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该回到“礼”的初心了!别让老传统变成婚姻的“高价枷锁
发布时间:2025-05-14 02:15 浏览量:2
”
一、彩礼这事儿,原本不是这样的!
说起彩礼,老辈人都知道这是结婚时的老讲究。早在西周的时候,古人结婚就有“六礼”,其中“纳征”就是男方送点礼物表示诚意,那时候送的是粮食、布匹这些实用东西,图的是两家人和和气气结亲家,压根儿不是比谁钱包鼓。
记得我奶奶那辈人结婚,男方家送几斗米、几尺布,女方家回点被褥碗筷,热热闹闹办场席,就算把婚事定了。哪像现在,一开口就是“万紫千红一片绿”(万张5元、千张100元、一张50元,加起来15.5万),还有“三斤三两”(约14.35万元现金)这种让人算不清的暗语,听着都头疼!
二、彩礼变了味,苦了多少人?
(一)全家攒钱娶媳妇,日子过得紧巴巴
现在农村好多家庭,儿子一到结婚年龄,父母就开始犯愁。隔壁村老张头,为了给儿子凑20万彩礼,把养老钱全搭进去了,还跟亲戚借了一圈。数据说63%的农村家庭因为彩礼过得更紧巴,28%得借钱办婚事。有的年轻人本来想创业,钱都砸在彩礼上,梦想直接“泡汤”。更离谱的是,有些地方彩礼加上车房,没个百八十万根本结不了婚,辛辛苦苦干一辈子,就为了给孩子“买”个媳妇,这哪是娶亲,分明是“娶债”!
(二)嫁女儿像“卖女儿”?女性咋就成了“商品”?
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彩礼成了衡量女方“身价”的标尺。要是哪家姑娘彩礼要少了,背后就有人说“掉价”“不值钱”。更可气的是,万一婚没结成,女方常被骂“卖女儿”,明明是两个人的感情问题,最后却让女孩背锅。婚姻本该是两个人过日子,现在却像谈生意,开口闭口“你家陪嫁多少”“我家彩礼给多少”,感情被明码标价,真心反而没人提了。
(三)攀比成风,好好的喜事咋成了“面子大战”?
我们村有户人家,儿子结婚非要跟别人比彩礼,东拼西凑借了15万,婚礼当天风光,过后天天跑出去打工还债。这种风气一传开,婚丧嫁娶都开始比排场:酒席要摆上百桌,烟酒必须买最贵的,彩礼少了怕被人笑话。有的村干部自己带头超标办酒,底下人更跟着学,好好的乡风文明,就被这些歪风邪气带偏了。
三、咋办?这些招儿挺管用!
(一)政策划“红线”,彩礼不能乱要
现在好多地方都给彩礼“设上限”了。甘肃庆阳规定彩礼不超过5万,河南商丘把“零彩礼”家庭评“文明家庭”,违规的还会被批评。别觉得这是管闲事,你想想,要是大家都按规矩来,就没人敢乱开口了。我们村就有对新人,按村规要了3万彩礼,男方没压力,女方家也没觉得丢面子,小两口现在日子过得挺舒坦。
(二)文化“软刀子”,慢慢改风气
村头的大喇叭、文化礼堂可别闲着!山东菏泽搞“好婆婆”评选,把“不索要高价彩礼”当条件;浙江宁波办集体婚礼,百来对新人零彩礼结婚,现场热闹得很,年轻人看了都觉得“这样结婚挺酷”。我们这儿还搞过“彩礼换绿植”活动,哪家不要彩礼,就送盆绿植放门口,邻居路过都夸“觉悟高”,比着谁更文明。
(三)年轻人带头,彩礼玩出“新花样”
现在90后、00后可不像老一辈认死理。江西小伙李磊和对象商量,彩礼只收1万,剩下的钱拿去开农场,现在俩人既是夫妻又是合伙人,日子过得有奔头。成都白领王琳更有意思,把彩礼钱捐给山区孩子,婚礼现场放了段公益视频,亲戚朋友都说“这钱花得值”。你看,真心换真心,比钱堆出来的婚礼更有意义。
四、老传统,也得跟上新时代
彩礼不是不能要,而是得要得“讲究”。以前“三书六礼”是尊重,现在可以换成敬茶、写婚书这些仪式感强的事儿。浙江桐乡有对新人,结婚时给双方父母敬茶、念感恩词,没提一分钱彩礼,长辈们都说“这才是嫁女儿该有的样子”。还有西安的家庭,把彩礼存成定期存单,写小两口名字,说是“创业基金”,既保留了传统,又不耽误过日子,这招儿真绝!
结语:日子是过出来的,不是比出来的
前两天刷到个视频,一对农村新人用玉米、麦穗搭婚礼背景,彩礼只收了1001块(寓意“千里挑一”),俩人在田埂上拍婚纱照,笑得比城里酒店还甜。婚姻好不好,跟彩礼多少真没关系。你看那些白头到老的夫妻,有几个是靠钱堆出来的?希望以后咱们说起彩礼,想到的不是“多少钱”,而是“多用心”——送束花、写封信,或者帮丈母娘家干点农活,这些诚意比红包更实在。毕竟,能过一辈子的,是心疼你的人,不是银行卡里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