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追问:当“老师”沦为社交货币,谁在亵渎师道尊严?

发布时间:2025-09-10 14:03  浏览量:2

今日(9月10日)教师节,本该是礼赞师者的日子,却因“老师”称呼的泛滥使用,让这个神圣称谓陷入尴尬境地。从明星到主持人,从理发师到网约车司机,“老师”二字正以每天百万次的频率被滥用,这背后是传统师道的崩解,还是语言生态的异化?

溯源《春秋左传》,"老师"原指"军队疲惫",至战国始用于年长学者。汉代孔子诞辰日,皇帝率百官祭孔、宴师,教师享八品职衔;唐宋时优秀教师可获500两赏银。1985年确立的9月10日教师节,本为弘扬"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千年古训。然而今日,"老师"却成了应对陌生称呼的万能词——山东人遇路人喊"老师",重庆剧组见演员称"老师",连学术造假的翟天临复出时仍被称"翟老师",这种滥用正悄然解构着师道的核心意蕴。

央视网调查显示,近半数人逢人便称"老师",这种看似礼貌的称谓实则暗藏危机。北京语言大学施春宏教授指出,当"老师"覆盖所有职业时,其教育属性被稀释——真正教师如云南独龙江乡特岗教师赵浩兰,需背学生走数公里山路就医;河南栾川特教教师吴拥军,要带山里娃站上省级艺术舞台。反观被滥用的"老师",既无传道之实,亦无授业之能,更遑论解人生之惑。更严峻的是,这种泛化让专业边界模糊,当"Tony老师"与真正教师并称时,教育者的独特价值被悄然贬低。

尊称非尊道,破解困局需三管齐下:其一,区分场景——教育场域保留"老师",非教育场景可用"专家""顾问";其二,鼓励专业称呼——医生称"医师",工程师称"总工",避免称呼通胀;其三,教育公众——媒体应宣传"老师"的特殊内涵,正如杭州教师蔡小雄影响学生选择数学专业,这种育人影响力才是"老师"的核心标识。

站在孔子杏坛前,我们当思:真正的师者,是如广西邓展志放弃月薪3500元金融职,扎根山村20年教书的坚守;是如重庆刘消洒放弃城市工作,回乡教留守儿童的传承;是如兰州大学任继周院士执教70载,培育草业人才的担当。他们提灯引路,而非徒有虚名;他们铸魂育人,而非泛泛之尊。

今日教师节,我们不仅需致敬1800万真正教师,更当反思:当"老师"沦为社交货币,受损的不仅是称谓本身,更是中华民族"尊师重道"的千年传统。让"老师"回归育人本位,让师道尊严重归,这才是对教师节最好的致敬。

【读者互动】

您是否也遇到过"老师"称呼被滥用的情况?您心中真正的老师应该具备哪些特质?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故事或观点——是那位带您走出人生迷雾的班主任,还是坚守深山数十载的乡村教师?让我们用真实的故事,还原"老师"二字应有的重量。今日,我们不仅致敬教师,更致敬那份"传道、授业、解惑"的纯粹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