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演义 故事02 篡晋建宋
发布时间:2025-09-10 08:32 浏览量:1
上册说到,刘裕除掉刘毅和诸葛长民后,随即任命朱龄石为益州刺史,令他与宁朔将军藏熹、河间太守蒯恩、下邳太守刘钟率两万大军讨伐西蜀。
许多人都担心朱龄石难当重任,刘裕却力排众议说:“龄石文武全才,此去必能成功。”当下召来朱龄石,交给他一个锦函,嘱咐他:“到白帝城时再打开。”
各位将领也不知道朱龄石怎么进攻,只是一路跟他晓行夜宿,好不容易到了白帝城,朱龄石才打开锦函,拿出信纸。
只见上面写着:“众军从外水攻取成都,藏熹从中水攻打广汉,老弱兵士从内水前往黄虎。必须快速行军,不得有误,违令者斩。”
原来,前次刘敬宣讨伐谯纵时,取道黄虎,结果无功而返。此次,刘裕令朱龄石派老弱病残走内水,作为疑兵,牵制敌人。
命令藏熹从中水进军,无非也是分散敌军的兵力。蜀王谯纵果然怀疑晋军仍旧取道黄虎,急忙派党羽谯道福驻守沛城,严防内水。
而朱龄石已自外水赶往平模,距成都城只有二百里了。谯纵知道后,忙派秦州刺史侯晖、尚书仆射谯诜,率兵一万驻守在平模的对岸,筑城拒守。
此时正值盛夏,烈日炎炎。朱龄石有些踌躇,他对刘钟说:“现在天气炎热,贼众据险自守,不容易攻破。我想先养兵蓄锐,再伺机发兵,你认为如何?”
刘钟答道:“我们派老弱士兵从内水进军迷惑敌人,趁他们惊疑时全力进攻,一定能够取胜。假若屯兵不前,就会暴露我军的虚实,一旦他们的援兵一到,我们都将成为俘虏。”
朱龄石惊愕道:“幸亏你点醒我,要不几乎误了大事!”随即麾兵齐进,半天时间就拿下了平模城。侯晖、谯诜先后战死,蜀兵大败。
藏熹也从中水趋入,一路过关斩将,占据广汉,留兵戍守,然后自率大军与朱龄石会师,两军直逼成都,势如破竹。
谯纵接连收到兵败的消息,吓得魂飞天外,急忙丢弃成都出逃,途中正与赶来救援的谯道福相遇。
谯道福见到谯纵狼狈的样子,愤恨地说:“你怎么能轻易放弃才建立起来的功业?人生总有一死,有什么好畏惧的?”
谯纵羞愧难当,策马疾奔。来到一片树林,见身边的侍卫大都已经离散。谯纵心灰意冷,解带自缢。
而谯道福拿出金帛,犒赏军士,打算背水一战。可是军士得了赏银,仍然离去。谯道福只身远逃,被当地人抓住,送到朱龄石军前,被斩首示众。
朱龄石进入成都后,下令只杀了谯纵的亲属,其他人一概不问罪。捷报传到京城,晋廷令朱龄石监管梁州、秦州等六郡军事,赐封他为丰城县侯爵。
荡平四川,刘裕功不可没。晋安帝封他为太傅、扬州牧,刘裕推辞不受,晋安帝于是另封他的二儿子刘义真为桂阳县公。
且说,镇军将军司马休之的大儿子司马文思,此时已继位蜀王。司马文思性情暴虐,滥结党徒,刘裕十分厌恶他。
司马文思无故打死京都小官吏,有官员上奏弹劾他。晋廷下诏诛杀司马文思的党羽,但却赦免了他的死罪。司马休之在江陵获悉后,立即上奏谢罪。
刘裕将司马文思押送到江陵,让司马休之自行处治。司马休之于是上奏,把司马文思贬为庶民,并满含讥讽地向刘裕道谢。
刘裕很是不悦,便令江州刺史孟怀玉,管辖豫州六郡,监督并制约司马休之。
第二年,刘裕借故赐死了司马休之的二儿子司马文质和侄子司马文祖。司马休之闻报后,起兵叛乱。刘裕大怒,让弟弟刘道怜掌管府事,命刘穆之辅助,然后亲自带领大军讨伐司马休之。
