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肃:有人妄图否定样板戏,也许容易,但要想否定那个时代,难!

发布时间:2025-09-09 10:00  浏览量:1

在一个乍暖还寒的时节,京城的街头巷尾弥漫着一种别样的凝重。空军总医院的大门前,人流如织,探视者、慰问者、送医送药者络绎不绝。他们怀揣着同样的关切与担忧,目光都聚焦在一个病床上的身影 —— 阎肃。这位被人们亲切称为 “常青树”“不老松” 的耄耋老人,此刻正与病魔顽强抗争,而他的病情,也紧紧牵动着众多了解他、关心他、热爱他的朋友和观众的心。

阎肃,这个名字在中国文艺界如雷贯耳。他是《红梅赞》中 “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 的词作者,是《敢问路在何方》里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的创作者,更是无数经典作品背后那个熠熠生辉的名字。

然而,此刻躺在病床上的他,面色略显苍白,往日的活力被病痛暂时掩盖。可即便如此,前来探望的人依旧能从他那坚毅的眼神中,感受到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艺术的执着。每一个走进病房的人,都带着崇敬与心疼,轻声问候,仿佛生怕惊扰了这位文艺界的泰山北斗。

望着病床上的阎肃,人们不禁陷入沉思:这位历经风雨的老人,究竟因何赢得了自下而上、众口一词的爱戴和敬重?他的一生,又为何历经沧桑却愈加老而弥坚,在沧海横流中更显做人本色呢?

想来想去,他的成功和德高望重,除了努力、才华、机遇之外,还缘于一个字:“度”。无论在社会环境中,还是在家庭生活中,无论在大庭广众之下,还是私下来往之际,他说话办事做人的 “度” 把握得恰到好处。这种从容的拿捏,可以用不偏不倚来形容。 比如他对不良现象敢于拍案直言,但绝不诋毁他人;比如他关心国家大事,但绝不信口开河;比如他生性幽默风趣,但绝不低下媚俗;比如他也讲人情世故,但坚守做人原则,绝不出格跑偏……

“度”,一个简单却又深邃的汉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哲学思考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历史的长河中,诸多先哲对 “度” 有着深刻的见解。儒家所倡导的 “中庸之道”,本质上就是对 “度” 的不懈追求。“中” 意味着不偏不倚,“庸” 表示平常不易,中庸绝非是毫无原则的 “和稀泥”,而是在矛盾对立中精准找到平衡点,在复杂多变的情境中巧妙把握恰到好处的 “度” 。

孔子曾强调 “过犹不及”,认为 “过” 与 “不及” 都是偏离“度” 的表现,唯有 “允执厥中”,秉持不偏不倚的态度,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道家则从 “道法自然” 的理念出发,主张 “无为而治”,这里的 “无为” 并非是消极的完全不作为,而是着重强调不 “过度” 作为,要顺应事物的本性和规律,在 “有为” 与 “无为” 之间寻得那个微妙的 “度” 。

在风云变幻的文艺江湖中,阎肃宛如一位坚守正义的侠客,对不良现象敢于挺身而出,直言不讳。就拿 当年参加文艺座谈会来说,他言辞恳切地指出,如今文艺圈绯闻、丑闻、作秀等乱象丛生,一些人为了赚取观众眼球,制造大量负面新闻,这种风气简直是对文艺的亵渎,绝对不能听之任之 。

而在央视青歌赛上,面对选手抄袭这一不道德行为,阎肃更是义愤填膺,毫不留情地公开回应,称这是 “千夫所指” 的行径,必须予以严厉谴责 。他还现场赋诗一首,以犀利的笔触痛斥抄袭者的见利忘义,让在场的人无不感受到他对正义的执着坚守。在那个充满诱惑与浮躁的舞台背后,他的声音宛如洪钟,为比赛敲响了诚信的警钟,让人们明白,艺术的殿堂需要的是真才实学,而非弄虚作假。

但阎肃绝非是一个口无遮拦的莽汉,他深知言语的力量,所以在关心国家大事时,总是谨言慎行。他对国际形势、社会热点有着深刻的见解,可他不会为了博眼球、出风头,就信口开河,传播没有根据的谣言或不实信息 。他明白,作为公众人物,自己的每一句话都可能产生广泛的影响,所以他总是深思熟虑,确保自己所说的每一个字都有根有据,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他的这种态度,赢得了众多人的敬重,也让他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

