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 | 开学就被劝退!引爆舆论,网友吵翻!
发布时间:2025-09-10 15:18 浏览量:3
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却在报到当天被学校劝退。
19岁的自闭症患者李同学今年4月18日通过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选拔、推荐,报考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并被录取,还收到了录取通知书。但8月30日开学报道时,校方相关人员在得知他是自闭症学生后,不为其办理入学手续。校方表示,因担心对学校正常学生造成影响,建议其找其他合适的学校就读。
报到当天突然被劝退
这个开学季,对19岁的自闭症患者李同学而言,有些糟心。
李同学是一名自闭症患者,今年4月通过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选拔、推荐,报考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并被录取至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而8月30日开学报到时,校方工作人员得知李同学是自闭症学生后,表示“我们不收自闭症学生”。对于不接收自闭症学生的理由,校方工作人员表示:“你们来是不可能学得下去的,状况会变得越来越差。”学校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对媒体称,“担心对学校正常学生造成影响”。
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为李同学发放的录取通知书。
对此,不少网友表达了对学校做法的不满:“学校太过分了”“面试都没有发现说明不严重啊”,类似声音,既是对学校拒收自闭症学生的指责,也是在为李同学的上学之路感到担忧。在新生报到当天,将一残疾学生“拒之门外”,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这一粗暴的做法,丢了一所高校应有的教育温度。
也有网友认为,自闭症学生可能干扰教学秩序,学校“也有苦衷”。还有人觉得,自闭症学生和正常学生在一个班里,很容易被轻视和欺负,不如去特教学校。
据报道,尽管校方拿出《广东省残联关于做好2025年残疾人学生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通知》,说只招肢体残疾学生,但《通知》中的原文表述是:“该项目的招生对象以肢体残疾及言语残疾学生为主”,其实就是没有完全排除其他残疾类型的意思。如果只招肢体残疾及言语残疾学生,那么李同学为何能成功报名?他提交了残疾人证,编号后两位数字54代表着残障类型和等级,一般人可能不了解这个编号的意思,但作为专门面向残疾学生的招生工作,要负责审核证件,不该显得如此外行。
事实上,据家属介绍,李同学症状较轻,日常自理没有问题,顺利完成了小学到职高的学业,还在特教班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然而,一切转变就发生在入学填表的那一刻。因为家长说了一句“孩子是自闭症”,校方态度急转直下。换句话说,决定他能不能上学的,似乎不是李同学的实际情况,而是校方对“自闭症”的某种刻板印象——他本人表现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身上的标签。何谓歧视?这就是赤裸裸的歧视。
有法律人士指出,录取通知书发出,说明双方教育服务合同已成立,学校没有理由单方解除。残疾人保障法明确,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也并未将自闭症列入可以拒收的严重疾病名单。这些法律和规范无一不是在强调:不能因为残疾而剥夺一个人受教育的机会。
耐人寻味的是,据报道,李同学被录取的升学项目本身就是残联与学校合作的一个残障项目。服务残障人士,却用偏见和傲慢切断了自闭症学生的求学路。如果任由学校设置门槛,难免会让更多相似困境的家庭寒心。退一万步说,就算这次招生不收自闭症,也是校方在招生流程上出现了疏漏,没有事前声明、事中审核,那么,事后补救的责任,显然不能让学生个人来承担。
当晚,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发布情况说明称,将协商家长意见后,邀请专业机构对学生进行专业评估。如果评估认定学生具备入读学校相关专业的学习和生活能力,学校将尽快办理入学手续。
面对特殊学生不可“一刀切”
报道刊发后,多家媒体针对此事发表评论。
光明网刊发评论《自闭症学生报到当天遭劝退,暴露了多少“疏忽”》称,无论这位同学最终能否入学,这个案例都展现了自闭症孩子在生活求学上的某种现实困境。这也提醒各方,对自闭症群体正常融入普通教育体系一事,仍需要有更多的精准照拂。
评论指出,不管怎样,相关部门和学校都应以负责任的态度妥善处理,为学生寻找合适的出路,而不是简单拒之门外。同时,此事也警示各学校和相关部门,在招收“特殊”学生时,必须事先做好相应的资质审核,在招生前就完成专业评估与沟通,明确学生是否适合入读、学校需要哪些支持,而不是等到学生满怀希望来报到时,才突然宣布拒绝。这是起码的担当,也是教育该有的人本内核。
红星新闻则在评论文章《自闭症学生报到当天遭劝退,说好的教育平等呢?》中指出,要打破这样的局面,还需多方合力。制度层面,需进一步明确学校的责任,杜绝以“残疾类别”为由的歧视性拒收;资源层面,要增加随班就读的支持力量,为普通学校提供专业辅导和心理干预的能力,帮助更多的自闭症孩子求学。而就整个社会而言,需要消解“自闭症”的刻板印象,培育公众对差异的理解和尊重。