司马休之联合雍州刺史鲁宗之及鲁宗之的儿子竟陵太守鲁轨,共同抵御刘裕。刘裕令女婿振威将军徐逵之,率领参军蒯恩、王允之、沈渊子等人,出江夏口,与鲁轨对垒。
鲁轨用埋伏计诱使徐逵之入套,徐逵之阵亡;王允之、沈渊子去援救,双双战死。唯独蒯恩老成持重,按兵不动,全军退还。
刘裕闻报勃然大怒,亲自率领将士渡江,鲁轨与司马文思率领四万名士兵在岸边列阵以待。江岸高达数丈,各将士面面相觑,都不敢贸然登岸。
刘裕怒不可遏,披上甲胄就要往岸上跳,众将领一齐上前相劝,刘裕就是不听。将军胡籓见状,急忙挡在刘裕的前面,用刀尖凿穿岸壁,可以伸入手足,然后攀上陡峭的河岸。
众士兵也随后奋勇攀登上岸,杀向敌群。鲁轨与司马文思抵挡不住,立即溃败,纷纷逃往江陵。刘裕乘胜追击,直抵江陵城下。
司马休之父子与鲁宗之父子等人,慌忙弃城逃往襄阳,偏偏襄阳参军李应之,闭门不接纳他们。他们无可奈何,只得向西投奔后秦。
刘裕凯旋班师,晋安帝再次加封他为太傅、扬州牧,并允许他带剑上殿,朝见时不用跪拜,但刘裕仍不肯接受。晋安帝便加封他为平北将军,督管南秦的二十二个州郡。
不久,又晋封刘裕为中外大都督,封他的长子刘义符为兖州刺史兼豫章公,三儿子刘义隆为北彭城县公,弟弟刘道怜为荆州刺史。
而在此时,后秦国君姚兴去世,其子姚泓继位。刘裕因为后秦屡次收纳逃犯,决意西征讨伐后秦。
晋安帝随即任命他为征西将军,兼任司、豫二州刺史;封刘义符为中军将军,监管太尉府;封刘穆之为左仆射,任命他为监军,入居东府,总管内外朝政。
刘裕将大军分为五路出发,分别由王镇恶、檀道济等九名将领率领,浩浩荡荡地抵达彭城。王镇恶降服漆邱城守将王苟生;刺史姚掌将项城献给檀道济;沈林子攻占仓垣,迫降刺史韦华。
而征虏将军王仲德,率水军渡过黄河,经过北魏属地滑台。滑台守吏尉建,昏庸懦弱,以为晋军是来攻城的,吓得当即弃城北逃。
王仲德随即入城抚慰百姓,解释说: “我们已备好七万匹布帛来借道,请你们不要惊慌,我军待几天便走。”
北魏主拓跋嗣接到军报后,立即命部将叔孙建、公孙表自河内前往滑台,率兵渡河。途中正遇奔逃的尉建,叔孙健将他绑回滑台城下,沉尸河中。
然后,叔孙建质问城上的晋兵:“为什么侵犯北魏领土?”王仲德派人回答:“我们只是借道而行,没想到守将弃城而去。我们现在暂时借城歇息,并坚守晋魏和好的约定,请不要误会。”
叔孙建忙派人把情况报告北魏主,北魏主命叔孙建按兵不动,等晋兵退去,再收复滑台。
另表,檀道济率兵一连攻下秦阳、荥阳两座城,直抵成皋。后秦征南将军姚洸驻军洛阳,忙向关中求救。
秦主姚泓令武卫将军姚益男、越骑校尉闫生,率领一万多名士兵去支援洛阳。然而,不等姚益男等人赶来,姚洸已经支撑不住,向晋军投降了。
檀道济俘获了四千多名秦兵,有人劝他将秦兵全部活埋,檀道济却说:“讨伐暴君招抚百姓,我为什么还要多杀无辜呢?”随即释放所有俘虏,秦人大悦,相继依附。
再说,王镇恶在刘裕的授意下,率水军进逼长安。姚泓率姚谌、姚烈等将军领兵前去抵挡,结果这几个将军都死在战场,只有姚泓一人逃回。
王镇恶追入平朔门,姚泓弃城带着妻儿及群臣逃往石桥。晋军在石桥将他们团团围住,抓捕监禁起来,等候刘裕入城处置。
几天后,刘裕率领大军进入长安城,王镇恶迎接刘裕。刘裕对他说:“我的霸业得此成就,你立了首功!”王镇恶拜谢道:“这全仗你的威灵和将士的努力,我何功之有啊?”
