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除夕爆炸悲剧

发布时间:2025-09-09 01:08  浏览量:1

迟写了半个世纪的日记(十八)

《大除夕爆炸悲剧》

1971年1月27日 星期三 农历正月初一 晴

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局势也颇为复杂。美帝国主义对我国实施全方位封锁,妄图遏制我国发展;苏联修正主义同样对我国虎视眈眈,不仅在若干年前撤回在华专家、停止援建项目、追讨债务,更在珍宝岛挑起事端。国内则“以阶级斗争为纲”为中心任务,内忧外患的形势给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物资供应带来巨大影响。

在这生活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为保障国防建设所需的橡胶生产,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战士的大米供应尚能保证基本温饱,其他生活物资却极度紧缺。鱼肉类、食油、白糖等食品,肥皂、牙膏、煤油、火柴等日用品,均无法正常供应。连队食堂已一个多月不见荤腥,盐水、豆酱水送饭成了常态,咸萝卜干也时有时无,而紫色茄子炒棕榈油的味道,更是让许多人闻之欲呕。

我们班的陈爱芳大姐,挺着高高隆起的肚子即将临盆,家中却家徒四壁,生活物资奇缺。丈夫林炳昌为给妻子增加营养,让未来的孩子健康成长,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下,可谓绞尽脑汁,想尽了办法。

昨天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日,也就是过大年了,连队下午放假休息。下午三点多钟,同志们有的认真收拾房间,有的围坐闲聊,有的在河溪边洗涤衣物,都在为欢欢喜喜过春节做准备。我和方少鲁、方永群、方壮树、佐章明、黄辉明、王洽峰、许耀坤、许再胜等男知青正围坐在方少群的房间里,听他讲述《三国演义》中孔明“六出祁山”的故事,突然,“轰隆”一声巨响打破了这份宁静。我们立刻跑到门口观望,只见连队西北方向小溪边的山坡上,涌起蘑菇状浓烟。大家心里清楚,今天下午休息,并无开荒炸石头的任务,这无疑是一声异常的爆炸声。

此时,另一栋茅草屋里的陈爱芳大姐听到爆炸声,心中涌起不祥预感,她放声大哭,边哭边喊:“出事了,出事了!林炳昌和梁石生出去炸山猪,可能出事了!”

连队领导得知消息后,王东成连长立刻跑到操场,用力敲钟紧急集合,随后命令在家人员带上砍芭刀,迅速向爆炸点方向搜索前进。

(左2至4梁石生一家,摄于1991年)

正在山下河溪边洗衣服的李艳卿、方艳庄、方展君、刘嫦珍、刘小燕、方玩辉、谭小兰等女知青,反应灵敏且离爆炸地点较近,最先到达现场。眼前景象触目惊心:林炳昌已被爆炸气浪冲到几米外的飞机草地上,浑身是血,脸上血肉模糊;梁石生也头破血流,伤势严重,惨不忍睹。

确认有人受伤后,徐全政指导员立刻飞奔到连部办公室,迅速拿起手摇电话机,向团部医院请求救援,并向团部首长报告了情况。

大约一个多小时后,团部派来一辆解放牌大卡车,车上载着医生和护士。医生检查后表示,必须马上将伤者送往三亚的兵团医院救治,同时要求连队挑选一些年轻力壮的战士随车前往,随时准备抽血应急。

听到消息,在副连长冯爵祺、司务长王瑞良的带领下,同志们争先恐后爬上卡车,都想为危难中的战友尽一份力。无奈热心者太多,而车上已躺着两名伤员,还有随行的医护人员及氧气瓶等抢救设备,无法容纳更多人。经医务人员挑选,陈英豪、曾其波、冯文锦、王洽峰、许树昭、许映鑫六人最终入选,他们胸前的衣服还沾着奔赴现场时蹭到的草屑,眼神里却满是不容置疑的坚定。陈英豪撸起袖子露出结实的胳膊,嗓门洪亮地喊着“我是O型血,能上”;曾其波刚从河溪边跑回来,裤脚还在滴水,却一把推开劝他换件衣服的战友,急着往车上跳;冯文锦默默检查着随身携带的砍刀——那是出发时顺手揣上的,此刻却紧紧攥在手里,仿佛握着救人的希望;王洽峰前一刻还在听《三国演义》,此刻已全然不见闲聊时的轻松,眉头紧锁盯着伤员的方向;许树昭站在车边,反复向医生确认献血注意事项,生怕自己帮不上忙;许映鑫年纪稍小,脸上还带着未脱的稚气,却用力按着卡车栏杆,生怕被落下。这六个年轻的身影挤在卡车边缘,车厢颠簸中,他们的目光始终落在伤员身上,那份不假思索的热忱,在料峭的冬天里燃成一团暖人的火焰,让在场送行的战友都心头一热,眼眶发酸。

