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集《临终关怀》

发布时间:2025-09-09 09:15  浏览量:1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面,甲二、如何做好临终关怀

我们前面讲到,临命终的心念会引导我们的业力,所以临终的心念很重要。前面是讲理论的说明,这以下是说我们如何来引导临命终的人能够生起善念,讲它的一个操作方法。我们先把印光大师的《临终三要》读一遍,再加以说明,大家请合掌。

其有父母兄弟及诸眷属,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宜发孝顺慈悲之心,劝彼念佛求生西方,并为助念。俾病者由此已死,即生净土,其为利益,何能名焉。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语虽鄙俚,意本佛经,遇此因缘,悉举行焉。

言三要者:

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

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

第三、切忌搬动哭泣,以防误事。

果能依此三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渐渐进修,必至圆成佛果而后已。

—印光大师《临终三要》—



好,我们来看这个讲解的部分。也是分成三段。

第一段的先做一个总标,其有父母兄弟,及诸眷属,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

假设我们有父母兄弟,乃至于亲属朋友得到了重病,重病能够医治当然尽量医治,但是假设这个病已经到了“势难痊愈”,就是这个病已经超越了医药的范围;这个人已经重病而且已经是在拖时间,不可能恢复他的健康。站在净土宗的角度有三个地方要注意。

第一、不能急救这当中的第一点,决定不能急救。这个急救是在高压的电击之下,很容易产生痛苦,而使令这个亡者生起嗔心堕落到恶道去。

有关这一点我们加以说明。西医的看法,尤其是早期的西医的看法,他们认为说,身为一个医生,他的使命就是延长病人的寿命,这个人他现在病危,通过急救以后他又多活了三个小时,后来又死掉了,他觉得他也成功了。也就是说他并没有所谓的来生的观念,这个人临命终的时候是起善念恶念,完全不管,他的重点就是延长寿命,乃至我急救增加一分钟也好。西医的思考就是这种思考。

但是佛法是完全不同意这种思考,佛法认为,你增加他三个小时,增加他三天的寿命没有意义。因为死亡对他来说是不可避免,重点在于“神识得所”。这个地方佛教徒跟西医的看法不同,所以我们要坚持。因为西医他的看法就是人死如灯灭,他认为色法创造心识,所以他认为这个人能够多活一个小时,两个小时都好。但是我们佛教徒不同意这种看法。这个地方一定要注意,坚持不能急救。

第二不能打吗啡。这个吗啡当然会给你一些暂时的止痛,但是吗啡会让你神识昏昧。临终的助念当然是帮助你生起正念,一天到晚睡觉你怎么生起正念呢?那吗啡一打下去,你就整天昏睡,整天昏睡你一定是随业流转,就靠那个业力去引导。我们一再强调,净土宗的人在临命终的时候,一定要正念分明,要用心念来引导你的业力,那么你一天到晚睡觉,怎么能够生起正念呢?所以绝对不能打吗啡。

第三、这个重病而不能痊愈的病患,要赶快送回家。因为家里是他所熟悉,他所安稳的住处,你让他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往生,心中会有不安稳的感觉,这是我们要注意的地方。

我们遇到这种病情已经没办法痊愈,宜发孝顺慈悲之心,劝彼念佛求生西方,并为助念。这个时候我们就开始要做临终关怀了。

第一个就是劝他能够念佛求生西方当然这个地方也包括了要他厌离娑婆,也包括了欣求极乐,在他内心当中产生观照力。

第二个引导他念佛,执持名号产生调伏力。

我们说临终的正念,应该包括观照力跟调伏力,这两个都具足。他心中有这样的一个正念的时候,“由此死已,即生净土,其为利益,何能名焉”?就能够由这个正念的引导而往生净土,在净土当中成就佛道。

