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守望里静待花开
发布时间:2025-09-10 09:58 浏览量:1
四川省天全中学教师高进文:
三尺讲台传薪火 雪域雅江育桃李
2025年春,我带着满腔热忱,参加“优师帮培”计划,前往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中学。家人叮嘱不断,我的心却早已飞向远方——那里,有一群藏族孩子等着我的到来。
凌晨5时从泸定出发,折多山白雪皑皑,我的心中交织着忐忑与期待:能否适应高原?孩子们的语文基础如何?短短时间我能真正帮到他们吗?10时50分抵达雅江,一条洁白的哈达轻轻搭在肩上,瞬间温暖我的心,也让我更加坚定:教育,是一次以心换心的旅程。
到校后我才得知,学校安排我教56年来第一个理科班的语文,而此时距离高考不足百天。
面对汉语并不流利的孩子们,我倍感压力。推开教室门,那一双双眼睛里有迷茫和焦虑,也有期待。
我指着后方百日誓师的标语,对孩子们说:“奋战百天,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我们把语文目标定在95分,好不好?”我笑着编了句顺口溜,“皆上九五乐逍遥!”没想到,这句话成了每节语文课的开场白,孩子们越喊越响亮。
最后73天,我用陪伴给予他们力量。每天早读,我在课桌间穿梭,仔细倾听、耐心纠正;中午预留答疑、谈心时间;傍晚持续答疑到晚自习铃响。我希望他们能明白,在拼搏的路上,他们从不孤单。
孩子们渴望被看见、被夸奖。我时刻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偶尔准备小礼物。问问题的孩子渐渐多了,眼中的光芒也更亮了。
公布高考成绩那天,我激动地得知:这个班纯文化分上线3人,加上体育、艺术生共6人,创学校历史记录!语文平均分提高了十多分。我在客厅里连转了好几圈,由衷为他们感到高兴。
除了教学,我还承担“传帮带”任务。我与党建办主任田永干深入交流,探讨如何将党建与教学融合,激发教师热情,带动教学研究。后来,他组织的“党员教师结对子”“民族团结进家庭”等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让我倍感欣慰。
高原气候是严峻考验。支教第一个月,我就因高血压住院。医生要求我回低海拔地区观察,但我放心不下孩子们。我把课程精心规划成35分钟一节,做成PPT发给代课老师,通过电话远程辅导。三天后,带上几种降压药,我又返回了雅江。
每天,我按医嘱服药、测量血压,即便后来因药物导致腿脚浮肿,也从未缺过一节课。站在讲台上,看到孩子们专注的眼神,我更加明白:教育,就是一场爱的接力。那一份责任与牵挂,如同一团不灭的火焰,照亮彼此前行的路。
在这片雪域高原,我愿做一颗星,微弱却坚定;我愿化一道溪,细腻而持久。教育之路漫长,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我期盼更多老师加入我们,传承坚守、深耕与关爱,让星星之火燎原,在雅州大地每一个角落,绽放出教育之花。
石棉县幼儿园教师赵蓉:
41年幼教行 初心如磐步履不停
赵蓉
1985年7月,18岁的我从江油幼师毕业,分配到石棉县幼儿园。那时的幼儿园园舍狭小、设施简陋,孩子不足百人。保育工作以“看好孩子、不出事”为主,教师缺乏专业追求,保教质量令人担忧。
作为一名刚毕业的新教师,我发现自己制作的玩具能让孩子爱不释手、探索出新玩法;我画的画能吸引孩子围绕身边、眼中闪烁好奇的光芒。孩子们用最真诚的方式告诉我:他们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我暗下决心:要在这里为童年点亮一盏灯,呵护每一颗童心。
从此,无论是环境创设、活动组织,还是教学设计,我都坚持以儿童为中心,践行陈鹤琴先生“一切为了儿童”“游戏是儿童的生命”的理念。41年来,这一信念从未改变。
2013年,我担任园长,开始思考如何让文化育人落地生根。我们引进早期阅读课程,以绘本滋养儿童成长;秉持“自然·生命·体验”理念,打造“品味传统、书香养德,让游戏点亮童年”的办园特色。
石棉县多民族聚居,文化丰富。我们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园本课程:师幼共创“熊猫乐园”“石棉烧烤街”“藏彝走廊”;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川矿记忆”走廊;开辟劳动基地种植黄果柑、枇杷……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家乡文化,乡土情怀与文化自信悄然生根。