汽车经过近一个小时的颠簸,终于到达三亚城郊的兵团医院。医院立刻安排两名伤员进入手术室抢救,手术持续了六七个小时。术后,医生告诉冯副连长,二位伤员虽保住了性命,但林炳昌的眼球已被炸飞,双眼无法恢复,终身失明已成定局;梁石生伤口较大且多处受伤,所幸未伤及要害,缝合了近一百针,需慢慢恢复。

六位战友献血后,仍通宵达旦守在手术室门口,眼睛布满血丝却毫无倦意,时不时踮脚望向手术室的灯箱,直到护士走出手术室门口,那盏手术指示灯熄灭,才松了口气。此时已是正月初一凌晨三点多,他们在病房空置床铺上稍作休息,便匆匆赶往三亚汽车站准备返回连队。途经一家照相馆时,陈英豪提议:“今天已经是大年初一,咱们六个人过了个这辈子都忘不了的大年夜,拍张照留念吧!”于是,照像馆的相机快门“咔嚓”一声,定格下这张承载着特殊记忆的珍贵照片——照片里的他们,有的还穿着睡衣,有的穿着沾满泥土的拖鞋,有的头发凌乱,脸上带着献血后的苍白,眼神却亮得像星子,那是战友间生死与共的光芒!

林炳昌是罗定县人,身材高大,原本是国字脸棱角分明,浓黑眉毛下一双深邃明亮的眼睛炯炯有神,两鬓短短的鬓毛更添英气,十分帅气!可现在,满身伤疤,面目狰狞。梁石生是恩平人,个子不高,年轻活泼,留着利落的小平头,脸上一双不大的眼睛透着机灵,头脑灵活,进入原始森林捕捉小野兽是他的拿手好戏。两人都在1966年前参加工作,如今,一个为了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一个出于热心助人,竟冒险带着炸药、雷管去炸山猪,结果山猪没炸到,自己却被炸成重伤,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后记)

(一)林炳昌、梁石生炸山猪事件的结果

1. 连长王东成受到免职处分,调离11团,前往乐东县的16团工作。

2. 指导员徐全政受到严重警告处分,不久后也调离了14连。

3. 此后,雷管、炸药等爆炸材料实行严格管理,建立了专人专责登记和监管制度。

4. 林炳昌终身失明,世界只剩下无尽的黑暗与悲伤;梁石生全身伤口缝合近百针,声带也严重受损。

(二)特殊年代悲剧的多面反思

1971年这场发生在大除夕的爆炸悲剧,绝非孤立事件,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正是那个特殊时代诸多矛盾与困境交织的缩影。

1. 从当时形势和社会环境看,国际上美苏施压,国内“以抓阶级斗争为纲”,工农业生产受严重影响,国防建设需保障橡胶生产,战士们承担着超负荷的高强度劳动;在全面计划经济下,生活物资极度短缺,老百姓挣扎在贫困线上。兵团战士也是普通人,为解决基本生活所需,在特定环境下容易铤而走险,行为方式也随之改变。

2. 从管理层面看,事件暴露出当时基层管理的疏漏。连长、指导员因管理责任受处分并调离,是“亡羊补牢”之举。日常对爆炸材料监管不力,才让二人有机可乘。悲剧发生后,爆炸材料实行严格的专人专责登记监管制度,这是血的教训换来的制度完善,也暗示了此前管理体系的松散。

3. 从人性角度看,林炳昌的举动源于对家庭的爱与责任,在物资极度匮乏下,他的无奈选择令人心酸。梁石生热心助人本是好事,却凭经验行事忽视风险,聪明反被聪明误。他们的遭遇,体现了普通人在困境中的挣扎与无奈——为改善生活冒险,最终付出惨痛代价。

4. 陈英豪、曾其波、冯文锦、王洽峰、许映鑫、许树昭六位战友的献血行为,彰显了特殊年代战友间的深厚情谊与无私奉献精神。那张珍贵的照片里,他们应急随车时的匆忙、衣着的随意、通宵陪护与献血后的疲惫,都藏着最真挚的善意,那是苦难岁月里最动人的真实写照!

这起事件,是特殊年代的一道伤疤。它让我们看到时代局限下个体的无奈,也提醒我们反思管理的缺失。铭记这痛心记忆的同时,更应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重视安全管理,关注民生,避免类似悲剧重演。它成为那个特殊年代里一段令人痛心的记忆,留下深刻教训,让我们看到艰难困苦中人们为生存做出的无奈选择及由此带来的惨痛代价,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

写于202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