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农”何以兴农——兴农中学教育改革探索实践

发布时间:2025-09-08 12:44  浏览量:2

在贵阳市白云兴农中学,一条百余米的陡坡静卧,名为“尊师道”,车辆至此,皆须下车步行。180公里外,独山县兴农中学,一条同名坡道与之遥相呼应。

两条坡道,一脉师魂。

蒲邦顺校长从这里走到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捧回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五万余名兴农学子的足迹,从这里延伸至广阔天地,亦有人循迹归来,成为新的点灯人。

去年8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赞誉蒲邦顺校长“不计名利,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中西部办学”,评价其“体现了对教育家精神的追求,是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的一线典型”。

32年倾心办学兴农,12载帮扶独山教育,84岁高龄的蒲邦顺校长心语质朴:“教育也要绿水青山,不唯‘掐尖’,更要育苗,致力于构建涵盖顶尖人才与广大劳动者的健康教育生态。”

两个承诺镌刻无私大爱

在贵阳市兴农中学校史馆内,一封公开信引人注目。

1998年7月,蒲邦顺向贵州66个贫困县教育局寄出公开信:“我想用我微薄的力量,扶持那些天资聪慧、勤奋刻苦、品学兼优但家庭困难的农村学生完成他们的学业。”

这份承诺,正是他1993年于农家小院支起第一张课桌时所立之志——兴农之“农”,便是学校永远向农家子弟敞开的门扉。

早年,面对无力负担学费的农家子弟,蒲校长说:“你们养好猪,我们教好书,共同努力,改变孩子命运。学费可用白菜、粮食、洋芋……一切可用之物,按当日市场最优价抵付!”

三十余载寒暑如流,这份承诺化作甘霖——如今在校生74%来自农村,每年数百万元资助20%以上贫困学生,累计金额已逾亿元。“我是农民的儿子,靠教育改变了命运,”蒲邦顺深知农家子弟求学之难,“我要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共享人生出彩!”

2013年,72岁的蒲邦顺闻知独山教育之艰,带着贵阳市委的重托,将兴农种子播撒在这片国家级贫困县土地上。他带来了全新灼见:“尖子生是‘大树’,基数庞大的中等生才是森林里生机勃勃的‘嫩苗’。”“眼中不能只有大树,更要看见整片森林!”

这正是蒲邦顺践行的“生态教育观”精髓,是兴农中学“优差相帮”屡创佳绩的密钥,亦成独山破局良药。

十余年春秋相继,去年7月,一则“独山兴农中学转公”的消息掀起波澜。

“家门口的好学校要变?”“教育质量还能保证吗?”……

一份公告如定海神针:学校转公,创始人蒲邦顺任名誉校长,继续领衔办学,名称、场地、师资、管理不变!

“无论何时,我和后继者,不取独山一分一文,不带走一草一木。所有投入,都献给独山的孩子们!”公告发布前,蒲邦顺已立下深情承诺。

领办独山县兴农中学12年,他将两校办学结余经费数千万元投入独山县兴农中学,将之打造成全省最美校园之一。

当亲手培育的“孩子”转公分离,心中有万般不舍,却将承诺化为更大担当——合作创办独山六中,回应社会对优质初中之渴盼。

两校各具特色:独山县兴农中学开设农事课程,六中高举体育旗帜,皆将思政与人格塑造贯穿始终——不唯分数,不为升学,催生健全人格的森林。

“兴农的土壤,最宜栽种农村学子的梦想。”2019届毕业生韦露感怀。十二载栉风沐雨,独山教育沃野花开,蒲邦顺却将心血凝成的学校无偿赠予,这是对教育生态的赤诚献礼。

担起名誉校长责任,蒲老校长心语质朴如初:“民办公办,俱为国育才。我是共产党员,同为民进会员,能在有生之年再为独山孩子尽一份心力,此生足矣。”

两首诗歌浸透育人深情

“花开皆有期/不负好时光/兴农兴农/教育兴邦……”

开学季,贵阳白云,兴农之歌悠扬,这旋律,浸透着蒲邦顺质朴的育人理想。

而在黔南独山,另一首诗歌《一支粉笔的传承》被深情诵读,成为联结心灵的纽带。

“你一定得听听两年前校庆大会上那首诗朗诵!”

