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莉:体育是共通的语言

发布时间:2025-09-10 09:41  浏览量:2

体育教师出身的王俊莉,即便后来成了校长,也从未离开跑道;她用“智慧操场”打破体育课的旧模样,用“七色花”评价体系看见每一个学生在运动方面的进阶;她推动体育走向跨学科、跨边界、跨年龄的融合,让运动成为家校之间最温暖的语言。

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小学五年级(9)班学生路奕晨没想到,自己一次不经意的晨跑竟然刷新了学校50米短跑的纪录。

两个月前的一个清晨,路奕晨一进校门就习惯性地直奔操场。他看了一眼不远处的摄像头,抬头、举手示意,随着系统一声“开始”,他铆足劲儿飞奔起来。跑完50米返回时,操场旁的显示屏上已清晰显示出他的最新成绩:7秒90,位列排行榜第一。

在七里河小学,这样的场景并不鲜见。每天早晨以运动开启校园生活已成为多数学生的习惯。新近引入的“智慧操场”系统则为学生自主评测提供了便利,让他们的每一个进步都能被看到、被记录。

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位始终相信“体育拥有改变的力量”的领跑者——七里河小学教育集团理事长、党总支书记王俊莉。

2012年8月,王俊莉通过公开竞聘履新七里河小学校长。出生于体育世家的她,大学专修体育,拼搏精神深深融入她的性格。工作后,她从体育教学转教英语、自学计算机编程和汉语言文学、成长为一校之长,一步步走来始终带着韧劲与激情。熟悉她的人都说,王俊莉把人生的每一段历程都变成了突破自我的“赛场”。

让体育超越“课”的范畴

得益于学校推行的“走班制”体育教学模式和“抢课”式社团课程,学生可以凭兴趣“走班”选择体育项目,实现跨班上课,还能像大学生抢选修课那样在20多个体育社团中“争夺”名额——足球、篮球、光电射击、羽毛球、武术、游泳、定向运动、舞龙舞狮,甚至还有街舞和冬季滑雪课程。王俊莉说,学校要打破的正是传统体育课堂的模式,“我们要让孩子找到真正热爱的运动,而不是仅仅完成体育锻炼。”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没有所谓的“体育差生”。针对运动基础不同的学生,体育教师会将每一个动作详细拆解,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找到运动的感觉。王俊莉始终相信,多元的体育样态能照亮每个学生的生命成长之路。

这种“照亮”并不局限于运动场。学校围绕足球和篮球推出“说、画、做、写、唱”等跨学科活动,并借助书法、手工、摄影、征文、手抄报等创意大赛,将体育融入更广阔的教育场景。通过这些多彩的赛事,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阳光体育如种子般悄悄播进他们的心田。

七里河小学率先尝试“跨出学科做体育”,推动了一场跨学科的育人实践——学生通过画笔、毛笔、手工、数学思维甚至诗词创作,多维度表达对体育的理解与热爱。体育,成为贯通学科、融合创意的纽带。

2025年3月23日,在全国小学体育名师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体育教师王鹏执教的四年级《轻物掷远》示范课令人耳目一新。他以“解放兰州”为叙事主线,构建战争主题运动情境,通过卧、跪、站三种姿势的递进教学,将运动技能巧妙融入情节。通过他精心设计的体育游戏,学生不仅能在情境中掌握技能,也能感受到军旅音乐所传递的历史厚重与和平珍贵。这既是一节有趣的体育课,也是一节“有料”的思政课。

七里河小学是由原七里河小学与建工路小学整合后成立的新校,而之前学校的体育面貌堪忧。“2011年以前,原先的学校只有5位体育教师,足球场套用篮球场,体育教学的基础较为薄弱。”七里河小学体育组组长孟相任说,“近年来,学校狠抓体育教学质量,不断引入优秀师资,现有体育教师21人,开展了足球、田径、跳绳、桌式足球等20个类别的社团活动。”

如今的七里河小学,体育早已不止于“课”,而是社团,是赛事,是创作,是展示,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既是全家人一起完成的作业,也是早睡早起的健康约定。

学校将“教会、勤练、常赛”融入体育文化构建。课堂竞赛强调“学用一体”,班级竞赛追求“人人参与”,校级赛事实现了“周周有比赛、月月有大赛”的常态。尤其是“校长杯”约战赛,打破了年级、性别和班级的限制——只要想踢球,就能自由组队、发起挑战。