临终助念跟我们做三时系念的超度不同。超度法会,或者说中阴身超度法也好,这个人已经死掉了才超度,一个人已经死掉了,可能在中阴身甚至已经投胎了,你对他的超度顶多影响他的别报,不可能影响他的总报;不可能说他堕落到三恶道,经过你的超度而往生人天,那超度者一定是大修行者,一般人做不到。所以超度对一个亡者来说,顶多增加他的别报,他可能是一个畜生道,还是做畜生,畜生道里面有一些安乐的境界出现,如此而已。

但是临终助念不同,临终助念就是说他还没有死亡。临命终,他还是一个人的果报,这个时候我是一个凡夫,但是我讲的话有道理,我能引导他生起正念,来带动他的善业,就能够影响他的总报。所以临终是最重要,你死后的超度对他来说影响不大。这个地方讲,“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净土,其为利益”,在所有的利益当中,临终的开导是超过那个超度百千万倍。这段是一个总标,再看第二段的别名。



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语虽鄙俚,意本佛经,遇此因缘,悉举行焉。印光大师的大悲心列出了《临终三要》,当作我们处理往生人的根据,印祖很谦卑的说,虽然这个里面的话讲得很平凡,但是义理合乎佛义,义理是不颠倒的,遇到临命终的因缘都是可以成就。

言三要者,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

我们遇到临命终人,第一个要做的重点就是“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

一个即将临命终的人,十个里面九个人的心是心有千千结,他内心当中的痛苦不安,非常强烈。比如说,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临终人是痛苦呢?我生前丢掉了一百万我很痛苦,我生前丢掉一个车子我也很痛苦,我生前失去一个眷属也很痛苦。但是你临命终的时候,要失掉你所有的财产,失掉你所有的眷属,失掉你所有的地位,乃至于失掉,你平常所爱着的色身;即将要面对一个不可知的未来。如果我们平常不修无常观,平常对三宝的皈依的心不强,这个时候的痛苦不安,我们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不是去马上念佛,因为他心中有障碍,你不为他破障,他根本没办法随顺你的佛号而转,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要先善巧开导安慰,破障。怎么样来开导安慰呢?《西藏生死书》的索甲仁波切,他提出了三点来给我们做参考。

首先要先修慈悲观。临命终人的心是极度的痛苦不安,你能够去引导他,并不是靠华丽的文字,而是你那一份真诚的慈悲心,你想要利益他的心。所以你在开导之前,自己要假借修行,把你的慈悲心生起。当然你就应该观想这个亡者,她过去生曾经做过你的母亲,而她做你母亲的时候,跟今生的母亲是完全一样,对你的百般的照顾呵护,这个时候是我们报答她的时候。透过这样的熏修,我们有一种强烈要利益她的心情,这个非常重要。

你要为她破除障碍她内心一定有障碍,心有千千结,你应该先了解她平常的生活状态。她的挂碍可能会在哪一个地方?是在财富、眷属.....各式各样的挂碍,我们应该要先了解才能够破除障碍。

她提起正念。前面是灭恶,这个是生善。提起正念,索甲仁波切强调,你要选择一个她契机的法门,这个很重要。比如说这个人是一个基督教徒,你要他念阿弥陀佛,他会起烦恼;他是一个基督教徒,你就应该要劝他皈依上帝;他平常念观世音菩萨,你就劝她念观世音菩萨。

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临命终的时候不是学习的时候。就像印光大师说,他平常没有这样的学习,怎么可能临命终的时候,你三言两语就让他改变心情,不可能!我们一般人在临终开导的时候,犯了一个错误:法门是要给他来受持,不是你自己要受持,你要考虑他是不是能够接受你这个法。

我也曾经参加一个长老的临终开示,这个长老是我过去的一个佛学院恩师;他平常就跟我们摆明了,他要念观世音菩萨。我们去的时候就给他念观世音菩萨,恒顺众生嘛。诸位要知道,临命终不是重新学习的时候。他那个方向,他今生栽培什么善根,你要顺他的善根让他成熟。

