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欲从“卖铲人”转型为“全球AI基建运营商”
发布时间:2025-05-22 13:49 浏览量:3
"英伟达不再仅仅是一家科技公司,而是一家关键的基础设施公司。"
身着标志性黑色皮衣,黄仁勋在这几日正在举行的COMPUTEX 2025的舞台上如是宣告。这不是简单的企业定位调整,而是一家市值超3万亿美元巨头的战略转型宣言。
从芯片供应商到基础设施建设者,英伟达正悄然打造一个覆盖云端、边缘、终端的全球AI基础设施网络。而人形机器人,正是这盘全球棋局中的关键一子。
▍从36小时到全球生态:人形机器人背后的英伟达野心
COMPUTEX 2025上,英伟达的一项技术突破引爆全场:最新的Isaac GR00T N1.5基础模型将机器人训练时间从传统的三个月缩短至36小时。
这听起来像是简单的效率提升,实则是范式革命。
GR00T N1.5模型突破的秘密武器是配套工具GR00T-Dreams。该工具基于英伟达的Cosmos Predict世界模型,通过微调后仅需单张图像即可生成多环境任务演示视频,并提取"动作tokens"用于训练。
简言之,这是"用AI生成AI训练数据"的全新模式。
过去,让机器人学会在工厂里抓取特定零件,开发团队至少要花几周时间收集各种角度、光线下的训练数据。现在,只需提供一张零件照片,GR00T-Dreams就能自动生成各种场景下的"虚拟训练视频"。
实测结果也证明了GR00T N1.5的强大:在新环境适应性、工作空间配置及指令识别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特别是在工业物料分拣、存放等常见制造场景中的任务成功率大幅提高。复杂指令识别等场景的响应速度更是提升了40%以上。
波士顿动力、Agility Robotics、富士康以及中国的小鹏汽车等多家机器人企业已接入NVIDIA Isaac平台。
但英伟达的野心远不止于此。GR00T N1.5只是其"三位一体"战略的一部分:
1.Cosmos Reason世界模型:运用思维链推理技术,为物理AI模型训练生成合成数据,已在Hugging Face开源
2.Isaac Sim 5.0:开源机器人仿真与合成数据生成框架,即将在GitHub上提供
3.RTX PRO 6000工作站:联合思科、戴尔等厂商推出的高性能工作站
这三者构成了英伟达人形机器人生态的核心,从数据生成、模拟训练到实际部署,英伟达正在构建一条完整的价值链。
对此,黄仁勋在演讲中明确指出机器人发展需要三种核心计算能力:用于学习的AI计算能力、模拟引擎的计算能力、以及机器人实际部署和运行所需的计算能力。而这三种能力,英伟达都能提供。
"人形机器人是唯一会成功的机器人样式,将成为下一个数万亿美元级的产业。"黄仁勋的这句"豪言"背后有着清晰逻辑:
1.人形机器人可以适应为人类设计的环境,不需要改造现有设施
2.只有人形机器人有足够的规模效应,能够支撑技术的快速迭代
3.这可能成为"下一个数万亿美元级的产业"
摩根士丹利最新研报也支持这一观点,预测人形机器人将创造5万亿美元的全球市场。
▍从"卖铲人"到"基建运营商":英伟达的战略升维
"英伟达已不仅是一家科技公司,而是一家关键的基础设施公司。"
黄仁勋在COMPUTEX 2025开场便重新定义了英伟达的角色。他表示,曾经被称为"数据中心"的设施现在更应该被称为"AI工厂":"你向它输入能量,它就会产出极具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被称为token。企业开始谈论上个季度他们生产了多少token,上个月他们生产了多少token。很快,我们将讨论我们每小时生产多少token,正如每个工厂所做的那样。"
这一定位转变绝非偶然。当下,AI"烧钱模式"饱受质疑,生成式AI步入成本优化阶段,英伟达面临价值重定义的挑战。
面对中国AI公司DeepSeek推出高性价比大模型R1后市场对"高算力、高成本"路径的反思,黄仁勋不仅不回避,还多次称赞R1技术突破。在COMPUTEX演讲中,他再次盛赞"DeepSeek R1对全球研究人员在AI思考方式上的深远影响"。
黄仁勋甚至直言:"全球50%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是中国人,你无法阻止他们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进展。如果不承认这一点,那就是极度缺乏信心。"
在核心产品线方面,英伟达保持强劲进攻态势。今年第三季度,公司将推出最新一代计算平台GB300(Blackwell Ultra),配备升级版Blackwell芯片,推理性能提升1.5倍,HBM内存容量增加1.5倍。黄仁勋自信表示,英伟达AI计算能力每10年能提升约100万倍。
同时,英伟达也在全球积极布局。与沙特公共投资基金旗下AI公司Humain达成巨额芯片供应协议,宣布在中国台湾台北建设新办公室"英伟达星宿(NVIDIA Constellation)",并计划在上海建立研究中心。
5月17日,黄仁勋在台湾"砖窑古早味怀旧餐厅"宴请供应链企业高管,参会者包括联发科CEO蔡力行、鸿海董事长刘扬伟、纬创董事长林宪铭等台湾科技产业领军人物。这不仅是商业交流,更是英伟达布局全球供应链的战略行动。
英伟达与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科技集团也宣布深化合作关系,共同打造一台配备10000个NVIDIA Blackwell GPU的AI工厂超级计算机,台积电也将利用这一基础设施加速半导体技术突破。
