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明朝的靖难之役,历史上还有哪些影响巨大的“清君侧”事件?

发布时间:2025-09-10 10:48  浏览量:1

最早也最典型的 “清君侧”,要说是西汉景帝年间的七国之乱。这事儿得从刘邦说起,当年刘邦怕异姓王造反,把天下分给自家同姓子弟,结果到了文景时期,这些诸侯国(像吴国、楚国)势力越来越大,占地广、有兵权,连税收都自己说了算,朝廷根本管不动。

晁错

景帝刚继位,有个叫晁错的大臣就劝他:“得削藩!不然这些王爷早晚要反。” 景帝听了,就开始一步步收回诸侯的地盘。这下最有钱有兵的吴王刘濞不干了 —— 他本来就跟景帝有旧怨,当年景帝还是太子时,跟刘濞的儿子下棋吵起来,失手把人打死了,刘濞心里早憋着气。现在要削他的地,他直接联合了楚、赵等六个诸侯国,打出 “清君侧,诛晁错” 的旗号,带着几十万兵就往长安打。

景帝一开始慌了,朝中有人说:“只要杀了晁错,王爷们没了借口,自然就撤兵了。” 景帝居然真信了,就把晁错骗到街上,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斩了,连晁错的家人都没放过。可刘濞等人事后根本不认账,还说:“我要的是天下,不是杀个晁错!” 景帝这才明白被骗了,赶紧派大将周亚夫去平叛。周亚夫有本事,避开叛军主力,断了他们的粮道,没几个月就把七国之乱平了。

这场 “清君侧” 的后果挺实在:虽然晁错死得冤,但朝廷借着平叛的机会,把诸侯国的兵权、政权全收了,后来诸侯们只能享受封地的赋税,再也没能力跟朝廷叫板,西汉的中央集权才算真正稳了。

隋朝的杨谅之乱,规模没七国之乱大,但透着一股 “窝里斗” 的窝囊劲儿。主角杨谅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五个儿子,老妈是独孤皇后,从小就受宠,后来被派去镇守并州(现在的山西太原),手里握着五十多个州的兵权,还能自己招募士兵,简直是北方的 “土皇帝”。

杨谅

杨坚晚年,太子杨勇被废,二儿子杨广(后来的隋炀帝)成了新太子。杨谅本来就不服杨广,觉得自己也是皇后生的,凭啥杨广当太子?杨坚去世后,杨广继位,第一件事就是让杨谅回长安 —— 其实就是想削他的权。杨谅一合计,干脆反了,也打出 “清君侧,诛杨素” 的旗号。为啥诛杨素?因为杨素是杨广的铁杆支持者,帮杨广夺太子位出了不少力,杨谅把他当 “奸佞”,正好借这个名头。

可杨谅看着有兵有地盘,其实没多少本事。他手下有个谋士劝他:“要么直取长安,要么守住险要,跟朝廷打持久战。” 结果杨谅两头都没选,一会儿想打洛阳,一会儿又想守并州,手下的将领也乱成一团。杨广这边派杨素带兵来平叛,杨素是隋朝有名的猛将,没费多大劲就把杨谅的军队打垮了。最后杨谅没办法,只能投降。

这场叛乱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杨谅被软禁起来,没几年就病死了。虽说平叛快,但也暴露了隋朝的问题:杨坚封的王爷权力太大,杨广继位后又急着削权,反而激化了矛盾。而且杨素平叛后更受重用,后来杨广修大运河、征高句丽,杨素的儿子杨玄感又反了,隋朝的根基就是这么一点点被蛀空的。

要是说哪次 “清君侧” 影响最大,那必须是唐朝的安史之乱 —— 这场乱子打了八年,直接把盛唐从顶峰拽了下来,往后再也没缓过来。

主角安禄山,是个胡人,长得又胖又黑,但特别会来事。唐玄宗晚年宠杨贵妃,安禄山就认杨贵妃当 “干娘”,每次见唐玄宗都先拜杨贵妃,说 “我们胡人先拜娘,再拜爹”,把唐玄宗哄得团团转。后来安禄山一路升官,当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的节度使,手里握着十五万大军 —— 要知道当时唐朝全国的正规军也就五十来万,安禄山一个人就占了近三分之一,而且都是边境的精锐。

安禄山

当时朝廷里,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当宰相,这人没什么本事,就会揽权,还跟安禄山不对付,总在唐玄宗面前说安禄山要反。安禄山本来就有野心,再被杨国忠逼得紧,干脆在范阳起兵,打着 “清君侧,诛杨国忠” 的旗号造反。