这个人他也没有宗教信仰,你现在跟他讲,也可能会有效,也可能会没有效;如果完全没有宗教信仰,起码你让他生起善念。你说:诶,你还记得吗,你曾经在某一个时间,在哪一个地方做过什么善事?你让他忆念善法,生起布施的善念也可以。整个操作就是靠善知识开导的善巧方便,还有对他的了解。

印光大师讲善巧,你不能一意孤行,你要站在他的角度来为他开导,他能够接受的角度,而不是站在你的角度,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就是使令他对善法生起信心,当然,最好的是忆念佛陀,那不仅是善念,那是正念。

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

透过我们前面的破障,生起信心以后,开始带动佛号,前面是一个观照力,这个地方就启动调伏力,调伏他的妄想。在换班念佛的时候也有五个地方要注意。

第一个,我们到临命终人的地方,要先“安置佛堂”。就是他躺的地方,头部上方,安置一个简单的佛堂,有西方三圣,香花灯烛的供养,最好能够点上好的香,这个好香有助于提起正念。

第二个,在整个助念的过程当中,要以“念佛为主”,诵经为辅。这个诵经其实叫回向。因为临命终的人,你诵那么多复杂的经,他没办法接受。所以诵经也是可以,你要为他诵《地藏经》、《金刚经》在别处行之,印光大师讲的在别处行之,临命终人主要是念佛,两个小时为一班。大家每念两个小时换班。

第三个,在念佛的时候,法器的选择要用“引磬”或者用木鱼。因为引的声音比较清亮,能够提起正念。在佛号的选择上要四字的,不能用六字,六字太复杂,而且不能太快,这是第三点。

第四点,就是这个念佛的时间,要死亡以后,就是断气以后八个小时。医学上的死亡定义,这个人断气了心脏停止了,脉搏停止就是死亡;佛法不同意这个说法,心脏停止他的温度还在,这个人没有死亡。所以佛法的死亡判断,就是这个人温度,全身冰冷叫死亡。全身冰冷,你也不能一天到晚就摸他的身体,怎么办呢?印光大师的大智慧说,我们从他断气后开始算八个小时,绝对死亡,这个是比较可靠的判定方法。

第五个,我们在念佛的时候,要随时观察他相貌的变化。比如说你念了两三个小时,他的相貌还是一样,看起来很凶恶,那表示说,他的心没有随顺我们的佛号而转,你念你的佛,他打他的妄想。那就是你当初的开导安慰,这个没有做彻底。一个正常的人的心识,如果随佛号而转,佛号是功德法界,他的心应该变成功德相。所以再第二次开示,继续的开示。因为他心中的障碍还有,障碍还有你念你的佛号,他根本不随你佛号而转。这个地方一定要注意,就是善巧开导安慰不是只有做一次,可能要两次,三次等等,你要随时看因缘办事。这就是我们在开导、产生观照以后,就要帮他生起正念的调伏力。

第三、切忌搬动哭泣,以防误事。

就是不要搬动。他是什么姿势,就是什么姿势。这个身体的姿势不是重点,我们前面讲过重点在神识得所。当然这个地方的搬动也包括不能急救,不能打止痛针,所有的医药统统要停止。

第二不能哭泣。在助念的过程当中,跟临终人太亲密的人遣离,太厌恶他的人遣离,都不可以在现场。当然,亲属要念佛也可以,亲属最好是站在后面一点;因为亲属七念八念他就哭,这么一哭那我们前面做的善巧开导的安慰,都被破坏了要重新来过。所以亲属你要控制不住,要站在后面一点;由这个比较中庸的人、法师站在前面。就是不要去触动他的感情,以防误事,耽误了生死大事。

我几年前到彰化去做一个临终的关怀。这个人平常也没有什么学佛,但是对佛法有欢喜心。当我们很认真的开导以后变得不错,相貌也不错。当然不是说往生净土,起码往生善处,我们有这个把握。后来我们念到一半的时候,她的兄弟姐妹就说:师父啊,子女们现在要跟母亲讲一些感恩的话,我说绝对不可以,这个话一讲就完了;感恩的话存在心中,以后再讲,现在这个时候要提起正念。因为讲感恩的话会触断她的感情。