支撑所有比赛的是学校精心设计的“游戏化评价”体系。这套体系没有冰冷的达标线,取而代之的是关注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这次跳远是否比上次多几厘米,这次跑步是否快了零点几秒?学校建立的“智慧操场”能实时报出成绩,让学生清晰看见自己的成长,50米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每一项进步都被系统记录,已成为他们持续运动的动力。

“七色花”记录孩子的闪光时刻

在七里河小学,每一个学生都相信,只要持续努力就能收集到属于自己的“七色花”。这不是童话,而是一套真实运行的过程性评价体系,贯穿每个学生的成长日常。

七色花象征着七彩童年。在这所百年小学,七色花不仅是校花,也是一套接地气、有童趣、可积累的综合评价机制。学校依托学生“集物”的天性,将学生成长路径细化为创新、笃行、尚礼、博艺、善学、健康、悦读七大素养维度,覆盖学生、教师与课程三大对象,借助课内外、校内外乃至线上线下多场景,持续记录每一个闪光时刻。

王俊莉说:“我们要让孩子在收集与兑换的过程中看见自己、审视自己,最终完善自己。”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即可获得一枚“金钥匙”;集齐七枚可兑换“班级七色花”;每获得一朵班级七色花,可换一枚标志特长的“专项金钥匙”;攒齐七类专项钥匙,就能得到一枚“水晶金钥匙”。最终,集齐七色水晶钥匙的学生将收到由校长亲自颁发、象征小学阶段最高荣誉的“校级七色花”。那是一座水晶制成的“花朵”,凝聚热情、光明、谦逊、沉静等七重寓意,成为童年最璀璨的注脚。

这套评价体系与学校“以体树人”的教育理念双轨并行、深度融合。毕业生郑晓忆说:“从一年级踢足球至今,我身体更强壮、更自信,也学会了团结和拼搏。”体育在这所学校,除了技能传授,也是对人格的锤炼。“它教人规则、坚持、协作,也教人怎样面对输赢。”王俊莉说,“体育,就是生命的预演。”

那些曾被体育点亮的学生如今正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赵小龙、王斌博——从七里河小学走出的足球小将,已逐渐成长为国字号新星;范振宇等4位校友则代表中国出征亚洲桌式足球青少年锦标赛。

通过“七色花”评价体系,七里河小学让学生的成长具象可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收集与挑战之间遇见那个闪光的自己。

拆掉围墙做体育

体育不只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学科教师共通的语言。

刚入职不久的体育教师李博博曾是专业健身教练。在学校的支持下,他成立了“小博健身团”,用专业带动教师——越来越多教师走出办公室,加入锻炼。赛事同样成为打破壁垒的契机。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团队作战”式的比赛,让合作、互助、拼搏的精神在赛场自然流淌。教师之间彼此认同、融为一体。体育正成为激活教师成长的新发力点。

更深层的“打破”源于一套系统性的合作模型。七里河小学通过“高小”“俱校”“协校”“民校”“家校”五类联动,与高校、俱乐部、行业协会、非遗传承人、家长群体深度合作,将优质资源持续注入校园。自2012年起,这条路径愈发清晰:“高小联动”引入高校资源,“俱校共建”提升专业教学,“民校传承”传习传统体育,“家校互动”发动家长力量,“协校协同”共建训练基地。校外俱乐部教练、高校专业资源等力量渗透进体育课堂、课后与社团,逐步织成一张教学互评、课程互联、人才互通的协同育人网络。多元主体的深度互动,使学校逐步构建出一个立体贯通的体育教育新生态。

在已有的20多个社团基础上,学校持续引入社会资源,增设舞龙舞狮等新兴项目。从2019年起,游泳课正式进入课程,四、五年级每班每两周上2课时,学生参与率高达95%。“我们要让从七小走出去的每个孩子都能摆脱‘旱鸭子’这顶帽子。”王俊莉说。

七里河小学的体育教学改革并非零敲碎打,而是一次系统性的重塑。学校以“五个结合”为框架——课内与课后、必修与选修、特色与普及、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协同推进,不断拓展体育教学的边界。

这一连串的探索重新定义了体育教学的边界与内涵,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可复制、可持续的协同育人新模式。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校、全国阳光体育示范校、全国健康促进学校、全国校园足球篮球特色学校……这些荣誉背后,是一所小学勇敢拆掉围墙让体育回归育人本质的漫长实践。