刘裕笑着说:“你这样谦逊,真是我的冯异(东汉名将)啊!”随即与王镇恶一起入城。刘裕不肯赦免姚泓,将他和姚氏子弟一百余人,一律处斩,后秦灭亡。
再说,司马休之、鲁宗之等人本来投奔后秦,可鲁宗之到了后秦不久却病死。晋朝灭掉后秦以后,司马休之等人又逃往北魏,刘裕没搜查到他们,只得罢休。
而这时,京都又传来急报:前将军刘穆之得病身亡。刘裕不禁心中悲痛,潸然泪下。刘穆之是刘裕安插在京都的心腹,他这一死,刘裕不放心京城,决意东归。
他任十二岁的二儿子刘义真为安西将军,督管雍、梁、秦州军事,镇守关中。又任命王修为长史,王镇恶为司马,沈田子、毛德祖、傅弘之为参军从事,留下来辅佐刘义真。
沈田子嫉妒王镇恶,他与傅弘之对刘裕进谗言:“王镇恶的家人都在关中,很难保证他不会叛乱。”
刘裕感叹道:“古人说‘猛兽不如群狐,’我留下你们十几位文武将才,统帅一万多名士兵,难道还怕一个王镇恶吗?”说完,启程回都。
却说,当时后秦的西北方,有一座统万城,是夏主赫连勃勃的领地。赫连勃勃本姓刘,他的父亲刘卫辰,曾建立一个名叫牙代他的小国。
后来牙代他让北魏所灭,刘卫辰被杀死,刘勃勃逃到后秦,后秦任命他为安北将军,镇守北部。可秦魏通好以后,刘勃勃竟背着后秦自称夏王,将姓氏改为赫连氏,并屡次骚扰后秦边境。
这次刘裕灭掉后秦,仓促东归。赫连勃勃立即令儿子赫连昌率两万士兵向长安进发,令长史王买德率兵攻打青泥,自率大军做后援。
关中守将沈田子与傅弘之督兵出击,听说夏兵声势浩大,二人不敢前进,退守留回堡,然后派使者向王镇恶求援。
王镇恶斥责使者:“刘公将十二岁幼儿托付给我们,我们应当竭力辅佐。现在大敌压境,你们却畏缩不前,怎么能对得起刘公呢?”说完便让使者先回去,自己随后率领人马赶去支援。
使者回报沈田子,沈田子非常气愤,决心除掉王镇恶。当王镇恶匆匆来到留回堡,正与沈田子商议军情时,沈田子的族党沈敬仁领兵杀出,将王镇恶杀死。
傅弘之得知非常惊惧,慌忙奔跑回长安告诉刘义真,刘义真急忙召王修商议对策。
王修当即在城外设下埋伏,召沈田子回长安。当沈田子带着几十个亲兵前来时,将他们全部抓了起来。王修斥责沈田子擅杀大将,立即将他斩首。
而后任命毛修之为安西司马,令他与傅弘之一同出城迎战。晋军大胜赫连昌于池阳,随后又在青泥大败王买德,夏兵于是撤退。
这时没想到,一些被王修整治过的小人,向刘义真大进谗言:“王镇恶想谋反,结果被沈田子杀掉;王修又杀掉沈田子,难道他就不想谋反吗?”