2021年教师节前夕,省级领导来园慰问,称赞我们的园区如同“浓缩版的石棉博物馆”,肯定我们“扎根基层、情系幼教”的努力。这份认可,让我更加坚定办好家门口好学校的决心。
在推动文化建设的同时,我也致力改善硬件条件。2011年老校区重建,2018年至2024年西校区、岩子校区、向阳校区相继新建并投入使用。从设计方案到施工装修,事无巨细我都亲力亲为,只为在孩子的家门口建全市最好的幼儿园。
14个寒暑假,我穿梭于幼儿园与工地之间,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为工程质量费尽心思。当一栋栋保教大楼拔地而起,孩子们在高标准的园所中快乐成长时,我欣然而笑:一切付出都值得。
2023年,我领衔的“1+5+N”名师工作室对全县15所公民办幼儿园开展个性化帮扶,从环境创设、课程建设到保教提升,全方位推动学前教育从“幼有所育”向“幼有优育”发展。
41年幼教之旅,我以儿童为圆心,以行动为半径,在平凡的岗位上走不平凡的路。未来,我将继续以最深的情怀、最实的行动,将国家投入、社会期望、家庭托付转化为孩子们灿烂的笑容和成长的轨迹,共绘学前教育新篇章。
雅安天立学校教师宾云华:
手机里藏着数万张教育的星光
宾云华
我有一部存满回忆的手机。相册里两三万张照片,记录着讲台上的演讲、图书室的专注、运动场的奔跑,还有毕业后的重逢……每一张,都是一个温暖的教育故事。我想借这些“星光”,分享三个瞬间。
第一张,是一次握手。2021年秋,课间,我和小洪同学笑着自拍。那时我刚接手两个班的语文课,他总有点“吊儿郎当”,课本几乎不记笔记。一次背古诗,他把《行路难》唱成RAP,却格外认真。我邀请他上台表演,他虽紧张但完整唱完,我竖起大拇指。
几天后,我请他当语文科代表,他愣住,眼里全是忐忑。我伸出手,他犹豫几秒,终于握住——这一握,像暖流淌进他心里。从此,他开始记笔记、背古诗,两周背完九年级全部古诗,后来还被评为“进步之星”。家长打电话问:“您怎么‘点醒’他的?”其实没有技巧,我只是让他感受到:老师看见了你,也相信你。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星,掌心的温度,就是点亮他们的第一缕光。
第二张,是一次演讲。照片里的小欢曾是一个常坐角落、不爱说话的男孩。他带着口音回答问题,曾引来同学窃笑。他的爸爸说:“孩子语文不好,请多帮助。”
于是,我开始在课堂找适合他的问题,答对就肯定,悄悄敲打嘲笑他的同学。他眼神渐渐有光,声音也响亮了。
真正的转变是在语文课前的三分钟演讲。他讲家乡抗日英雄乐以琴的故事,脱胎换骨,眼里有光,连口音都成了特色——全班安静倾听,仿佛回到那个年代。
我录下视频,在家长群狠狠表扬他。爸爸私信我:“孩子高兴极了,原来他也能得到掌声。”这三尺讲台,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帮孩子打破心墙、找到自信的舞台。
第三张,是一次重逢。今年夏天,二十多年前的学生聚会邀我参加。大家围坐回忆,有人说:“您总说‘要守时’,我现在开会从不迟到。”有人说:“我犯错您不责骂,只说‘改了就行’,现在我也这样教孩子。”还有人说:“我们就服您,知道您每句话都为咱们好。”我眼眶湿润。
原来教师的一言一行,真像种子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重逢照里,大家眼里的光,和二十多年前一样——是被真诚滋养过的光。
我的手机里,不仅存着照片,更存着二十多年教育路上的“星光”:是握过的手、站过的讲台、记了多年的话、系过的红丝带……这些星光或许微弱,却能照亮成长的路;我们虽平凡,却能用匠心守护每一颗星的绽放。
教育家精神,是看见差异时的因材施教,是唤醒潜能时的耐心等待,是传递真诚时的一言一行。我会继续拍下去——拍课堂、拍课间、拍笑脸,让这些星光越来越亮,让教育的匠心,在这片土地上生长。
荥经县职业高级中学教师肖兰:
献身职教守初心
仁爱育人绽芳华
肖兰(右二)
从教十二年来,我始终扎根职业教育一线,长期担任班主任,坚持用爱心疗愈心灵,用专业点亮梦想,用坚守托举希望。
中职学生是一个常被误解的群体。他们中有些人在中考中受挫,学习动力不足,自信心匮乏,对未来迷茫。更让我忧心的是,还有孩子伴有焦虑等心理困扰。
