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儿媳妇都往娘家偷钱物 老地主为何不罚还给每人三两银子一月
发布时间:2025-09-09 11:28 浏览量:1
本文全部图片内容由ai辅助创作
太皇河水在淮北平原上蜿蜒流淌,波光粼粼的水面映照着两岸郁郁葱葱的农田与村落。河畔的王家大宅青砖灰瓦,五进院落,飞檐翘角,是一座气派的宅子。
六十余岁的家主王守业虽已鬓发花白,却依然精神矍铄,掌管着家中五百多亩良田和城里两间铺子,在这一带颇有声望。王家祖上并非显贵,全凭几代人勤勉持家,才积下这番产业。
此时初秋的傍晚,夕阳的余晖透过雕花木窗,洒在王家堂屋的青砖地上。王守业坐在太师椅上,眉头紧锁,手中捧着的茶盏早已凉透。大儿子王忠厚和三儿子王忠远垂手立在面前,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又少了两匹细布,一袋白面!”王守业叹了口气,将茶盏重重放在茶几上,“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回了。你们俩的媳妇,还有老二家的,个个变着法儿往娘家捎东西,当我老眼昏花看不出来么?”
王忠厚身为长子,性格敦厚朴实,忙劝道:“爹,都是一点不值钱的东西,拿去就拿去吧。回头我好好说说秀英,让她收敛些!”
“不值钱?积少成多啊!”王守业摇头,花白的胡子随着说话声轻轻颤动,“咱们王家能有今日,靠的就是勤俭持家。这般偷偷摸摸,成何体统!”
王忠远精明干练,常年在城里打理家中的铺子,见识颇广。他略一思索便道:“爹,大哥,我有个想法。三个嫂子各自照顾孩子,操持家务,也确实辛苦。不如每月给她们相同的私房钱,随她们自己花用。但立下规矩,严禁再拿家中东西给娘家,发现一次就从月钱里扣相应的钱。如此,既全了她们孝心,又保了家中财物!”
王忠厚眼睛一亮:“这主意好!明面上给,好过暗地里拿。秀英娘家兄弟多,日子紧巴,她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王守业捋着胡须,脸上终于露出笑意:“就这么办。忠厚,你是将来的一家之主,由你宣布。忠远,账目你管着,每月从家中账上支取发放!”
三日后,风清月圆之夜,王家大宅庭院中摆开宴席。皎洁的月光洒在青石板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月饼和瓜果。酒过三巡,王忠厚当着全家人的面,宣布了这项新家规。三个儿媳,老大媳妇周秀英、老二媳妇赵慧娘、老三媳妇孙婉宁,表面上恭敬应下,心中却各有所思。
周秀英是长媳,今年三十有五,为人本分老实。她回到东厢房,心里七上八下地盘算着。娘家现有五口人,却只有十五亩薄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以往她总是趁人不注意,省下些米面油盐,偶尔捎块布匹回去。记得去年冬天,她偷偷藏了半袋白面,让娘家兄弟天黑后从后门取走,那一夜她心惊胆战,辗转难眠。
赵慧娘是二媳,今年三十有二,父亲是个落魄秀才。她住在西厢房,捏着手指细细盘算。她最爱往娘家捎文房四宝和吃食,有时是几刀纸,有时是一壶油,甚至把丈夫从县城带回来的新奇点心也偷偷送去。她总觉得自己做得隐蔽,用层层布包裹着,塞在篮底,上面盖着野菜。
孙婉宁是最小的媳妇,今年才二十有八,娘家在镇上开着个小杂货铺。她不像两个嫂子那样急需贴补娘家,但也不肯吃亏,偶尔会拿些绣线布头,或者厨房里的精细调料。她手脚最利落,总能在人不注意时顺手牵羊。
十月初一清晨,王忠远准时将三个绣花钱袋分别送到三位嫂子手中。每袋里装着三两白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
周秀英回到房中,关好门窗,将银子倒在桌上,怔怔看了许久。三两白银,在当时的淮北平原,够一个庄户人家舒舒服服过上三四个月。
她想起从前偷偷摸摸的日子,心中既羞愧又庆幸。最后她决定:一两给娘家,一两存起来应急,剩下一两偶尔给孩子们买些零嘴。她特地让王忠远帮忙换成铜钱,这样给娘家时不易被察觉具体数目。
赵慧娘捏着钱袋,心里拨起了算盘。她当即让陪嫁丫鬟去换了碎银和铜钱,这样更方便一点一点接济娘家。她留了五百文自用,余下的都计划好了用途:给爹买新毛笔,给娘扯块细布做衣裳,给小弟买双结实鞋袜。比起从前偷偷摸摸捎东西,这明面上的银子让她心安理得多了。
孙婉宁最是年轻,对着白花花的银子眉开眼笑。她终于可以买些喜欢的胭脂水粉,不必每次都求丈夫要钱。她留了二两自用,剩下一两准备偶尔贴补娘家。但她不像从前那样急需往娘家拿东西了,反而有时会从娘家杂货铺买些便宜又好用的小物件。
第一个月相安无事。王守业暗中观察,发现米缸里的米不再莫名减少,库房里的布匹也不再短缺,心中暗暗欣慰。他特意让厨娘留意三个儿媳的举动,发现她们不再偷偷藏匿食物,反而有时会用自己的钱添置些小东西。
第二个月,赵慧娘找到了王忠远:“三弟,这月钱能否直接换成碎银和铜钱?整锭银子不好花用!”