极目新闻的评论指出,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照亮人,每个人都应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涉事学校既然参与了残疾人职业教育的项目,就应积极探索特殊学生与普通教学环境的适配路径,为特殊学生提供更多支持,而不是用一句“怕影响其他学生”来转移矛盾,逃避责任。“解决个案不是重点,教育部门还需进一步完善残疾人招生细则,明确学校拒收残疾学生的申诉机制和处理细则;学校应反思招生流程漏洞,建立残疾学生入学评估与支持体系;社会则需摒弃对自闭症的刻板印象,认识到融合教育对所有学生的长远价值,让包容与尊重成为社会和谐的基石。”
澎湃新闻刊发的评论《自闭症孩子能读书不容易,高校莫一拒了之》指出,任何人的梦想都不该被忽略,当自闭症学生自己都发愤图强、不轻言放弃时,社会和高校也应该予以尊重和重视,提供更具人文关怀的支持和保障。比如,可以因材施教,充分了解自闭症学生的病情特点,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具有安全感的环境,并配合医生提供科学干预和支持。
评论称,面对“此前未有先例”的状况,比起简单对这类学生一拒了之,推动实现“从零到一”的改变,才更显高校担当。总之, 自闭症孩子能读书不容易,残疾人的教育公平千万别失守。
如何让“星星的孩子”感受社会的温暖
世界上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情绪难以捉摸,他们的思想难以表达,他们不是傻子,也不是天才,他们像星星一样,孤独地游离在宇宙中,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闪烁。“来自星星的孩子”,这是人们对于自闭症患者的称呼。每年4月2日被联合国定为“世界自闭症日”。
自闭症以社交沟通障碍、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为核心症状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社交技能、言语沟通技能受损,同时伴有一定的行为障碍和智能障碍。
近年来,孤独症的患病率正在呈上升趋势。五彩鹿自闭症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孤独症(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的孤独症患者正以每年近20万的速度增长,发病率居各类精神残疾之首。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国目前已有超1000万孤独症谱系障碍人群。据权威统计,我国0~14岁的孤独症儿童数量已突破300万大关,在各类残疾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70%。
新闻评论区也反映了大众对自闭症的刻板印象,比如有网友就说“自闭症孩子会大喊大叫,影响别的同学”,可实际上,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症状是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行为刻板等,不同的人,程度不一样,干预效果不一样。世界上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自闭症患者。
轻度的孩子,明明具备学习能力,却因为一个标签被拒之门外;重度的孩子,往往需要更多干预矫正和社会支持,而不是陷入孤立无援的处境。李同学和他的父母已经足够努力,可“李同学们”的努力,更需要社会看得见、接得住。
《“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初步建立,全国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7%。《计划》还指出,推进融合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融合教育是指让自闭症儿童和普通学生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的方式,它强调为身心障碍儿童提供正常的教育环境,而非隔离的环境。
我国越来越重视自闭症群体相关全生命周期关爱,国家多部门联合印发《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推动孤独症群体的早期筛查、康复服务与终身支持体系建设。
我国多地就自闭症群体的关注和扶持进行政策探索。目前已有多个城市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方案,涵盖自闭症儿童早筛、诊断、教育、就业、托养方方面面。
北京、安徽等多地也在积极探索大龄孤独症患者的生活安置模式。自闭症群体正在被看见,同时也需要社会更多的接纳与善意。
未来,我们仍需深化探索,让“星星的孩子”在生命每个阶段都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托举。
编 辑 | 杨秋煜
综合 | 澎湃新闻 央视新闻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中国新闻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