刚开始刘义真不相信这些言语,久而久之便相信了这些谗言,随即命亲信刘乞等人,刺杀了王修。
王修一死,夏兵伺机进兵直逼长安。刘义真又悔又恨,慌忙让人回国求援。刘裕急忙令辅国将军蒯恩速去救援,并召刘义真回国。
刘裕又任命右司马朱龄石为雍州刺史,镇守关中;同时还派朱龄石的弟弟中书侍郎朱超石前去抚慰河洛。
没想到,赫连勃勃进攻长安,晋军迎战结果大败,傅弘之、蒯恩、朱龄石、毛修之都被擒获。朱超石前往救援,也被夏兵抓获。
赫连勃勃残忍地将傅弘之、朱龄石、朱超石杀害,然后攻入长安,占据了关中。
刘裕得到晋军战败的消息后,不知刘义真的死活,愤然地想立即出师。侍中谢晦等人苦苦相劝,可他就是不听。
恰在此时亲兵来报:刘义真安全脱险。刘裕这才打消出兵的念头,只是登城北望,慨然流涕。刘裕没敢与赫连勃勃争锋,后来听说赫连勃勃称帝,刘裕也不禁雄心思逞,想与夏国东西并峙,做一个江南天子,欢度晚年。
这时,晋廷荣封刘裕为相国、宋公,他不再推辞,承受了;九锡殊礼也接领了。并尊继母萧氏为宋公太妃,封世子刘义符为中军将军。
刘裕又任命檀祗为领军将军,王弘为仆射,傅亮、蔡廓为侍中,其他僚属都依晋朝制度进行了分封,差不多成了晋朝的分邦。
接下来,刘裕就为自己的大事做准备了。什么大事?就是篡位的大事。刘裕密嘱中书侍郎王韶之,入都贿通内侍,伺机对晋安帝下毒。
晋安帝的弟弟琅琊王司马德文,谒陵回京都后,见刘裕权位日隆,恐怕他会加害晋安帝,因此随时加以防备。
司马德文每天入宫仔细检查的,就是晋安帝的饮食。他总是先尝后,才能让晋安帝用膳。王韶之等人无隙可乘,所以晋安帝才得以苟活几天。
不料司马德文竟突然生病,不得不在宫外的府第休养。王韶之认为时机来临,正好动手。他指挥内侍,竟将晋安帝按住,用衣服当绳子,硬将晋安帝勒死。
当下,宫中传出安帝暴毙的消息,并传出一道遗诏,奉请司马德文继位。司马德文明知有变,怎奈宫廷内外都是刘裕的爪牙,只好得过且过,登上帝位,史家称他为晋恭帝。
第二年,晋恭帝改年号为元熙元年,册立王妃褚氏为皇后,大赦天下,加封百官。再晋封刘裕为宋王,又加赐他十个州郡。刘裕这次没有推辞全部受封,并迁居寿阳,还让朝臣代他向恭帝申请加赐殊礼。
恭帝不敢怠慢,立即允准刘裕佩戴帝王礼冠,建天子旌旗,拥有天子规格的仪仗。刘裕当即晋升太妃为太后,世子为太子,居然与晋廷无二。
勉强过了一年,刘裕已五十七岁,自思来日无多,急欲篡位。一时又不好开口,只得宴请群臣,向他们暗示自己的心思。
酒至半酣,刘裕捋着胡子慢慢说道:“桓玄谋权篡国,我倡议复兴,平定四海,功成业著,才敢接受这殊礼。可这尊贵的地位让我很不安,我想奉还爵位,告老还乡,你们觉得怎么样?”
群臣听了,摸不着头脑,只得随口敷衍,说些歌功颂德等谄媚的话,刘裕不但没有一丝喜悦,反而流露出一种惆怅的情绪。群臣始终不解,挨到日暮撤席,才各自散去。
中书令傅亮,已走出门外,才恍然大悟道:“我明白了!”随后转身入内,面见刘裕说:“臣应该暂时回京。”刘裕不禁点头,面露喜色。傅亮知道已猜中了刘裕的心思,当即告辞出门,第二天就赶回京都。
刘裕遣走傅亮后,就专心等待好消息。过了数日,果然有诏旨召他回京。刘裕令四儿子刘义康镇守寿阳,任命参军刘湛为长史,处理府内之事,然后带着亲军即日起程。
刘裕刚到京都,傅亮已纠集满朝文府官员,逼迫晋恭帝禅位,并将早已拟好的诏书呈给晋恭帝。
恭帝看完后,对身边的亲信说:“桓玄跋扈,我晋朝已失去天下,全靠刘公仗义兴师,我朝才得以延续,到现在已近二十年了。我早知会有今天,就是禅位也甘心!”
