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的精彩,一定不是“只赢一次”
发布时间:2025-09-10 09:31 浏览量:1
(本次分享受吴军老师的课程内容启发)
职场中,我们常说“结果导向”,似乎在强调,“一切只看结果”。于是,在现实中,这种看似合理平常的“结果导向”,常常就陷入“唯结果论”的恶性循环了。
吴军老师在课程中,强调不能“唯结果论”,指出:唯结果论是一种懒惰但又稳定的共识,因为它的目标设置和评判标准极为简单。
并且,唯结果论的危害从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来看:
“首先,唯结果论会导致评价标准过于单一。我们知道,社会是很复杂的,它有很多维度。比如我们衡量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就有很多指标,不仅有人均GDP,还有医疗条件、人均寿命、受教育程度、民众的幸福指数、就业率等等。唯结果论者会倾向于认为,只要人均GDP高了,就有了一切,其他问题都可以被忽视,或者说被搁置。在过去更追求GDP的年代,GDP指标被高度重视,而环境保护、民生改善、就业质量方面,则没有得到足够多的关注。
其次,唯结果论正在摧毁过程正义,这可能会让一个成功者的成就,建立在很多人利益受损的基础之上。在任何社会中,成功者都是少数,不成功的人是多数。从概率上来讲,在一个只看结果的社会中,绝大多数人会因为少数不择手段者而利益受损。
从个人层面上来讲,唯结果论除了会引发我们前面提到的不必要的焦虑之外,更重要地是妨碍我们自身的全面成长。人本身也是多维度的,如果只看重一两个维度的结果,就会限制我们的全面发展。此外,因为对路径和方法的忽视,唯结果论还会妨碍我们学会取得系统性成功的方法。”(以上内容摘自吴军老师的课程内容)
在如今“内卷外卷各种卷”的职场环境中,“唯结果论”仿佛成了一种默认的行事准则。
为什么 “唯结果论”会在职场中盛行?核心原因在于它满足了人们对“简单化”的需求。职场中,每个人都面临着信息过载、精力有限的压力:领导要管理多个团队、审批大量项目,没时间逐一跟踪每个员工的工作过程;员工要应对繁杂的任务、复杂的协作,没精力向所有人解释自己的工作逻辑。这时候,“只看结果”似乎就成了一种最好的“逃避深度思考”的快捷方方式:“我不管你熬夜改了多少版方案,不管你协调了多少资源,只要最终项目没达标,就是能力不行”。
这种简单粗暴的思考与做事逻辑,在短期看似高效,却违背了职场发展的客观规律。职场价值的衡量本应是多维度的:一个员工可能某季度KPI未达标,但他在项目中建立的客户关系、优化的工作流程,会为后续工作埋下伏笔;一个团队可能某项目失败,但成员在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培养的协作默契,会成为下一次成功的基础。但职场中“唯结果论”却把这些“隐性价值”全部抹杀,只用一个冰冷的结果,便给个人或团队贴好了标签。
与之相比,更值得注意的是:“唯结果论”看似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务实表现,实则会从企业和个人两个维度造成深远危害,甚至形成“越追求结果,越离目标越远”的恶性循环。
企业若只将“结果”作为唯一追求,很容易陷入“重短期、轻长期”的误区。
首先,评价标准单一化,导致人才流失与能力断层。如果公司只以“业绩”、“销售额”为核心指标,会让那些擅长打基础、做铺垫的员工被忽视。比如,负责员工培训的HR,其工作价值无法用短期业绩衡量,但长期来看,培训赋能是提升团队整体能力不可或缺的核心;负责技术研发的工程师,可能需要半年甚至一年才能出成果,但核心技术的突破能让企业在行业中立足。若这些岗位的员工长期得不到认可,要么会选择离职,要么会被迫放弃长期目标,转而追求能快速出成绩的“表面工作”,最终导致企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其次,摧毁“过程正义”,滋生急功近利的文化。当“只要结果达标,过程无关紧要”成为了“潜规则”,就会有人为了业绩不择手段:销售为了完成指标,向客户承诺无法兑现的服务;项目经理为了赶进度,牺牲产品质量和员工休息时间;部门为了争夺资源,隐瞒工作中的问题和风险......这些行为或许能带来短期“漂亮结果”,但会逐渐消耗企业的信誉、破坏内部协作氛围,甚至引发法律风险等,这就是“唯结果论”对企业的反噬。
