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淮阳中学:跨越世纪的教育征程

发布时间:2025-07-22 16:59  浏览量:3

在周口市淮阳区这片浸润着伏羲文化的沃土上,矗立着一座与现代教育史同龄的百年学府 —— 河南省淮阳中学。自 1903 年清末新政浪潮中肇建至今,这所学校携着柳湖书院的文脉基因,在 120 余年的岁月里历经 11 次校名更迭、10 次校址迁徙,从黄河之畔的新式学堂到豫东大地的教育标杆,始终以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为初心,在时代洪流中书写着中原基础教育的奋进史诗。

19 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让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先进的中国人发起了戊戌变法,虽变法失败,但新式教育改革得以延续,全国各地纷纷兴建新式学堂。1873 年,知县潘钟瀚在文昌宫创建柳湖书院,拉开淮阳近代教育序幕。1903 年 6 月,陈州知府刘更寿奉清政府《奏定学堂章程》之命,筹资于柳湖书院旧址并购民房,创办陈州府中学堂,这便是淮阳中学的前身,也是河南省创办的第三所中学堂。学堂学生享有州府供给的生活费用,刘更寿还在教室抱柱上题联 “二千石自信未能,幸淮水东流,不带渣滓污故土;七十子同心向学,看柳湖西畔,遍栽桃李待成才”,表达兴学育才之志。

淮阳中学历史校舍

辛亥革命后,1912 年学堂改称陈州府官立中学校。1913 年,随着全省中学区的划分,学校更名为河南省立淮阳中学。此后,学校校名多次变更,1921 年改称河南省立第四中学,年底与省立二师合并为河南省立淮阳中山学校,次年又分离并以河南省立第三中学称之。1930 年 8 月,定简称为省立淮中。

1938 年,日寇侵占淮阳城,学校南迁方城、内乡,开始流亡办学。1939 年冬,迁入商水黉学并收商水县中。1944 年,周口沦陷,学校被迫南迁至商水智王寨。1945 年 8 月,周口光复,学校迁回商水原址。1946 年春,终于返回淮阳旧址。抗战期间,学校师生在艰难困苦中坚持授业笃学,追求真理,传承文化火种,因其坚韧不拔的精神,被省教育厅誉为 “在抗战前线坚持办学的明珠”。1947 年 7 月,因内战学校再度西迁至西平刘庄,1948 年又迁到信阳南关。

1949 年 3 月,学校迁回淮阳平等北街 18 号,与豫皖苏第二中学合并,仍称河南省立淮阳中学,隶属于淮阳专署,专员兼任校长。1951 年,淮阳专署计划在淮阳北关扩建新校,1953 年 8 月学校迁入新址(原校址后建淮阳一中),此时学校移交淮阳政府领导。1955 年 3 月,该校首次在高中毕业生中选拔留苏预备生,为国家培养高端人才储备力量。1956 年 8 月,学校停招初中班,专注高中教育发展。

淮阳中学旧址

1958 年 12 月,受 “大跃进” 影响,学校收并多所学校,改称淮阳大学,但在 1960 年 3 月被撤销,恢复河南省淮阳中学名称,除淮阳一中并入的初中班外,其他收并学校与之脱离。1961 年,初中班全部毕业,学校再次停招初中班。1969 年,学校遵循 “五七指示” 办学方向,易名五七学院,迁往陶河林场办学,原校址变为淮阳纺织厂。1973 年 6 月,淮阳政府决定在县城北车庄前兴建新校,1974 年 7 月学校迁入。1978 年 8 月,省教育厅撤销五七学院,改称河南省淮阳中学,并确定为省重点中学,学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淮阳中学在 “三个面向” 指引下,恪守 “勤奋、诚实、淳朴、坚毅” 的校训,以 “创中华名校,育民族英才” 为目标,落实 “内涵发展,人本立校” 理念,取得诸多成就。1979 年被评为国家体育卫生先进学校,1983 年底被省政府命名为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先进学校”,1996 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2005 年初,学校首批当选 “河南省示范性高中”,2007 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高中 “宏志班” 承办学校,2010 年被教育部评定为 “全国和谐校园先进学校”。2017 年 11 月,学校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首届 “全国文明校园”,2020 年 11 月经复查合格,荣获第二届 “全国文明校园” 荣誉称号。多年来,学校高考成绩优异,学科竞赛成果丰硕,为高校输送大量优秀生源。

从 1903 年的陈州府中学堂到如今的河南省淮阳中学,这所百年名校见证了中国近代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其坚韧不拔的办学精神成为淮阳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在新时代,淮阳中学正肩负着新的使命,乘风破浪,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