生活中的阎肃,就像一个永远充满活力的开心果,浑身散发着幽默风趣的气息,总能给身边的人带来无尽的欢乐。与他相识多年的好友许镜清回忆起与他初次见面的场景,依然忍俊不禁 。那是 1985 年,他们随《西游记》剧组到外地采风,短暂的两三天相处,阎肃就用他独特的幽默魅力,给许镜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次聚会上,大家聊起创作的艰辛,气氛有些压抑,阎肃突然灵机一动,模仿起剧组里演员的搞笑动作和神态,惟妙惟肖,逗得大家前仰后合,原本沉闷的氛围瞬间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还有一次,在活动现场,一位妈妈指着阎肃对儿子说:“那是阎肃!” 孩子太小不明白,就好奇地问:“阎肃是什么东西?” 换做别人,可能会觉得尴尬或生气,可阎肃却马上笑着接话:“阎肃他不是东西,他就是我呀!” 巧妙的回答,不仅化解了尴尬,还让在场的人都被他的幽默所感染,哈哈大笑起来 。

文艺界对特定时代艺术作品的争议,往往不只是单纯的审美分歧,更暗含着对时代本身的认知博弈。著名文艺家阎肃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些人否定诋毁一个时代的艺术,真实的目的是想否定诋毁那个时代!” 这一论断,恰好为《智取威虎山》引发的争议提供了更深刻的解读视角。

回顾文艺批评家王博将《智取威虎山》比作 “秦桧书法” 的言论,表面上是对一部样板戏的艺术价值提出质疑,实则暗含对其诞生时代的否定倾向。王博过度放大作品的时代属性,忽视其艺术本体价值,本质上是通过否定这一时代的代表性艺术,间接消解时代存在的合理性与历史意义。这种批评逻辑,正如阎肃所警示的,将艺术作品当作攻击时代的工具,而非客观审视的对象。

阎肃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在文艺评论领域,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有人因特定时代的某些局限,便全盘否定该时代的文艺创作,将《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经典作品一概贴上 “政治附庸” 的标签,无视它们在艺术创新、群众共鸣上的突破;有人刻意淡化样板戏中艺术家的集体心血,如《智取威虎山》中戏曲与话剧的融合、经典唱段的艺术感染力,反而将其与时代负面因素强行捆绑,以此否定整个时代的文化成就。

而这种否定背后,往往隐藏着对历史的片面解读。阎肃作为亲身经历过多个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深知艺术与时代的共生关系 —— 任何艺术作品都无法脱离其诞生的历史语境,既会带着时代的印记,也会成为时代精神的载体。《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英雄形象,凝聚的是特定时代对勇敢、忠诚等品质的推崇;其唱腔与身段的创新,更是一代艺术家在时代条件下对戏曲艺术的探索。否定这类作品的艺术价值,本质上是在割裂艺术与时代的联系,进而否定时代所孕育的精神内核。

反观李仲林等业内人士对 “秦桧书法论” 的反驳,恰恰是在守护艺术评价的客观标准,也是在维护历史认知的完整性。他们强调《智取威虎山》的艺术创新性、集体创作的心血,实则是在剥离过度的政治标签,回归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避免因对时代的偏见而否定艺术的合理性。这种态度,与阎肃 “尊重艺术、正视时代” 的理念不谋而合。

在人际交往的大舞台上,阎肃堪称一位长袖善舞的大师,他深谙人情世故,总能与周围的人相处得其乐融融 。无论是在文艺界的高端聚会上,还是在街头巷尾与普通百姓的偶然相遇中,他都能展现出非凡的亲和力。他尊重每一个人,无论对方是声名显赫的大腕,还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他都会给予真诚的微笑和温暖的问候。他的笑容如同冬日里的暖阳,能驱散人们心中的阴霾;他的话语如同春风拂面,让人倍感舒适和亲切。

但阎肃绝不是一个毫无原则的老好人,在面对原则性问题时,他就像一座巍峨的高山,坚定不移,绝不妥协 。儿子阎宇的妻子,看中了阎肃在文艺界的地位和人脉,多次暗示阎宇,希望能借助公公的关系,进入阎肃工作的单位谋个职位。在她看来,这不过是举手之劳,可阎肃却坚决不同意。他严肃地对儿子说:“这是工作单位,不是私人领地,不能搞这些歪门邪道。想要有好的发展,就得靠自己的真本事,而不是走后门、攀关系。” 儿子阎宇虽满心失望,但也无可奈何。

