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种下一座座“活的植物园”,在云南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
发布时间:2025-09-09 15:44 浏览量:1
近期,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示了首批“好房子”典型案例名单,云南万科三个项目成功入选,成为全省住宅建设的标杆。这份荣誉不仅是对建筑质量的认可,更折射出云南万科深耕云南十六年的战略转向——从建造“好房子”到构建“好生态”,这家企业以社区植物园为支点,掀起了一场关于城市与自然共生的绿色革命,重新定义人与土地、建筑与生态的共生边界。
从“绿色点缀”到“生态基底”,以园林重塑城市肌理
自2009年首入昆明,云南万科便以步履丈量红土高原的生态脉搏。十六年间,它不再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好房子”标准,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宏大的命题: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共生?如何在钢筋森林里重建生态基底?
带着这样的思考,云南万科打破传统园林的“点缀式绿化”认知,将各个社区的园林打造成一座座“活的植物园”。这些植物园不再是简单的“绿色点缀”,而是跃升为社区的“生态基底”,将生物多样性、自然教育与人文关怀编织成一张生态之网,让每一株植物都成为连接生命与文明的纽带。
以植物园式社区底盘营造,重塑社区园林的生态价值
在打造植物园式社区的过程中,将社区底盘与植物园功能深度融合,重塑社区园林的生态价值,勾勒出城市与自然共生的未来图景,
万科认为,云南的每片土地都有其独特的“生态基因”。因此,在各个社区规划中始终遵循“在地原生、因地制宜”的原则,深度调研当地气候、土壤及生物多样性特征,打造定制化园林。通过多样化植物场景的构建,解决“千园一面”的同质化问题,让每个社区成为展现地域生态与文化的独特载体。
比如,2009年万科正式进入昆明市场的1号作品金域缇香,首次尝试使用东南亚的设计风2015年,白沙润园以丽江“四方街”为原型,将屋檐从金域缇香延续过来,为业主和市民提供一个可以停留的空间,2018年,昆明滇池边的万科·500里以山水大观园为主题,营造具有昆明滇池山水人文的中式园林。而到了2024年,500里的进阶之作桂语东方面世,更是以“云南第一园”楠园为蓝本,在原有滇派园林的基础上进阶,打造出了五进式院落。
同年,都会半岛项目面世,此项目结合滇派元素打造了一座南法风情园林,以“一庭、两轴、一界面、三花园、十六模块”,来演绎春城花园底色与滇派浪漫。
从白沙润园的草原野趣,到金域缇香的东南亚风情;从500里的滇派山水意境,到都会半岛的南法浪漫风情,每座社区植物园都萃取在地文化精髓,其中的每一寸景观都承载着独特的云南记忆。
在社区商业生活场景打造方面,万科同样延续将植物园式社区理念延伸应用。以小篆街为载体,打造了众多植物场景,让小篆街突破传统商业街的单一功能,成为可停留、可打卡、有记忆点的第三生活空间。
比如,云南万科在设计桂语·小篆街时,将商业空间分为了上中下层,以不同的植物搭配营造有层次的景观,让商业街的视觉氛围如画卷般舒展。
位于桂语·小篆街的云上尚汤米线店,其店面设计中还加入了花园基因,用竹篱笆、陶罐、木质家具等传递如土地般的质朴感,同时搭配三角梅、香水柠檬、大飞燕等植物,来营造出精致花园的诗意场景。
半岛·小篆街则是以昆明文化ip蓝花楹及樱花为上层景观的基调,中层用天堂鸟、细叶棕竹等阔叶植物,来为街区注入慵懒的呼吸感;下层利用鼠尾草、狐尾天门冬、玉簪、柳叶星河、大麻叶泽兰等植物,为街区增添了来自山野的生机感。
位于万科·公园城市MoreMore,坐落在林间,天幕帐篷散落,让人们可以在触手可及的绿意中露营、休憩、对话自然。这里,商业空间不再是目的地的终点,而是自然生活方式的延伸。
云南万科在社区的设计过程中,除了重视土地文脉的传承和商业与自然的融合,还关注到了社区居民的四季感官、邻里社交空间、植物小景的呈现等多个方面。基于云南“春城”的四季流转之美,云南万科首创“七十二番花信风”植物表情主张,以月为周期规划植物群落。通过科学选配花期交错、色香触味多维感知的植物,社区每月皆有繁花盛景,让居民在四季流转中感受生命的韵律。
