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临死前为戚夫人安排了生路,为何最后还是没有好结局?

发布时间:2025-09-10 03:13  浏览量:2

公元前195年的某一天,刘邦躺在病榻上,心情沉重地吟咏着歌曲。赵尧在旁伺候,察觉到皇帝心事重重,便轻声询问:“陛下,您为何如此忧心忡忡?是否因为赵王年幼,加之戚夫人与吕后不和,您担心自己驾崩之后,赵王会遭遇不幸?”刘邦听后,点头叹息。自易太子之计被吕后请来的商山四皓挫败后,他一直为戚夫人和儿子刘如意的未来忧虑。戚夫人是他最为宠爱的嫔妃,刘如意则是他最疼爱的儿子。想到他们二人的将来,他怎能不深感忧虑?他清楚戚夫人与吕后的争斗已久,自己健在时尚能庇护戚夫人,一旦驾崩,吕后必不会放过她们母子。毕竟,戚夫人不仅夺走了他的宠爱,还试图让刘如意取代太子之位,这无疑触动了吕后的底线,威胁到她儿子刘盈的利益。以吕后的性格,她断不会在他死后容忍这对母子。想到这里,他眉头紧锁:十岁的刘如意无力自保,戚夫人亦无法与强势的吕后抗衡。他们如何能抵挡吕后的报复?这些问题萦绕心头,他只能以歌声抒发内心的苦闷。面对赵尧的提问,刘邦终于忍不住吐露心声,希望能得到他的建议:“确实,我私下为此事烦恼不已,不知该如何是好。”赵尧沉思片刻后提议:“陛下,为了保护赵王,不如任命一位地位尊贵且足以震慑众人的相国,此人需得让太后、太子及群臣都心生敬畏。”这个问题曾让刘邦困扰,他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人选。要知道,要找到能让吕后敬畏的人选,绝非易事。于是,他询问赵尧是否有合适的人选推荐。赵尧敢于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他心中已有成竹。他这样说道:“御史大夫周昌,刚正不阿,无论是吕后、太子,还是朝中百官,都对他心存敬畏。只有他能够胜任这项重任。”刘邦对周昌这个人非常了解。周昌追随刘邦多年,被封为汾阴侯,担任御史大夫,以刚毅和直言敢谏著称。不仅群臣敬畏他,就连刘邦也对他深表敬重。他曾当面指责与戚夫人嬉戏的刘邦,称其行为如同夏桀和商纣。

过去,刘邦多次考虑废黜太子,遭到许多大臣的反对,周昌便是其中之一。尽管他口吃,但在朝堂上,他仍然努力与刘邦辩论。

情绪越激动,他的口吃越严重,但他仍然坚定地说:“臣虽言语不便,但坚信此事不可为。若陛下执意废太子,臣绝不敢从命。”

刘邦听到这番话后,忍不住笑了,也暂时打消了更换太子的念头。当时吕后在东厢房听到这番辩论,她在见到周昌时深表感激地说:“若非你据理力争,太子的地位恐怕早已不保。”显然,周昌是辅佐赵王刘如意的最佳人选。因此,刘邦立刻召见周昌,命他去辅佐赵王。然而,对周昌来说,这个消息并非喜讯。他泪流满面地表达了自己的疑惑:为何自己一路追随陛下,却被派去辅佐诸侯王?面对周昌的质疑,刘邦坦诚地告诉他,希望在自己百年之后,他能保护赵王,因为除了周昌,无人能承担这个重任。因此,不得不将他调任为赵国相国。这是保护儿子的第一步安排,但显然还不够。临终前,他又给太子写了一封敕书,《手敕太子文》。文中最后一句写道:“吾病困之际,以如意母子相托,其余诸儿皆可自立,望怜惜幼子。”通过这封信,他希望太子能够关照如意和戚夫人的安全。这也是作为父亲所能尽的最后努力,在他心中,这样至少能保证他们母子的平安。按惯例,刘邦去世后,戚夫人本应随其子刘如意前往封地任职。得益于周昌和刘盈的庇护,母子二人在封地大致能避开吕后的报复。然而,在吕后面前,刘邦的这些安排显得微不足道。她自有手段应对。

刘邦驾崩后,太子刘盈继位,吕后成为皇太后,实际上掌握了汉朝的实权。尽管如此,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虽平安到达赵国,但戚夫人却被吕后囚禁于永巷。吕后的目标不仅限于戚夫人,年幼的刘如意也在她的算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