一开始唐朝根本没防备,安禄山的军队跟砍瓜切菜似的,很快就占领了洛阳,接着又攻破了潼关 —— 潼关是长安的门户,一破长安就危险了。唐玄宗这时候才慌了,带着杨贵妃、杨国忠和少数亲信,偷偷从长安出逃,往四川跑。跑到马嵬坡(现在的陕西兴平)时,跟着的士兵哗变,说 “杨国忠祸国殃民,杨贵妃是红颜祸水,不杀他们,我们就不护驾!” 唐玄宗没办法,只能让杨国忠被乱刀砍死,又赐杨贵妃一条白绫,让她上吊了。

安禄山后来在洛阳称帝,但没过多久就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杀了,安庆绪又被史思明杀了,史思明后来又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杀了 —— 这伙人窝里斗得厉害。唐朝这边靠郭子仪、李光弼这些名将,又借了回纥的兵,打了八年才把叛乱平定。

可经此一乱,唐朝彻底变了样:长安、洛阳被烧得稀巴烂,老百姓死了一半多,原来的均田制、府兵制全废了,地方上的节度使更没人管了,一个个占山为王,唐朝后来一百多年,其实就是个空架子,最后被朱温灭了,也跟安史之乱留下的烂摊子有关。

元朝末年的孛罗帖木儿之乱,可能各位老哥老姐没那么熟,但这事儿直接把元朝推向了灭亡。元朝到了后期,朝廷里皇帝、太子互相争权,地方上又有朱元璋、陈友谅这些起义军,本来就乱成一锅粥,结果两个军阀又借着 “清君侧” 打了起来。

王保保

这两个军阀,一个是孛罗帖木儿,一个是扩廓帖木儿(就是《倚天屠龙记》里的王保保,历史上确有其人)。孛罗帖木儿是蒙古贵族,手里有一支精锐的骑兵,镇守北方;扩廓帖木儿是汉人,被元朝封为河南王,势力在中原一带。两人本来就因为地盘、兵权不对付,后来太子爱猷识理达腊想夺元顺帝的权,就联合扩廓帖木儿,想把孛罗帖木儿除掉。

孛罗帖木儿一听就火了,直接带着军队打进了元朝的都城大都(现在的北京),打出的旗号就是 “清君侧,诛扩廓帖木儿的党羽”。元顺帝没本事,只能乖乖听话,把太子的亲信杀了,还封孛罗帖木儿当宰相,让他控制了朝政。太子跑去找扩廓帖木儿,两人又凑兵打回大都,孛罗帖木儿战败被杀。

可这么一闹,元朝更乱了:朝廷里皇帝和太子彻底撕破脸,地方上军阀们谁也不服谁,扩廓帖木儿后来虽然想帮元朝平叛,但根本指挥不动其他军队。而朱元璋呢,趁他们窝里斗的功夫,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然后派徐达、常遇春北伐,没费多大劲就打进了大都,元顺帝跑回蒙古草原,元朝就这么亡了。可以说,孛罗帖木儿这场 “清君侧”,就是给元朝的棺材钉上了最后一颗钉子。

明朝的靖难之役,应该算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 —— 主角朱棣不仅没被平叛,反而打进了南京,把侄子建文帝赶下了台,自己当了皇帝(就是明成祖)。

朱棣

这事儿得从朱元璋说起。朱元璋当了皇帝后,把儿子们都封了王,让他们镇守边疆,其中四儿子朱棣封在北平(现在的北京),叫燕王,手里有兵权,能征善战。朱元璋本来想让太子朱标继位,可朱标早死了,朱元璋就把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建文帝)。

建文帝刚继位,就觉得这些叔叔们权力太大,尤其是朱棣,早晚是个威胁。他身边的大臣齐泰、黄子澄也劝他削藩,建文帝就先从几个势力弱的王爷下手,有的被废,有的自杀,很快就轮到了朱棣。

朱棣也不傻,知道建文帝早晚要收拾自己,就先装疯卖傻 —— 大热天裹着棉袄烤火,还胡言乱语,想让建文帝放松警惕。可建文帝没上当,还是派军队去北平抓他。朱棣一看装不下去了,就以 “清君侧,诛齐泰、黄子澄” 为借口,起兵造反,还把自己的军队叫 “靖难军”(“靖难” 就是平定祸乱的意思)。