对于中国市场,黄仁勋态度鲜明:"中国是非常大且必须服务的重要市场,英伟达会继续为中国打造最好产品。"这并非客套。财报显示,2024自然年中,英伟达中国区年营收171.0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35亿元),为史上最高,比前一年增长66%。中国是英伟达的第二大销售额地区,占总收入的13%。
黄仁勋预估,未来两到三年,中国AI市场规模可能达到500亿美元。
▍开放战略与全球竞争:英伟达人形机器人的中国机遇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英伟达的战略与其芯片业务类似——不做终端产品,而是提供核心技术平台,赋能生态合作伙伴。
这种开放战略在中国市场尤为重要。目前,中国已有包括小鹏汽车在内的11家知名车企入局人形机器人领域,华为、蚂蚁集团、京东集团等科技巨头也纷纷布局,美的、海尔等家电巨头同样宣布切入这一赛道。
"华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科技公司之一,在过去几年里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他们在计算方面非常强大,也在网络技术和软件能力方面令人难以置信。"黄仁勋对华为的评价不吝溢美之词。
华为确实正在沿袭英伟达的路线,从底层技术平台切入具身智能领域;而小鹏汽车则更类似特斯拉模式,直接进军人形机器人本体制造。这两种路线代表了中国企业在具身智能赛道的不同战略选择。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研究,在人形机器人核心价值链中,拥有机器人大脑、身体、品牌和生态系统的集成类人形机器人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具备最高价值(如特斯拉);其次是具备独立大型机器人模型开发者,典型企业为英伟达、谷歌和华为。
目前,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竞争格局正在迅速变化。不再是只以创业公司为主导,也由科技巨头和大型制造商主导。全球已有以下几类玩家入场:
1.科技巨头:英伟达、谷歌、OpenAI、Meta、华为
2.汽车制造商:特斯拉、小鹏汽车等15家全球知名车企(其中中国11家)
3.消费电子巨头:小米、美的、海尔等
4.电商平台:京东、蚂蚁集团
值得注意的是,英伟达将GR00T N1.5模型开源,并在Hugging Face平台开放Cosmos Reason,在GitHub上提供Isaac Sim 5.0。这种开源策略看似慷慨,实则精明:只有让更多开发者使用这些工具,才能形成围绕英伟达硬件的生态系统。
对于中国开发者而言,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英伟达开源的工具加速人形机器人的开发;另一方面,中国庞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应用场景,也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
黄仁勋表示:"物理AI和机器人技术将引领下一场工业革命。从机器人的AI大脑到可供实践的模拟世界,再到用于训练基础模型的AI超级计算机,NVIDIA为机器人技术发展的每个阶段提供构建模块。"
在全球劳动力短缺预计将在2030年达到3000万至5000万的背景下,人形机器人的价值愈发凸显。对于制造业大国中国来说,这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产业升级的关键一环。
"我们正在创造一个全新的行业。"黄仁勋在演讲结尾这样强调,"这个全新的行业将为我们带来巨大的机遇。我期待着与你们所有人合作,建立AI工厂,企业AI Agent,机器人,你们所有人,了不起的合作伙伴,与我们一起围绕一个架构建立生态系统。"
英伟达的转型野心已然明确:从AI芯片供应商,到智能时代的基础设施建设者与运营商。
这一战略背后是对未来计算基础设施本质变化的预判。黄仁勋认为,传统的"数据中心"正在向"AI工厂"演进,tokens产能很快将以小时衡量,AI基础设施市场将以数万亿美元计量。
而在这个新的产业生态中,人形机器人将扮演关键角色——它们是AI从虚拟世界走向物理世界的载体,是未来万亿美元级市场的基础。
GR00T N1.5的推出恰逢其时。通过将训练时间从三个月缩短至36小时,英伟达不仅大幅降低了人形机器人的开发门槛,也为整个行业注入了加速剂。
对英伟达而言,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战略转型的重要环节。从GPU提供商到AI基础设施运营商,英伟达正逐步完成自身定位的升级。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果无法进入中国市场将会是企业‘巨大的损失'。"黄仁勋的这句话道出了英伟达的真实想法。在全球地缘政治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不仅是英伟达的重要收入来源,也是其全球战略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