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无人装备:从战场“奇兵”到产业“引擎”

发布时间:2025-09-09 21:34  浏览量:2

九三阅兵场上,装备方队无人作战群惊艳亮相。陆上无人作战方队、海上无人作战方队、空中无人作战方队依次通过天安门,多型号首次亮相的武器装备,吸引了全场观众的目光。

看陆上,跨越险阻,无往不至。侦打突击、扫雷排爆、班组支援等无人战车,远程操控、自主行动、灵活编组,实现陆上有人无人协同作战新突破。

看海域,自主巡弋,出击深蓝。新型无人潜航器、无人艇、无人布雷系统,具备隐蔽布放封锁、自主探测识别、集群组网攻击等作战能力,是海上作战的“奇兵利器”。

看空中,人工智能,空天争锋。新型察打一体无人机、无人僚机、舰载无人直升机等装备,可隐蔽出击、广域覆盖、自主协同,创新未来空战新样式。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装备技术不仅是军事领域的关键,也是我国制造业升级的核心。基于同样的技术,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广泛应用于汽车零部件、3C、白色家电等诸多行业,成为中国智能制造的重要支撑。

无人化作为当前装备发展的重要趋势,正深刻影响着作战形态。据《解放军报》报道,无人智能作战是以自主无人系统为力量主体、战场信息网络为体系支撑、制智权为制胜重心、人工智能为技术驱动的作战形态,是未来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的基本作战样式。

“智能化无人化装备的发展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其关键技术突破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未来有望重塑多个行业。”北京航景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型号总师杨辉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智能化无人化装备关键技术包括环境感知与理解、自主决策与规划、高可靠高带宽通信、平台控制与机动性、任务载荷智能化五方面。

在杨辉看来,智能化无人化装备加入人工智能技术,可提升装备态势感知能力、增强自主性、优化性能以及加速研发迭代。同时,AI仿真和数字孪生技术加速了装备的设计、测试和验证过程,而通过机器学习优化飞行控制、能源管理,提升智能装备效率和安全性。

“目前,智能化无人化装备在集群智能、自主导航、AI驱动的感知与决策、动力续航等四方面能力已取得重大突破。”杨辉表示,一是大规模无人机或无人车集群协同控制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演示验证阶段,展现出强大的分布式作战及作业能力。二是在GPS拒止或信号弱环境下(如室内、城市、峡谷、地下),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自主导航定位精度和可靠性显著提升。三是深度学习在目标识别、场景理解、行为预测等方面取得突破,大幅提升装备在复杂动态环境中的“智商”。四是电池能量密度提升、混合动力应用、高效推进系统优化,有效提升无人装备的续航和载荷能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拉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4个百分点,充分发挥了工业发展“稳定器”作用。这其中,智能制造装备表现亮眼。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智能制造分会的数据显示,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今年有望超过5万亿元。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扩张受多重因素协同驱动,市场需求端是核心牵引力,人口红利消退推高劳动力成本,倒逼制造业加速自动化替代,新能源产业链爆发式增长催生新型制造范式,对柔性化、高精度装备需求激增。”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说。

杨辉亦认为,面对超5万亿的市场机遇,其背后驱动力主要来自政策、技术和市场三个维度,具体如下:

一是政策支持力度大。国家高度重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工信部等八部门在2021年8月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了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和方向指引。同时,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加大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支持力度,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技术创新驱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例如,制造感知技术、决策规划技术、运动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提高智能制造装备的性能和智能化水平。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使制造过程实现数据驱动、精准控制,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是市场需求拉动。一方面,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需求不断增长,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纷纷加大对智能制造装备的投入。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如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也为智能制造装备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这些新兴产业对装备的精度、速度、智能化程度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推动智能制造装备的创新和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无人装备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系统的持续提升,那么,如何提升智能装备的信息化系统?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应该通过产学研用融合的方式来开发装备信息系统,既要用市场开放来激励研发,也要通过监管把控来保障安全。”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则认为:“打造智能装备信息化系统,标准化建设是基石,统一标准规范可保障信息交互与兼容性。数据整合与管理是核心,高效平台能挖掘数据价值,为决策提供支撑。网络通信优化是关键,先进通信技术可提升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与可靠性,多层次防护体系能抵御网络攻击与数据泄露风险。”

“信息化系统需搭建‘端-边-云’分层架构,前端部署轻量化嵌入式系统满足实时响应需求,边缘节点承担局部数据处理与分发以减少传输冗余,云端依托算力完成全局态势推演与深度分析。”郭涛说。

东吴证券表示,阅兵展示的无人集群、高超声速武器等新装备,本质是“算法定义装备”的革命,技术突破体现在三方面: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从辅助决策到自主决策的跨越,使装备响应速度提升数量级;新型材料与动力系统突破物理极限,催生高超声速等颠覆性平台;低成本传感器与通信模块普及,使分布式作战从概念变为现实。

更深层的产业逻辑在于,此类装备研发周期短、迭代速度快,打破了传统军工“十年磨一剑”的发展模式。

王鹏表示:“民用无人驾驶、无人机技术向军事领域转化,可通过提升性能、拓展功能满足作战要求。”

“民转军技术转化已形成成熟路线,如物流无人机向战场物资投送平台转化,移植成熟路径规划算法并强化抗电磁干扰能力,适应战场复杂电磁环境。仓储AGV改造为排爆机器人底盘,优化防爆结构设计并延长遥控距离,满足战场排爆作业需求。巡检无人机升级为前线侦察节点,加装光电吊舱与数据链模块,提升战场侦察与信息传输能力。”郭涛对中国工业报记者表示,转化过程中需突破关键痛点的同时,建立揭榜挂帅式军民联合攻关机制,加快技术转化效率,推动民用先进技术向军用领域高效渗透。

除此之外,在智能装备发展过程中,产业投资基金和国家产融合作平台被寄予厚望。

郭涛认为,产融结合投资需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应重点布局上游核心元器件,如MEMS惯性传感器,IGBT模块;中游为系统集成商,如SCARA机器人本体厂商;下游主要为解决方案提供商,如智慧工厂整体交付企业,形成全产业链投资覆盖。

王鹏认为,产业投资基金和国家产融合作平台投资应聚焦核心零部件领域,关注新兴应用领域,强化产业链薄弱环节,以提升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