担任他们的班主任,意味着面对无数挑战,但我始终相信:只要给予合适的土壤,每颗种子都能茁壮成长。多年来,我探索出“三心三导”工作法——用耐心引导行为,用爱心疏导心理,用匠心指导规划。
耐心,是改变的开始。我坚持每天7时到班,查仪表、陪晨跑、查就寝,日复一日。学生小陈父母离异,跟随奶奶生活,常迟到、不修边幅。为了帮他,我去宿舍“逮”人,去食堂“蹲守”,甚至每周陪他散步、教他与人相处、鼓励他加入羽毛球队。
三个月后的一天清晨,他穿着整洁的校服,主动维持早读秩序。阳光照在他脸上,那一刻,我知道耐心等待最终开出了花。
匠心,是梦想的阶梯。2019年,我担任学校首届普职融通班班主任,被同事戏称为“空头班主任”。但我决心“空头更要倾心”。我推行“素养积分制”,聘请德育老师、家长代表参与管理,建立“学生成长档案”。2022年高考放榜,23人本科上线,微信群里的捷报和烟花,让我彻夜激动。
学生小王曾沉迷游戏,整日捧着手机蹲在操场角落。我夸赞他在游戏中的策略能力,引导他发现这正是一名财务人员所需的素养。推荐他参加ERP沙盘模拟大赛后,他眼睛亮了:“这就像经营游戏!”他逐渐减少游戏时间,沉浸于数据分析,最终带领团队获全省大奖。他说:“我从没想过游戏里的本事,也能在现实中赢得荣誉。”
十二年来,我愈发坚信:每个中职孩子都蕴藏无限潜能。有人问我带这样的班累不累?累,但更放心不下。因为他们比谁都更需要真心与陪伴。我的带班理念很朴素——让每个孩子都找到向上的力量。
选择职教,我无怨无悔;担任班主任,我甘之如饴。未来,我将继续以耐心、爱心和匠心,践行“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教育家精神,为国家培养更多未来的工匠。
四川省名山中学教师马兰国:
以教育家精神为炬
照亮农村学子成才之路
马兰国
手机里刚刚收到一条消息:“马老师,我考上清华啦!”短短一行字,瞬间唤醒我十七年的教育记忆。
从初登名山中学讲台的无措,到见证一批批农村孩子走进清华、武大、川大,我越来越坚信:农村不是教育的洼地,而是孕育人才的沃土;农村教师一点一滴的坚守,正是在为国家铸就最坚实的栋梁。
十七年前,我刚到这所学校时,桌椅破旧、设备简陋。更让人忧心的是,许多孩子眼里没有光——他们上课走神、逃学,甚至想放弃读书。我们满腔热情却无处着力,备课再认真也难触动心灵,升学率持续低迷,家长眼中的失望压得我们喘不过气。
但我们没有退却。“严肃对待、踏实做事、拼命往前冲”成了所有老师的信条。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深夜,我们研究教法、自制教具,把英语单词和“稻田”“果树”相连,带着生活气息走入知识的海洋;我们去城里学校取经,回来连夜调整教案。老教师戴着老花镜学电脑,班主任陪学生走山路、聊梦想……我们慢慢明白了:农村教育不能照搬城市,必须因材施教,得懂得这片土地和孩子的梦。
我曾因学生上课画画批评他,他却说:“老师,我只是想画出《兰亭集序》里的场景,那样我就懂了。”这句话点醒了我: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心与心的对话。
从此,我们俯身倾听:春天看油菜花,秋天收玉米,把课堂搬进自然。讲《桃花源记》就去桃林,学浮力就到河边做竹筏,写作文就写“爷爷的锄头”。农村娃熟悉土地、动手能力强,这些成了他们最独特的光。
班里有个理科尖子生,语文、英语却很差。我们帮他用“理科思维”写作文——先搭框架,再用他熟悉的物理原理作论据;记单词时,联系的是麦田和水泵。后来他考上国防科大,如今致力航天研究。
还有个孩子小舒,沉迷手机、成绩下滑。我们不抛弃不放弃,课上提问、课后辅导,还带他去工地看父亲劳作。他终于醒悟,戒掉手机瘾,考上西南交大,立志为家乡修路。
这样的孩子太多。他们像毛毛虫,在“因材施教”与“乐教爱生”中破茧成蝶。这些年,从名山中学走出了50多位重点高校学生——学医的要回家乡,学农的要管理土地,参军的要保家卫国。他们走出大山,却心系故土,这是农村教育最深的骄傲。
教育从来不是独角戏。名山中学的改变,靠的是全校老师共同的坚守:早读的陪伴、深夜批改的灯光、一次次的家访、一句句的“我们再试一次”。
我想对所有的农村教师说:我们平凡,但绝不平庸。我们手握粉笔、心系家国,教的是知识,育的是未来。只要我们不放弃“勤学笃行、求实创新”的追求,怀抱“躬耕教坛、乐教爱生”的深情,就一定能够点亮千万农村孩子的人生,让他们飞出大山、翱翔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