后来,阎宇想借阎肃的名义开一家公司,在他看来,这既能利用父亲的知名度赚钱,又不会损害父亲的名誉 。可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父亲时,又遭到了严厉的斥责。阎肃语重心长地说:“我的名誉是靠一生的艺术创作换来的,是清清白白的,不能被你拿去做商业交易,败坏了名声。”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让阎宇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

生活点滴

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时常能看到这样温馨的场景:一位精神矍铄、面带和蔼笑容的老人,身着朴素的衣衫,与周围的人热情地交谈着。他就是阎肃,在文艺界声名赫赫,却毫无大师的架子 。当他穿梭在菜市场时,卖菜的摊主们都热情地与他打招呼,他也总是笑着回应,还会关切地询问菜价和蔬菜的新鲜程度,那亲切的模样,就像邻里间唠家常。有一次,一位年轻的摊主认出了他,激动地说:“阎老师,我可喜欢你的作品了,没想到能在这儿见到您!” 阎肃连忙笑着感谢,还和摊主聊起了自己平时做饭的趣事,逗得周围的人哈哈大笑。他丝毫不在意周围投来的目光,全身心地沉浸在这平凡而又美好的交流之中。

而在小区里,每次遇到收废品的师傅,阎肃都会主动上前帮忙搬东西,还会和师傅们聊上几句,问问他们的生活状况 。有一回,一位收废品的大爷感慨生活的不易,阎肃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表示理解,还鼓励大爷要乐观面对生活。大爷后来回忆起这件事,感动地说:“我从来没想到,像阎老师这么有名的人,会这么亲切,一点架子都没有。”

还有一次,家里的电器坏了,维修师傅上门维修 。阎肃不仅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而对师傅有丝毫怠慢,反而亲自为师傅倒上一杯热茶,还在一旁虚心地请教电器的使用和保养知识。维修过程中,他时不时地和师傅聊聊天,分享一些生活中的小窍门,让原本略显拘谨的氛围变得轻松愉快起来。维修结束后,阎肃真诚地感谢师傅,还执意要送师傅下楼,那真诚的态度让维修师傅深受感动。在阎肃心中,无论是谁,都值得被尊重,都能成为他交流的朋友。他的这种亲和谦逊,就像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每一个与他接触的人。

走进阎肃先生的家中,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质朴的气息 。家中的陈设简单而整洁,没有奢华的装饰,只有一些充满岁月痕迹的家具和满书架的书籍。他的卧室里,一张普通的木床,床上的被褥叠得整整齐齐,床单虽然有些旧了,但却洗得干干净净 。床边摆放着一个老式的衣柜,里面挂着的大多是他的军装和几件朴素的中式褂子,那些褂子的颜色已经有些褪色,但他却视若珍宝,常常穿着它们出门。

在饮食方面,阎肃的要求也极为简单 。他最爱吃的,便是那道家常的红烧肉。每次吃饭时,他总是吃得津津有味,哪怕盘子里只剩下一点汤汁,他也舍不得倒掉,而是会拌上一些米饭,将盘子吃得干干净净 。他常说:“这红烧肉的汤汁,可是精华所在,浪费了多可惜。” 除了红烧肉,他对其他家常菜也情有独钟,清炒时蔬、凉拌豆腐等,在他看来,这些简单的菜肴,才是生活最本真的味道。他从不追求山珍海味,也不讲究餐桌的排场,在他心中,食物是用来滋养身体的,而不是用来炫耀的。

在一次家庭聚餐中,家人考虑到他的口味,特意点了一些他爱吃的菜 。饭后,看着盘子里还剩下一些食物,阎肃立刻要求打包带回家,他严肃地对家人说:“粮食来之不易,我们不能浪费,这些菜带回家还能再吃一顿。” 家人虽然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但也深知他的脾气,只好按照他的要求做 。回到家后,他还将打包回来的饭菜热了热,吃得格外香甜。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简朴生活的真谛,也为家人和身边的人树立了节俭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