随即提笔写下让刘裕受禅的诏书,并于第二天昭告天下。光禄大夫谢澹、尚书刘宣范,当即将皇帝御玺及禅位书,捧送给刘裕。
刘裕又假惺惺地上奏推辞。同时,晋恭帝已被逼出宫,退居琅琊王旧宅。百官送旧迎新,洋洋得意,刘裕三揖三让,装腔作势一番。然后在南郊登坛,祭告天地,建国号为“宋”。
回宫后,刘裕驾御太极殿,接受百官的朝贺,大赦天下,改晋元熙二年为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册封恭帝为零陵王,令他迁居秣陵城,并让将军刘遵考率兵护卫,其实是监督。
宋主刘裕开国定规,追尊父亲刘翘为孝穆皇帝,母亲赵氏为孝穆皇后,奉继母萧氏为皇太后,张氏为皇后,追封亡弟刘道规为临川王,晋封弟弟刘道怜为长沙王。
又立长子刘义符为皇太子,次子义真、三子义隆、四子义康皆封为王。加授徐羡之、谢晦、檀道济为将军。还有那些迎奉刘裕为新主的晋朝旧吏,基本上都得到封赏。
刘裕登基后,减免租税,放宽刑罚,安抚百姓,宋朝初定。但刘裕还有一块心病,就是晋朝虽已灭亡,但还有一个零陵王是个威胁。
宋主刘裕左思右想,决定再下辣手,斩草除根,于是命琅琊郎中令张伟带着毒酒去毒死零陵王。张伟不愿意去害零陵王,就一口把毒酒喝干,倒地而亡。
宋主得知后,叹息一番,过了几个月,又派人送去毒酒。零陵王见到毒酒摇头说:“佛家有言,人如果自杀,就不能转世为人了。”士兵见他不肯喝,索性用被子将他捂死,然后回去报告。
刘裕得到消息,很是欣慰,但却装出一副悲伤的模样,率百官在朝堂哀思。并派太尉持节护丧,一切丧葬仪式全部依照晋朝礼制,并赐零陵王谥号为恭。
除掉晋恭帝,刘裕觉得没有后患了,于是重用司空录尚书事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三个人,开始整治朝政,使百姓安居乐业。
这样安稳度过了两年,谁知到了永初三年(公元422年)春季,刘裕竟然得病,卧床不起。
刘裕自知病已很难痊愈,就把太子刘义符召到床前,对他说:“徐羡之、傅亮、檀道济追随朕已久,应该没有异图;谢晦颇懂得应变,将来有人叛变,必是此人。”嘱咐太子小心提防。
随后,刘裕又召见徐羡之、傅亮、谢晦等人,让他们尽心辅佐嗣君,说完就驾崩了,享年五十九岁。同年七月,刘裕被安葬在蒋山初宁陵,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
太子刘义符即位后,尊萧氏为太皇太后,生母张夫人为皇太后,立皇妃司马氏(晋恭帝的女儿)海盐公主为皇后。任傅亮为尚书令,让他与司空徐羡之、领军将军谢晦,同心辅政。
不久,长沙王刘道怜病逝,新帝刘义符追封他为太傅;太皇太后萧氏已经八十多岁,因儿子去世,过分伤心,没过多久也与世长辞了,新帝追赐谥号孝懿。
宋廷连遇大丧,忙碌不已。可那新帝刘义符才十七岁,童心未泯,只知道嬉戏玩耍,一切居丧礼仪,全凭大臣们任意操办。徐羡之、傅亮、谢晦等人规劝,他也置若罔闻。
内臣们正惶急国君不堪辅佐,不料北方强敌又乘隙而来。河南各州郡遍遭兵祸,宋廷紧急调兵遣将,抵御北方强寇。欲知后续故事,请看下册《花木兰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