王忠远当即应允,下次发放时,每个人的月钱都变成了二两碎银加一千文钱。赵慧娘为此沾沾自喜,因为碎银和铜钱更便于分配使用,也不易被察觉具体去向。
周秀英一如既往地节俭。她将每月的三两银子仔细分配,那一两给娘家的钱,她总会分成几次,让娘家兄弟来时捎回去。有时是五百文,有时是三百文,剩下的攒起来,等娘家有急用时再一并拿出。
她不再从家中拿一针一线,反而有时会用自己的私房钱添置些家用的小物件,比如新的笤帚、更好的菜刀等。她还用省下的钱给公婆做了新鞋,针脚细密,用料扎实,让王守业老两口颇为感动。
赵慧娘则不同,她将大部分月钱都贴补了娘家。但她聪明地不再从王家拿东西,而是用钱从市场上购买所需。这样既全了孝心,又不违背家规。她甚至用自己的钱为公婆买了上好的节礼,博得了王守业的称赞。有时她还会买些新奇的小玩意儿送给侄儿侄女,孩子们都喜欢这个二婶婶。
孙婉宁最会享受。她买了上好的胭脂水粉,添置了新衣,还用自己的钱给丈夫买了条精致的腰带。剩下的钱,她偶尔会给娘家买些礼物,但更多是花在自己和小家庭上。
她发现,自从有了月钱,丈夫王忠远对她更加体贴了,因为她不再需要事事向他讨要零用。有时她还会约两个嫂子一起去县城逛街,三人的关系反而比从前亲近了许多。
腊月里,天寒地冻,周秀英的娘家兄弟冒着风雪来找她,说老母亲病了,急需钱抓药。周秀英毫不犹豫地拿出了攒下的二两银子,又加上当月的五百文。
若是从前,她只能偷偷包些药材带出去,现在却能光明正大地帮助娘家,心中倍感宽慰。王忠厚知道后,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又私下给了她一两银子,让她多买些补品带去。
开春后,赵慧娘的秀才父亲要去县城参加文会,却苦无体面衣裳。赵慧娘用两个月的私房钱为父亲裁了新衣,买了新鞋。父亲在文会上得了夸奖,特地来王家致谢,王守业面上有光,对赵慧娘更加满意。这件事在乡里传为美谈,都说王家善待儿媳,儿媳也知恩图报。
五月里,孙婉宁的娘家杂货铺周转不灵,她破例拿出了攒下的五两银子相助。这事被王忠远知道后,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夸她顾念亲情。孙婉宁感动之余,也更加体贴丈夫,常常用自己的钱给他添置衣物。
中秋节将至,王守业吩咐准备节礼,三个儿媳各自帮忙。分发物资时,王守业特意观察,发现没有人再偷偷藏掖东西,反而都尽心尽力地操办着。
庭院中摆满了各色礼品,都是光明正大准备送往各处的。周秀英细心地将礼品分门别类,赵慧娘负责写礼单,孙婉宁则忙着包装打扮。三人有说有笑,气氛融洽。
宴席上,王守业举杯对三个儿子说:“治家如治国,不能只靠严规峻法。要体恤人心,给人以尊严,如此家业才能兴旺长久。”他又转向三个儿媳:“这些时日,你们都很守规矩,我很欣慰。往后每月月钱再加五百文,算是奖励!”
月光洒在太皇河上,波光粼粼,映照着这个和睦的大家庭。王家大宅内,烛火温馨,笑语盈盈。三个儿媳坐在一处,偶尔交流些持家心得,彼此间的隔阂渐渐消融。
周秀英不再总是紧绷着脸,偶尔也会买些小玩意儿给孩子们;赵慧娘不再处处算计,变得大方了许多;孙婉宁则更加体贴家人,不再只想着自己。她们发现,当不需要偷偷摸摸时,反而能够更好地尽孝心,也更能获得大家的尊重。
那每月三两的银钱,不知不觉改变了三个女人的生活。她们不再需要偷偷摸摸,不再需要斤斤计较,因为在光明正大地拥有属于自己的私房钱后,她们发现了比银钱更珍贵的东西,尊严和安心。
王家大宅的故事,就像太皇河的河水,静静流淌,绵延不绝。而关于三个儿媳和她们月钱的故事,也成为这一带人家治家理财的美谈,流传了很久很久。每当有新妇入门,老一辈人总会讲起这个故事,教导她们持家之道,不在于严苛的约束,而在于相互的体谅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