这个地方就是说,一定要避免去触动临终人的感情。我们现在要陪她安详的、皈依的,走完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这才是真正的孝顺,我们要对孝顺的定义弄清楚,就是把她送到善处,这是我们的重点。所以不要去搬动她的身体,不要去触动她的感情,以防耽误她来生的生死大事。

我们看第三段总结。

果能依此三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渐渐进修,必至圆成佛果而后已。



临命终的人一般心都是不决定的,譬如空中的羽毛可上可下;一个人他平常有善念也有恶念,那如果我们透过正常的开导,来正确的引导他念佛,不要去干扰他,其实他很可能生起善念,以这个善念的因缘消除宿业增长净因,结果跟弥陀感应道交往生西方。在诸上善人的聚会一处的环境,他能够慢慢的修习佛法,成就般若波罗蜜,了生脱死来成就佛道,这个就是随念往生。我们能够在他临终的时候,透过我们的开导安慰,透过我们的引导念佛,来提起他的正念往生净土。

这个地方有一个观念,值得我们说明一下。台湾现在很多人提倡器官捐赠;当然,器官捐赠在佛教界也经过很多次的辩论,很多的佛教徒也提倡。我们应该是这样讲:菩萨有两种,一者悲增上,二者智增上。

大悲心重的菩萨,他当然不愿意到净土去,不忍众生苦,他愿意生生世世的陪着众生流转,所以他就会提出器官捐赠的说法:就是我这个器官也不需要,不需要我就捐给需要的人,这个是功德值得我们赞叹。那么站在一个智增上的菩萨,他的思考是认为,我的器官捐给这个人,他也不见得能够灭恶生善,他也不见得去做善事。我今天能够临终的时候,不要去搬动,正念分明往生净土,我要成就法身菩萨再回入娑婆,就能够度化更多的众生,这个是智增上菩萨的思考。

这两个说法都是对的我们不说谁对谁错。

大乘佛法的菩提心,有所谓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在实践上除了佛陀以外,菩萨是有所偏重。智增上的菩萨会先偏重上求佛道,然后再下化众生;他的修学的次第先偏重于成就圣道,成就无量的三昧方便,再广度众生成就般若波罗蜜。悲增上的菩萨在实践菩提心的时候,他先实践下化众生,再实践上求佛道。

生命是你自己的抉择,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下去,你就无怨无悔的走下去,这没有所谓的对跟错的因缘。

不过这个地方我们必须呼吁一点:当然,悲增上的菩萨他会鼓励大家捐赠器官,我们也表示随喜赞叹。不过你要人家签下捐赠书的时候,要说明这个地方所带来的后果。

就是所谓的器官捐赠不是死亡才捐赠,这个人还没有死亡就要切割了,死亡的器官根本不能用。你要让对方知道他在做什么事情,他要知道状况,你不能掩盖事实,把事情美化。因为等到他临终的时候,他后悔他不能讲话了,我认为这样对他不公平。所以你今天要劝人家器官捐赠,人家心甘情愿那没话讲,他能够器官捐赠,依大悲心照样往生善处,乃至于往生净土,他能够承当。但是你要把状况告诉对方,这样的状况真的是对方要的吗?所以我们要做一件事情,有义务把整个状况让对方了解,让他做出正确的判断。

站在净土宗的角度,不是非常提倡器官捐赠,因为印光大师讲切忌搬动、哭泣;连搬动都不可以,何况是切割!那我们不能说,修净土的没有大悲心了,不是这样讲。他的着眼点是先成就圣道然后广度众众生,这是他的思考。我们尊重每一个人的抉择,如此而已。

好,我们看甲三,结示劝修。把临终正念会归到平常的修行,当然,你临终能够正念,跟你平常的正念有关,我们能够做平常的正念的栽培,这件事是一个准备工作,好,我们先念一遍。