一开始建文帝这边人多势众,朱棣打得很艰难,好几次都快输了。但建文帝犯了个大错:他怕落下 “杀叔叔” 的名声,给前线将领下令 “不许伤害燕王”,这就等于给朱棣加了个 “免死金牌”。后来朱棣听了谋士姚广孝的建议,绕开前线的大军,直接率军南下,直扑南京。南京城里的人一看燕王来了,有的开门投降,有的逃跑,建文帝在宫里放了一把火,之后就失踪了 —— 有人说他烧死了,有人说他逃出去当了和尚,至今都是个谜。

朱棣打进南京后,当了皇帝,就是明成祖。他虽然打着 “清君侧” 的旗号,但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把齐泰、黄子澄满门抄斩,连帮建文帝说过话的大臣都没放过(比如方孝孺,被诛了十族)。不过朱棣确实是个有本事的皇帝,后来迁都北京,修了《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明朝的国力也跟着提上来了。但这场 “清君侧”,说到底就是叔叔抢了侄子的皇位,只是借了个名头而已。

崇祯皇帝自缢后,明朝残余势力在南京立了福王朱由崧(弘光帝),可这南明政权刚建就闹起了内讧,左良玉的 “清君侧” 就是把自己人往绝路上推的典型。

左良玉

左良玉是明末有名的总兵,手里握着几十万大军,镇守武昌,算是南明最能打的军事力量。可他跟南京朝廷的掌权者马士英、阮大铖不对付 —— 马、阮两人没什么本事,就会结党营私,排挤史可法这样的忠臣,还到处搜刮钱财,老百姓骂声一片。左良玉本来就看他们不顺眼,加上自己年纪大了,儿子左梦庚又没什么威望,他想趁自己还能动,借 “清君侧” 把权力攥在手里。

顺治二年(1645 年),左良玉打着 “清君侧,诛马士英” 的旗号,率领几十万大军顺江东下,直奔南京。可他这时候已经病得很重了,军队也没什么纪律,一路上烧杀抢掠,比清军还狠。南京的弘光帝慌了,赶紧让马士英调兵抵抗,连防备清军的兵力都抽走了 —— 当时清军已经渡过淮河,正往南京打过来,南明居然还在自己人打自己人。

结果左良玉走到九江就病死了,他儿子左梦庚接过兵权,可这小子根本镇不住军队,打了几场败仗后,干脆带着几十万大军投降了清军。而南京这边,因为兵力空虚,清军没费多大劲就攻了进来,弘光帝被活捉,才建立一年多的南明弘光政权就垮了。

这场 “清君侧” 纯属闹剧:左良玉打着除奸的旗号,实则为了自家兵权,最后不仅没成事,还把南明仅有的军事力量送给了清军。要是他能跟南京朝廷联手抗清,南明或许还能多撑几年,可就因为这争权夺利,半壁江山直接拱手让人,说起来都让人可惜。

安史之乱后唐朝没垮,但藩镇越来越横,到了唐昭宗时期,藩镇干脆联手 “清君侧”,把唐朝的最后一点皇权也踩在了脚下,这就是李茂贞、王行瑜之乱。

李茂贞

李茂贞是凤翔节度使(地盘在现在的陕西凤翔),王行瑜是邠宁节度使(地盘在现在的陕西彬县),两人都是手握重兵的藩镇大佬。唐昭宗继位后,不甘心当傀儡,想重振皇权,就重用宰相韦昭度、李溪等大臣,让他们筹划削藩。这可把李茂贞、王行瑜惹火了 —— 他们怕自己的地盘被收走,就把韦昭度这些主张削藩的大臣当成 “奸佞”,准备动手。

乾宁二年(895 年),李茂贞、王行瑜联合华州节度使韩建,带着军队直接打进了长安,打出的旗号就是 “清君侧,诛韦昭度、李溪”。唐昭宗根本没能力抵抗,只能眼睁睁看着韦昭度、李溪被杀死在皇宫里。这三个藩镇还不满足,又逼着唐昭宗废掉了几个亲王,甚至想把唐昭宗也废掉,另立一个好控制的皇帝。

幸好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就是后来后唐的奠基人)看不下去了,他带着军队来救唐昭宗,李茂贞、王行瑜打不过李克用,只能仓皇逃走,王行瑜后来被自己的手下杀了,李茂贞虽然保住了地盘,但也元气大伤。

可经此一乱,唐朝彻底没救了:长安被烧得乱七八糟,唐昭宗成了藩镇手里的玩物,后来被朱温(梁王)控制,最后干脆被朱温杀了,唐朝也改成了后梁。李茂贞、王行瑜这场 “清君侧”,名义上是除奸,其实就是藩镇争权,最后直接把唐朝的最后一口气给掐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