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海波•破界——中国艺术家未完成的艺术革命线上特别展
发布时间:2025-05-22 17:15 浏览量:2
序言
艺术,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它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穿越历史的长河,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演进。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艺术家们始终肩负着探索与创新的使命,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感知和无畏的勇气,不断突破艺术的边界,试图在时代的浪潮中掀起一场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
“破界”一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中国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的不懈追求。他们打破传统与现代的界限,跨越东方与西方的文化隔阂,融合不同艺术形式与媒介的壁垒,以全新的理念和手法,重新诠释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挑战了既有的艺术规则,更引发了观众对于艺术本质、社会现实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思考。
然而,这场艺术革命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持续演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充满了未完成的探索与未知的可能性。艺术家们在探索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对未知的好奇与敬畏,他们深知艺术的边界是无法穷尽的,每一次的突破都只是新的起点。正是这种未完成的状态,赋予了艺术永恒的魅力与活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前赴后继,投身于这场伟大的艺术革命之中。
此次“破界——中国艺术家未完成的艺术革命线上特别展”,旨在通过线上展览的形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中国艺术家们的创新精神与独特魅力。在这里,你将看到来自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它们或以传统技法为基础,融入现代元素;或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展现传统意蕴;或以跨学科的方式,探索艺术与科技、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融合。这些作品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艺术的夜空,也为我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够激发观众对于艺术的热爱与思考,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艺术的力量与魅力。同时,也期待更多的艺术家能够加入到这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来,以他们的智慧和才华,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华章。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破界”的艺术之旅,在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北京墨真书画院编辑
岳海波题《破界》
岳海波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委员会委员。山东美协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主任,山东省书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协十二,十三届全国美展评委,中国美协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全国美展评委,中国美协综合材料绘画特展评委,中国美协首届、二届、三届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评委。曾获“山东省教学名师”,“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山东艺术学院绘画专业(国画方向)带头人”称号。11件作品入7.8.9.10.11.12届全国美展。与李兆虬合作的《齐桓公称霸》入选“中华文明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与李兆虬合作的《立德树人教育强国》入选“纪念建党百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被建党百年党史馆收藏。
《说一画》
什么是中国画?一是从材料工具上说,二是从意向观念上说。从技术层面上说什么是中国画,如果提出关键词的话,两个字——一画,三个字——一笔画,四个字——一以贯之,也有说——以一贯道。我觉得这有点大,“道”太复杂了,有点脱离技法,进入形而上了。
《写生作品》
石涛说,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他还说,一画之法,乃自我立。“朕”要说:“乃自我立,‘我’可以理解为天下国家。”石涛的这个“我”,是否还有一层为“我自己”的意思,要是这个“意思”,就有点抄袭之嫌了。(这个在最近美术圈可是个敏感话题)。
《暮色》
因为有人说过,张僧繇有“一笔画”之说。张僧繇?什么朝代的记不太清了,元明清之前的吧?但他于庙宇壁上画龙,点睛后,龙腾云驾雾而去的故事还是知道的。说明他是一位有权威性的画家。
《天地之间》
当然也不能断定石涛是抄袭,他毕竟去掉了一个“笔”字。去掉了一个笔字,就从技术层面上升到“道”的层面了。所以可以说是“乃自我立”。当然“乃自我立”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立”。
《思归》
说的有点纠结了,想把“一画”的来历交待明白,还是回到中国画技术层面上说。“一画”对于画家确实是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一画明,则障不在目而画可从心”(石涛语)。怎么“画可从心”姑且不论,“一画明”要整明白,我理解“一画”就是“一笔画”,就像书法中的“一”有起笔——逆锋轻起,有行笔——中锋缓行,有收笔——折下回锋。
《大刀腰上挎 有事你说话》
有始有终,有开有合,所谓起承转合,一气呵成。“起承转合”,原是古人写文章的基本技法,“起”,是开头,“转”是中心,你不能从开头直接到中心,连接它们的“桥”叫“承“,啥事都要有头有尾,就是虎头蛇尾,也要有个尾,这个尾就是“合”。
《童年记忆》
画画也是这个道理,起承转合。而这个过程是一气呵成的,“一气呵成”,就有了气韵生动,“一气呵成“,就必须是自然、流畅,最好还是挥洒自如的。
《青涩年华》
所有烦杂,呆滞,繁芜,过于雕凿的用笔和细节、局部,都不能与“一气呵成”和“一画”相融合。你可以千笔万笔,但给人的感觉,或者在气息上要是“一笔画”。以一分万,万以治一。“一笔画”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只能有一个中心,这与写文章同理,中心多了,就是两笔画,三笔画了。
《花季》
好的作品用笔用墨挥洒自如,“得一画一法者,即可运墨自如,得一画之法者,笔随人意”(石涛)。“笔随人意”,这事又大了。“人意”乃天分、性情、修养也,非技术之功了。“风格即人”,人本人真,都在画中体现。绘画风格的浑然天成,是作者生命状态的体现。真实自然。
《花开花落》
“一画”太深奥了,我可能理解的不对,“一笔画”,似乎是明白一些。但很难在艺术实践中做到。一是技法技巧上达不到。更重要的是性情修养上有差距。多年来形成的一些习惯毛病,难以克服。但我现在看那些“千画”、“万画”的“制作”的作品,就会从心里很不舒服。千笔万笔归一画,是笔墨的标准。不一定是绘画的标准,也不一定是艺术的标准。各过各的桥,各走各的路吧。
——文/岳海波 2022年
《心随飞鸟向远方》
《清凉图》
《新春来了》
《守望图》
《高飞图》
《人生得意》
《自在图》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