甲三、结示劝修

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它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印光大师文钞》—

我们前面一再强调临终的正念。但是从一个心念的等流性来说,蕅益大师也强调,没有平时的正念,绝无临终的正念。我们身为一个净土的修学者,也应该从平常去栽培。怎么栽培呢?印光大师说“不论在家在庵”,就是以下的法门他所加被的根机,是包括在家居士,也包括出家众,都可以修学。

这个法门我们先分两段,第一段先说明因地的修学,第二说明果地的功德。先看因地的修学,因地的修学有三段。



第一段,我们先说明以断恶修善成就善念,人天的善念。这个善念当然主要就是慈悲心。慈悲心的表现有两种,第一个对上表现的是恭敬,对下是柔和。这个恭敬跟柔和的慈悲心怎么修呢?以下有三个方法,

一、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我们在断恶修善的过程当中,所依止的法门有两个:一个是行力,就是断恶修善的一种勇悍,一种坚定不移的决心。第二个就是忍力,遇到逆缘的刺激能够安忍不动。

我们在世间上的赚钱,你除了努力的工作赚钱以外,你还得有一个仓库,这个努力的工作就是行力,这个仓库就是忍力。当然这个忍力很重要,我们说是任劳任怨,一般人任劳容易任怨难,你能够为大众师服务是任劳。但是你就经不起别人一次的批评,你没办法(接受)批评,功德就不能相续下去,所以我们修慈悲心成就善念,除了行力以外,忍力也很重要。

二、待人之劳,成人之美。这个是讲随喜功德。我们在培养善念,当然从修善当中培养善念,但是有的善法我们能够做,有的善法我们做不来,这不是我们要不要,宿世的根机如此。我们一般人的心情有这个自我意识,我爱执,太过于爱着自我就会把自己高举,以为世界上的荣耀都应该属于我,那个荣耀要跑到别人身上的时候,我们就嫉妒,不耐他荣。这个地方就是要对治这种嫉妒。就是说有些善法我们做不来,这个人他能够拜《法华忏》,我没办法,那怎么办呢?“待人之劳,成人之美”,我们随喜赞叹,帮助他成就这个功德。

三、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就是待人处事对自己要严格要求,经常思惟自己的过失,反省检讨;对别人要多多的宽恕、包容,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所谓临终正念,你要先平常多多培养善念的力量,就是慈悲心。前面是讲到以断恶修善而成就善念。

第二段,以信愿持名而成就正念,这个是我们正确的愿力,跟弥陀感应道交的主要力量。

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



培养正念的方法有两个。第一个就是在静中修。你一天当中要有一些定课,佛号要一句弥陀念诵听,或小声念或默念,这个地方也强调要出声。除念佛外不起别念,你这个佛号要能够专注,还能够相续,专注力,相续力。从佛堂出来以后历缘对境,当然就会有境界的刺激,有一些爱憎的烦恼活动,你应该当下就要教它消灭;这个地方很重要,就是你的佛号对你的妄想,要有调伏力。

身为一个凡夫,我们不能够说没有恶念。应该说凡夫的心情有善念,也有恶念,那这样子怎么往生呢?就是你善念的势力是最强大的。你善念的力量是能够调伏恶念,那就有把握了。

这个地方讲“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印光大师不是叫你没有妄念,这样子强人所难。就是妄念有没有?有;但是你佛号现前的时候,佛号一启动这个妄念就要停止。因为佛号是你的本命元辰,其它都是虚妄的境界。

前面是讲到善念的栽培方法,跟正念的栽别方法。第三段。讲到以惭愧谦卑以为增上。就是使令这个善念跟正念不断的增上。



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绝不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经常保持谦卑惭愧之心,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修行有什么样的功德,你不要张扬出来,你一张扬功德就很容易被破坏。就是说我们有过失尽量的发露,有功德尽量的隐藏。