对职场人而言,“唯结果论”带来的最大伤害,是让我们迷失了成长的方向,把“是否成功”当成了“是否有价值”的唯一标准。
一方面,引发过度焦虑与自我否定。当我们把“结果”等同于“能力”,就会陷入“一次失败即全盘否定”的思维怪圈:项目没做好,就觉得自己“天生不适合做管理”、汇报没得到领导认可,就怀疑自己“沟通能力太差”、同龄人晋升更快,就认定自己“比别人笨”......这种自我否定,会不断消耗我们的心理能量,让我们在工作中变得畏首畏尾。久而久之,我们会逐渐失去职场中最宝贵的“试错勇气”和“成长动力”。
另一方面,忽视过程积累,失去“可复制的成功能力”。职场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偶然做成一件事”,而是“掌握做成事的方法”。但“唯结果论”让我们只关注“有没有赢”,却不思考“为什么赢”、“如何复制不断地去赢”。
职场中所谓的很多“成功”,这背后的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
那么,想要跳出职场“唯结果论” 陷阱,可落地的三个行动策略参考:一是:拒绝“单一归因”,用“全景视角”看待结果职场中没有绝对的“成功”或“失败”,每个结果背后都有多重因素:行业趋势、资源支持、团队协作、偶然机遇、天赐运气…… 我们要做的,是避免用“结果”倒推“能力”,而是用“全景视角”分析过程。
比如,某个项目没达标,先别急着否定自己,不妨画一张“结果归因表”:左边列出“不可控因素”(如行业突然下滑、客户临时变更需求),右边列出“可控因素”(如自己的时间规划、与团队的沟通效率)。可能就会发现,很多时候结果不理想并非“能力不行”,而是受外部因素影响;同时,也能清晰看到自己可以改进的地方。既不盲目自我否定,也别一股脑就把原因推给“大环境”,要以客观心态面对工作起伏,找到真正的归因和努力方向。
二是:聚焦“过程迭代”,把“失败”转化为“成长资产”
职场的长期竞争力,来自“持续改进的能力”,而非“一次性的成功”。比起“有没有做好一件事”,更重要的是“有没有从这件事中学到东西”,包括“好事”和“坏事”,都可以学到东西。
建议养成“工作复盘”的习惯:每次完成一项工作(无论成败),都花点时间做这三件事:
第一,提炼“可复用的经验”(比如这次用 “用户调研 + 数据分析”的方法确定了需求,下次可以沿用);
第二,总结“需要改进的问题”(比如沟通时没明确截止时间,导致协作低效);
第三,制定“下一次改进的行动方案”(比如下次项目启动时,先同步 “时间节点 + 责任分工” 清单)。
这三步骤,并不复杂。我相信,只要经常去做,一定会有很大帮助的。
“唯结果论”之所以能困住我们,是因为我们把“外在评价”(领导认可、薪资高低、职位晋升等)当成了工作的唯一意义。要摆脱这种束缚,关键是给自己的工作定义“内在价值”,那些可以不依赖外部结果,却也能让自己获得满足感的东西。
比如:作为职场新人,你的“内在价值”,可以是“每月掌握一项新技能”(如 Excel高阶功能、AI工具的创新应用等);作为管理者,你的“内在价值”可以是“帮助团队某些成员突破工作瓶颈”;作为技术岗员工,你的“内在价值”可以是“优化一个让部门工作效率提升30%的工作流程”......
这些“内在价值”,未必是KPI的考核内容,却能帮助我们在工作中获得持续的成就感,也是职场人除了“本职价值”之外,重要的“增值价值”机会点!
职场不是一场“一锤子买卖”,而是一场需要持续积累的“长期主义”修行。摆脱“唯结果论”对我们的束缚。我们这样对自己,也如此地对待别人。
职场的成功,我们要的是:既能够在关键时刻拿出结果,也能够在过程中不断成长。
职场人的精彩,一定不是“只赢一次”,而是“持续成长”的完整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