9月1日,独山兴农中学教师办公室,语文老师艾奇珊向新入职的化学老师董灵分享那份感动。

“我知道尘世有花开/你不是最美艳的那一朵/但你却是我眼中最赏心的那一簇。”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

……

诗歌中的“你”,是学子们尊敬的蒲校长,亲爱的蒲爷爷!艾奇珊、郁南芯、周德丽、董灵……14颗被兴农点亮的心,走出大山又归来,站上了曾经仰望的讲台。

老枝托举新芽,教育绿荫在时光中愈发葳蕤繁茂。

12年,独山县兴农中学为独山培养8600余名二本以上学生,占毕业生的90%。其中,一本3000余名,211大学1400余名,清华、北大16名,70%的学生来自农村。

奇迹的密码,就在摒弃“输血”,激发“造血”。

“外来的和尚不是救世主。”12年时光淬洗,独山县兴农中学校长陈永愈发认同老校长的这句话。

尊重本土,让根脉深扎:与贵阳兴农深度同步,师生互访、同考同评,资源无壁垒共享。

尊重教师,让薪火永续:“我相信独山老师能办好独山教育!”蒲校长信任有加,学校更是斥资送教师赴京沪粤等地研修,这份信任与关怀点燃了周开霞等本地教师“不甘躺平”的灵魂。

尊重成长,让生命成林:将思政与人格教育贯穿全程,劳动技能大赛两夺省冠、60余个社团绽放个性潜能、每日1小时强健体魄。

“蒲校长相信我们能做到,我们也相信学生能做到。”教师冯斌铭记着老校长的箴言:“花开有早晚,种子的发芽有先后,孩子的成长同样如此。”

这份扎根与信任,结出璀璨果实。

“感谢有你,独山兴农中学!”学生家长李慎将孩子送到兴农培育成才,把点滴感受化作真情炽热的书信,寄往兴农。

本土教师陈永从数学讲台成长为黔南州名校长,在全省分享兴农经验:“没有兴农的托举赋能,就没有独山教育的今天。”不少从独山兴农成长起来的老师成了远近闻名的名师。

两份报告闪耀兴农初心

2024年夏,两份报告,将贵阳白云兴农中学与黔南独山的教育实践,推向更广阔的视野。

一份是来自国家智库的解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时隔9年再次聚焦兴农,深刻剖析蒲邦顺校长扎根西部、服务国家教育战略的办学之路,报告得到教育部教师工作司高度肯定。

另一份则是来自实践的答卷。8月27日,独山县教育局督学韦光应,手持一份教育教学质量分析报告感慨:“教育帮扶,成就了兴农,更深刻成就了独山!”

报告中的数据,振奋人心:2024年,独山县获黔南州初中、高中教学质量一等奖和特别贡献奖,首次实现全州“双第一”;2025年高考,独山县600分以上人数,特控线、普通本科线上线率居全州县市第一。

如何继续以“一校兴”带动“全域兴”?解题之钥在于均衡,落笔于联合教学体。

“小学分散、初中集中、高中聚集”——全县小、初、高,在理念、管理、教研上深度融合。独山兴农中学+第六中学,独山高级中学+第三中学,推行“一长两校”双挑责任制,被称为联合教学体“双子星”。

交卷“十四五”,兴农在路上,独山也在路上。

“双方合作的核心是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实现自我造血、可持续发展。”独山县委书记李景宽道出关键。

这片厚植的教育绿水青山,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镌刻下深刻启示:

回归育人本真,涵养健康生态:摒弃唯分数论,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全人格。

激发内生动力,彰显师道尊严:教育振兴系于教师,信任、赋能、成就本土教师,激发其潜力,是生态健康之魂。

打破壁垒藩篱,构建共生共荣:“教学共同体”等模式,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进化,放大优质教育效能。

“这些年,国家级、省级荣誉得了不少,但我最珍视的身份,始终是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这位可能是全国在职校长中“最年长的耕耘者”,胸中依然激荡着“为贵州教育事业添柴加火”的热忱。

尊师道上,步履丈量岁月;课堂灯下,智慧点亮心灯……黔南山峦间铺展的教育长卷,其意境早已超越独山一隅:教育的绿水青山,不在宏大叙事里,而在每一方甘于培土固本、静待梦想拔节的土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