“我们不缺理念,缺的是持续的专业资源。”王俊莉说,“更多的项目被引入校园,更多的校外场馆资源被有效利用。体育的形态越多元,越能照亮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之路。”

运动是连接家校的共同语言

七里河小学的操场更像是一个温暖的家校“共育场”。

清晨七点半,晨曦微露,学校操场上却总是比教室先“醒来”。那些奔跑、跳跃的身影中,不仅有学生、教师、家长,还有校长王俊莉。

他们呼吸着清晨新鲜的空气,用整齐而轻快的脚步声唤醒整个校园。没有人被强制要求到场,也没有签到表,一切的起点源于一年前校长的“邀请”。

一年前,王俊莉校长发起了“一起上场——我和运动有个约定”的倡议。这个没有任何强制的倡议竟像一粒种子悄悄生根发芽。如今,每天早晨七里河小学师生见面的第一句话不是“早上好”,而是“运动场见”。

哪怕在假期,运动也从未停歇。刚刚过去的暑假,一双运动鞋、一根跳绳、一场共同的奔跑,成了许多家庭最温暖的“陪伴仪式”。整个假期,学校微信公众号每天推送“一起上场”亲子运动视频,记录无数个奔跑与跳跃的瞬间——那里面,藏着最真实、健康的亲子时光。

2024年9月,“一起上场”从倡议升级为真正的“家校体育计划”。它包含六大板块:“一起上场运动会”“赛场见”“绳飞扬”“亲子跑”“画写拍”“假期乐”。通过这些内容,学校希望:每一个家庭都能找到悦动的平台,每一位父母都能参与孩子的成长,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展示的契机,甚至每一位旁观者也能被体育的真实魅力所打动。

更暖心的场景来自七里河小学的各种赛场。体育赛事办到哪,家长的身影就跟到哪。他们不只是后勤保障者,也是孩子成长路上的陪伴者、见证者、呐喊者、支持者。“每次比赛结束,第一时间记录赛场点滴的往往不是老师或教练,而是时刻关注孩子的家长。”王俊莉说。

2025年5月25日,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现场,七里河小学的校长、教师、家长、学生共计150多人成立了“一起上场”小分队,成为黄河边一道独特的风景。

以家校联动为纽带,七里河小学让运动成为家庭的共同语言。这一切没有压力,只有约定;没有任务,只有陪伴。“真正唤醒学生运动热情的,除了学校的倡导和家长的陪伴,也源于他们在运动中体验到的快乐。运动促进人体多巴胺的分泌,运动成了快乐的引擎。”王俊莉说。

体育是打开生命的方式

体育是连接生命、打开生命的最好方式。王俊莉说:“体育不只是锻炼身体,也塑造人格。这样的理念改变了许多孩子。”

在甘肃医学院当体育教师的柳风曾对自己敏感内向、身体瘦弱的儿子柳银泽很不放心。“没想到入学5年儿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柳风回忆说。因为一次小小的鼓励,内向的柳银泽开始参加班级讲堂,老师的鼓励让他爱上了朗诵,后来由班级推选参加学校小学生大讲堂,从周冠军到月冠军,最后荣获“年度总冠军”的称号,之后又担任开学第一课主持人。“现在孩子既开朗又自信。”柳风说。原本瘦弱的柳银泽因为爱上篮球运动而健壮起来,“儿子参加了篮球社团,只要我在家,他就会拉着我打篮球,我也会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亲子篮球比赛。”

学校的目标是通过体育课堂帮助学生形成运动意识、习惯和品格。这里的体育教学紧密贴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敏感期,注重基础运动能力,让学生真正体验运动乐趣,使运动成为生命的自觉。

2023年,王俊莉获得蔡崇信以体树人校长计划10万元个人奖金,她毫不犹豫全部捐给学校。加上蔡崇信基金会拨付的40万元校园基金,她把这50万元全部投入体育教学与“以体树人”理念传播中。

“这笔钱不是给我个人的,是用来让更多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动起来的。”王俊莉说,“我们要让每个学生掌握一到两项终身受用的运动项目,真正让广大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王俊莉深深懂得:体育的方式就是生命的方式。她用40年时间,让体育释放出独特的育人价值——融合德育,为立德树人筑基,实现“以体树人”。

王俊莉,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小学教育集团理事长、党总支书记,教育部基础教育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特色教育先进工作者,入选第四届蔡崇信公益基金会以体树人校长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