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一所“三无”学校
发布时间:2025-09-09 22:26 浏览量:3
当学校的顶层设计和制度管理把“人”放得越大,立德树人就越有落地的空间。
作者 | 黄晓霖 邝旭东
究竟要办一所怎样的学校?在筹建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宝荷学校时,我们就在反复思考这个问题。
如今已办学3年,学生的校园生活幸福感较强,教师普遍踏实勤勉、不断进取,周边小区居民认可度高,学校各方面基本呈现出我们预期的样态。这些可能都得益于学校的办学理念。
01
办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让教育回归育人本真
当前,部分地区和学校热衷于创办“特色学校”,许多学校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打造并宣传自己的“特色”,不少学校特色化发展已被严重异化,用少数人的光环遮蔽了多数人的成长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功利主义对教育本真的背离。基础教育办学一定要有特色吗?能否办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
其实,真正的特色应当生长在日常每一个平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关怀爱护学生,学生喜爱校园生活,这种“没有特色的特色”,恰是教育最本真的特色。毕竟,基础教育不是竞技场,而是普惠性的成长性奠基工程。低年级学生整理书包、系鞋带,见到老师、同学主动问好;中年级学生整理班级图书角,努力争当劳动小能手;高年级学生探究校园植物与气候的关系,参与校园及周边公益活动。这些看似平常的课程设计,却让责任意识、劳动观念、文明礼仪在真实情境中自然生长。
摒弃“特色办学”的功利思维,需要学校团队保持战略定力。当我们不再用特色装点“门面”时,教育才能真正回归立德树人。
02
办一所没有“主角”的学校,让每一个师生闪闪发光
当前,部分学校存在一种错位的“主角意识”:有的学校大会上校长“一言堂”,干部、教师永远都在“奋笔疾书”;有的学校微信公众号俨然成为校领导风采集锦册,学生成长故事反而退居次席。这种角色错位的治理模式,本质上是用行政权威消解教育主体性,用个人光环遮蔽集体智慧。学校管理中的这种“聚光灯效应”危害极大,不利于激发教师、学生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基础教育是为了学生终身发展,而学校发展最需要依靠的力量就是师生。因此,我们学校提出了“人人都是主角”的管理理念。学校领导不是学校的焦点,而是把光聚在教师和学生身上,让他们成为学校舞台的主角——充分信任每一名干部,给他们展示发挥的空间;充分信任每一位教师,给他们成长发展的时间;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给他们展示个性的舞台。每次学生活动,位居主席台的一定是学生或教师,学校领导是坐在台下给他们鼓掌的人;每次全校教职工大会,一定有教师代表上台进行读书分享、经验汇报,学校领导是坐在台下给他们点赞的人。当每一位教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也能闪闪发光,当每一个学生的点滴成长和进步能被看见,学校的发展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当然,这需要学校管理者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让教育管理从“个人秀场”回归“集体耕作的田野”。
03
办一所没有“副科”的学校,让五育融合真实落地
当前基础教育领域仍存在根深蒂固的“副科思维”,比如音乐、美术教师一到上课时间就“被生病”,这种将育人体系割裂为“主副科”的功利倾向,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学科“歧视链”的形成有着深层背景。有的学校教师职称评审细则中,音、体、美教师获奖权重仅为语、数、英学科的70%;不少学校的绩效分配方案里,所谓“副科”教师工作量系数被系统性压低。这种制度性设计不仅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会让“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空中楼阁。
真正的五育融合需要制度重构的勇气。在宝荷学校,人人都是主角,没有“主科”“副科”之分,音、体、美等综合学科教师与语、数、英等学科教师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方面享有同等机会;在岗位安排、人事分工及奖励性绩效工资等方面,取消了系数差异,所有学段、所有学科真正一视同仁。
五育并举要真实落地,既要破除“唯分数”的评价惯性,建立涵盖品德发展、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实践的综合素质档案,更要重构教育生态系统。当我们不再用功利的天平衡量教育价值,每门学科都将闪耀其独特的育人光芒。
总之,当学校的顶层设计和制度管理把“人”放得越大,立德树人就越有落地的空间。当没有特色、没有主角、没有副科不再是一种“特别”时,真实的教育就会自然发生,这也是我们期待的教育模样。
| 作者分别系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宝荷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宝荷学校办公室主任
2025年《中国教师报》征稿启事(全)
李希贵:读书是人生最好的投资!
“有温度的教师”的10个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