在社区中,云南万科还以植物为媒介,打造了全龄、全时、全维的邻里交互空间。通过植物认知牌、主题植物园、昆虫博物馆等载体,让孩子在自然中探索生态奥秘;让社区鸟类投喂区、宠物友好设施、室外泳池与晒太阳躺椅等设计,满足不同年龄层的需求。
同时,在小景的设计与营造上,云南万科遵循“小景大呈”的设计理念,通过特色植物表情与泛景观界面的艺术化融合,来提升场景的传播性与亲和力。公园城市项目的白色旋转楼梯、都会半岛项目的网红自习室、桂语东方社区园林中的春花秋月亭与及第桥……一个个小景,为社区注入打卡引力、情感温度与文化深度。
这些“活的植物园”不仅是景观,更是连接人与自然、城市与生态的纽带。一个个社区植物园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悄然修复着被割裂的生态系统,推动城市向“绿美”转型——这不是简单的绿化覆盖率提升,而是以微观生态单元重构城市的生命肌理。
从“空间载体”到“情感纽带”,甜蜜课堂激活社区生命力
从2009年至今,每年夏天,云南万科社区植物园都会化身“自然学校”,让孩子们在家门口的自然课堂里探索自然奥秘。这一创新活动ip,让这些社区植物园从静态景观转化为生动的“教育场景”与“情感容器”。
在刚刚结束的甜蜜课堂第七季的活动中,云南万科的小业主们化身“植物侦探”,在万科·都会半岛、桂语东方、公园城市、京江隐翠等多个项目的社区植物园,手拿地图寻找植物宝藏,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纹理,在DIY工坊中制作生态瓶与植物标本……这些活动不仅传授知识,更在孩子心中播下生态保护的种子。数据显示,本季活动吸引超330位业主参与,场场爆满的盛况印证了自然教育对当代家庭的深刻共鸣。
更重要的是,甜蜜课堂背后是云南万科对“人本需求”的深刻洞察。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人们渴望回归自然、链接亲情、寻找归属感。通过将园林与教育、亲子、社交深度融合,云南万科为社区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让居民在绿意中收获幸福与成长,让“好房子”真正成为“好生活”的载体。
重新定义园林的价值,开启一场关于未来的生态革命
云南万科社区园林的实践,其意义远不止于打造几个美丽的社区。它是一场关于未来的生态革命,是对“人、城、自然”关系的重构。
对城市而言,它提供了一种绿色发展的新思路。在土地资源紧张、生态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云南万科通过“微更新”“生态嵌入”等方式,将社区园林转化为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提升城市韧性,助力碳中和目标。这种“见缝插绿”“以点带面”的模式,为高密度城市中的生态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对人而言,它重新定义了“美好生活”的内涵。在这里,“好房子”不仅是舒适的居所,更是与自然共生、与邻里共融、与孩子共成长的容器。甜蜜课堂带来的教育价值,生态空间带来的心灵治愈,社区互动带来的归属感,共同构成了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满足。
对自然而言,它开辟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战场。当生态保护从保护区走向社区,从专家走向大众,其力量将成倍放大。云南万科的实践证明,企业与公众的参与,能让保护理念落地生根,让生物多样性之美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站在更高的维度看,云南万科的探索是对“可持续发展”的生动诠释。他们用行动证明,房地产行业可以成为绿色发展的推动者,城市建设可以兼顾生态与人文,企业发展可以与社会责任并行。这种以“人”为纽带,连接城市与自然的模式,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