者,让福州剪纸这门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温暖人心的光芒!

石怡(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

作为“00后”新文艺工作者,“闽派”文艺高质量发展对于我们而言,意味着高标准的艺术追求、高浓度的人文关怀和高效率的创新融合,努力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向人民扎根”,汲取创作的深度。 只有扎根人民、深入生活,艺术才能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第二,“向上攀登”,拓展时代创新的宽度。 百合花比赛是我们年轻编导的试金石,是起跑线。作为青年编导,我更加意识到创新并非摒弃传统,而是以当下的视角重新诠释闽地文化,为八闽大地 起舞弄清影。第三,“向内自省”,坚守时代价值的厚度。作为青年党员,崇德尚艺是我们必须扣好的“第一粒扣子”,应自觉抵制浮躁风气,走好服务人民、贡献时代的艺术道路。第四,“向外拓展”,展现文化的广度。我期待用新人视角不断讲述和向外传播福建故事,用行动发扬“闽派”新生文艺力量。

我愿以青春为帆,以理想为桨,在省文联、省舞协这个大家庭的引领下不断成长,为“闽派”文艺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虽稚嫩却无比热忱的新生力量!

刘珞西(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出镜记者)

我们代表的或许正是闽派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最年轻、也最渴望注入新声的一份力量。我想“闽派”文艺的高质量发展,核心就在于创新发展。

我们这代人,生长于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是数字世界的原住民。我们的思维是跳跃的、视角是国际的、表达方式是多元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与传统割裂。相反,我们渴望从深厚的传统中汲取养分,并用我们擅长的方式将其“翻译”给世界看。

作为新文艺人,我们可以用青春的视角,重新发现和解读福建故事。福建的故事从来不缺宏大叙事,海丝起点、海洋文明、侨乡文化、红色圣地……但如何让这些故事触动Z世代的心弦?需要我们深入生活的细微处,寻找情感共鸣的切入点。我们要讲述的,不仅是过去的辉煌,更是当下福建人,尤其是福建青年的梦想、奋斗与乡愁。

谢东毅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漳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

德艺平衡更是我们一生的追求。“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德行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艺术才华是前行之翼,缺一不可。我们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在提升书法技艺的同时,加强品德修养。从日常小事做起,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关爱社会,以良好品德赢得尊重。用书法传递正能量,书写经典诗词、名言警句,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做到德艺双馨。

说句心里话:守大道、走正道,是青年文艺工作者必须坚守的方向。我们要自觉践行“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宗旨,让作品扎根生活、映照时代;我们要积极关注时代课题,以艺术语言表达青年视角和责任担当,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为新时代文艺事业添砖加瓦,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赵晶(《福建文学》杂志社新入职人员)

要善用数字技术为文艺创作提质增效,把握好科技与文艺的边界,始终坚持科技为辅助、内容为核心,警惕“重技术、轻内涵”的文化空心化倾向。

要善用流量,始终牢记流量是为文艺发展而服务,牢牢守住文艺创作的初心与操守。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基层、贴近生活。基层的“泥土味”与生活的“烟火气”,正是文艺创作最鲜活的灵感源泉。只有沉下心来体悟百姓日常生活的细节与温度,才能将生活实践与文艺表达深度融合,创作出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精品力作。

牢记“人无德不立,艺无德不兴”。始终坚守正道,以追求德艺双馨为目标,常怀对文艺事业的敬畏之心、对专业追求的赤诚之心,下真功夫锤炼技艺、创好作品,以真才实学、真抓实绩赢得认可。

曲禹鑫(福建省杂技团青年演员)

作为一名杂技工作者,我们的创作、表演不仅是技艺展示,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承载着传播正能量、传递积极价值观的社会责任。我将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锤炼政治品格,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担当作为,立足“闽派”特色文化,打造“闽派”文艺精品;守正创新,以现代化科技融合杂技艺术,助力闽派文艺高质量发展。

希望我与全省会员一道在温馨和谐的大家庭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创新进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创作精品,攀登文艺高峰,以优秀的文艺成果回馈社会、回馈人民,为推动福建杂技事业繁荣发展、助力闽派文艺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