“只管自家不管人家”。修行的心是观照自己,不是去观照别人。“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这个很重要。我们多跟好的学习。“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你多看别人的优点,看别人优点你看别人都是菩萨,看自己缺点,看到自己很多要进步的空间。

我们在培养善念跟正念的时候,要紧的就是谦卑,谦受益,满招损。在人群当中,姿势站的低一点对我们来说永远受益,我们能够保证自己的功德不断进步。如果姿势站的太高,就是开始要折损你的善念跟正念的时候。这个地方是说明,如何使善念跟正念增上,就是谦卑。

如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印光大师讲得很肯定,你能够根据前面的方法来栽培善念正念,有平常的善念、正念,你自然有临终的善念跟正念。

好,我们最后做一个总结。

逆境来时莫动嗔,西方佛子等疏亲,

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

身为一个净土行者当然着眼在临终的正念,临终的正念怎么观照呢?就是你平常遇到逆境的时候不要生气,当然你遇到顺境,也不要欢喜,怎么办呢?你内心当中等疏亲,用平常心态面对。为什么?因为“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正念的栽培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厌离娑婆,第二个欣求极乐。厌离娑婆的重点在修无常观,你观想:这个娑婆世界的境界因缘,就像你住旅馆一样,你是一个暂时的过客,在旅馆当中有一些如意、不如意的境界,你不要太认真,因为它是暂时,它不是你的家。它不是我的家,我的家在哪里呢?不久莲池会上人。我们对娑婆世界修无常观而放下,思惟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一心归命。

随念往生的意思就是:

第一个,我们平常少做罪业。我们要知道,虽然心念能够主导业力,但是你的业力也会干扰到你的心念你罪业太重,这个罪业是扰动性,你要生起正念真的有困难,所以我们平常也应该要多积集善业。当然净土的重点不是培养善念,印光大师说,修净土的人你临终没有要皈依的心,没有往生净土的心,不要说凡夫积集多大的善业,就是阿罗汉都不能去净土。所以我们往生净土,不在于你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不是!

是临终的时候正念分明,善根要现前

当然善根要现前,你平常就要有所准备。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听过净土,临终的时候三言两语的开导,就能够让他生起信愿,印光大师说他不相信。那临终关怀是怎么回事呢?就是这个人本身有善根,但是也有些烦恼障碍,临终的时候一时的糊涂,失去正念,但是他平常在听闻佛法的时候,在佛堂的时候,他点点滴滴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有深厚的善根,那么我们给他开导把他的善根现前。善根是光明相,烦恼是黑暗相,光明破除黑暗,是这样子。

净土宗的角度,它还不是很怕你的罪业,当然这个罪业不能太重,这个罪业一定要经过忏悔。它也不是很怕你的烦恼,但是你没有善根,非常害怕。因为我开导你,调动你的善念,你根本带动不起来,那只能随业流转。所以我们应该在平常多多的栽培善念,多多的栽培正念,为临终做准备,这个就非常重要。“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就是这个意思。

好,这堂课就跟大家学习到这个地方。阿弥陀佛。

【学员提问】请法师慈悲开示,印光大师说念佛不令间断,但是我平时念佛会打妄想,这个佛号间断了,比如说弟子平常听到钟声就要念叩钟偈,进入大殿就要做一些念诵经咒,这个佛号间断,往生是不是稳当?

【师父回答】我想你可能对净土法门有点误会。随念往生,在于一种强大的愿力。就是说如果你佛号不间断,那么净土法门就不是三根普被,那是成就三昧力了,那是净业成就。念佛的人他佛号一定会间断,但是你对往生的心念,超过你对所有的心念,就是你那个念力最强大。这个大家懂吗?不是说你心中只有念佛的力量,那你是圣人了。如果这种标准的话,那这个净土法门能够摄受几个人?

就是说你的心中会有往生的正念,也一定有其他的妄想,这个妄想可能是善念,也可能是恶念;但是你往生的正念,是所有的心念里面最强大的。他是一个主流,你就可以往生,强者先牵就是这个意思。

好,阿弥陀佛,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