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与高位截瘫之后,她和她丈夫的抉择
发布时间:2025-09-10 17:32 浏览量:2
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27岁的雨菲躺在病床上,四肢无法活动,呼吸依靠气管套管维持。每当痰液堵塞,护士用吸痰管深入气道,她痛苦得面部扭曲,却发不出一点声音。绝望笼罩着她——这位因脊髓损伤导致高位截瘫的年轻女性,一度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
"医护人员和她交流,她几乎从不主动说一句话,脸色苍白,看不到一丝笑容。"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脊柱脊髓康复科主管医生牛艳艳回忆初见她时的情景。严重的抑郁和顽固性失眠让她拒绝配合治疗,"只有她老公在跟前哄着,她才勉强配合"。
灾难突降
4月29日山东某市,雨菲像往常一样骑着电动车去上班。在一个红绿灯路口,一辆突然右转的小货车将她撞倒。"车速并不快,只是碰到了,她打了几个滚儿,没有破皮,没有流血,我们都以为伤得不严重,”丈夫李伟回忆道,声音低沉。
但随后的医生的诊断让一家人带入了绝望的谷底。
当时在急诊科,医生将李伟叫到一旁:"伤的位置很特殊——颈6颈7脱位,要做好心理准备,可能很重。"拍片结果显示:脊髓损伤,几乎是横断的状态。山东当地接诊的脊柱外科主任坦言:"恢复的概率可能不大。"
手术虽然顺利完成,但她仍然四肢完全瘫痪,用医学术语说,是"脊髓损伤A级全瘫"。接下来的一个多月,她在ICU靠呼吸机维持生命。"那段时间其实是在救命,"李伟说,眼神中闪过一丝痛苦。
寻找希望
面对当地医院"恢复希望不大"的结论,李伟开始了艰难的求医之路。他咨询了北京、上海多家权威医院,最终通过大连医科大学的教授了解到贺西京院长团队的干细胞治疗项目。
"符合入组条件后,我们三天就赶过来了,"李伟说。7月4日,他们带着一线希望来到了西安高新医院。
干细胞治疗:医学前沿的突破
贺西京院长,这位国际神经修复学会副主席、脊椎损伤领域著名专家,亲自为她制定了治疗方案。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是目前最新的方法,"贺院长介绍道,"我们把培养好的干细胞直接移植到脊髓损伤区周围,在显微镜下精准操作,促进神经修复。"
这项技术已经在临床上取得显著突破,贺院长的团队已经成功完成30多例类似手术,"有效率达到了80%"。
奇迹正在发生
7月初,雨菲转入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脊柱脊髓康复科,进行手术后的系统性康复训练。
令人欣慰的变化,开始一点一点地显现:
最初,雨菲离不开监护仪和呼吸机,如今彻底摆脱了这些设备的依赖;
最初,她的大脚趾没有任何感觉,如今有了知觉;
最初,头颈部无法控制,如今可以自由转动和抬头;
最初,手臂无法抬起,如今能举过头顶;
最初,手只能微微颤动,如今能抓握柱状物体。
“出汗了!”一天早上,雨菲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后背、骶尾部和膝盖后方开始出汗。贺院长解释:“一般来说,截瘫病人平面以下的皮肤是干燥的,没有发汗功能。她能出汗,说明神经功能正在恢复。”
最关键的突破是气管套管的拔管。当塑料套管换成金属套管,然后逐渐尝试封管时,雨菲曾因在ICU的经历而产生强烈心理恐惧。"他感觉很害怕,感觉自己过不了心里那个坎,"牛医生说。经过艰苦的努力,最终拔管成功。
当套管被拔出的那一刻,她终于能正常说话了!这是治疗的分水岭,她的精神状态从此明显改善。
爱的坚守
在这场生命重生的艰难战役中,爱,成了最有效的“药物”。
“事无巨细,从早到晚,天天如此。”谈起患者的丈夫,牛医生的语气里满是敬佩。翻身、拍背、吸痰、清理大小便、皮肤护理、记录尿液……每天的护理工作琐碎而繁重,每一步都不容出错。
“比照顾婴儿还要精细,”牛医生感叹,“但他做得非常好,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自从雨菲遭遇车祸高位截瘫,李伟毅然请了长假,全身心扑在她的治疗与护理上。他不仅承担起照料起居的重担,更成为了她最重要的心理依靠,甚至自学成了“家庭医学专家”。雨菲常因神经病理痛在胳膊、脖子等处出现剧烈疼痛,频频需要调整体位。李伟始终耐心陪伴,两小时一次翻身,从未让她生出一点压疮。
在最艰难、看不到希望的那段日子,李伟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失眠、哭泣、拒绝服药——是那段时光的常态。“只有她老公哄着,她才肯配合治疗。”牛医生回忆道。
从清晨到深夜,这个男人守在病床前,一边完成繁重的护理,一边研读医学资料。他对干细胞治疗、神经接口这些前沿技术了解之深,甚至让医生一度以为他是学医出身。
“我只失控过那一次,”李伟低声说,“是她手术刚结束,被推去拍片的时候,她嘴里还插着管,人迷迷糊糊的。不知道什么原因,对着楼道的窗户,我放声大哭……”那之后,再难他也始终坚强。
他们结婚五年,有一个四岁的女儿。“孩子总问妈妈去哪了,那段时间,心里真不是滋味。”一开始不敢让孩子见到妈妈,直到雨菲病情稍稳,母女俩才开始每天视频。
康复之路
随着干细胞治疗起效,雨菲逐渐能从床上移到轮椅,在悲剧发生半年后第一次被推出病房。“她能坐轮椅活动,看到外界,也感受到了自己的身体在一点点变好,这对信心是巨大的鼓舞。”牛医生说。
现阶段的目标是帮助她实现部分生活自理:借助特制餐具自主进食、学习操作电动轮椅,逐步减少对他人的依赖。“这不仅是功能的恢复,更是生命的重建——能有效避免长期卧床的多种并发症,真正提高生存质量。”
康复训练中
前瞻性的治疗
贺西京院长指出:“从这例患者来看,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具有确切的疗效,且未见并发症或病情加重。”
“随着时间推移,细胞移植带来的神经功能改善还会更加明显,”贺院长语气坚定而充满信心。
令人惊讶的是,李伟对干细胞治疗认知非常深入。“对贺院长来说,这次干细胞治疗告一段落,但从再生医学角度看,我认为这是一项长期工程。”他表示,“这次是腰椎注射,干细胞要上行到颈部损伤区,途经多个脏器,真正到达患处的干细胞可能不到10%,最终能存活并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更少。接下来我考虑采用干细胞外泌体,通过静脉注射、雾化、滴鼻等方式长期维持。”
这种对前沿治疗的理解与追求,连医疗团队都为之动容。
生命的新希望
如今,雨菲脸上笑容多了,也愿意和医护人员交流了。她一点一滴的进步,一方面来自现代医学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源于——“她自己终于看到了改变,越来越有信心。”
从全瘫到手指可动,从靠呼吸机到自主呼吸,从无法发声到重新开口说话……每一个微小的进展,都是爱与科学共同书写的奇迹。
这不仅是一例医疗个案,也是一次关于爱与科技、坚韧与信念的深刻见证。在家人不离不弃的守护下,在先进医学的助力中,生命,终会找到重生的出路。
最后,李伟特别想借这篇稿件说这样一句话,他说:“所有可以被称作为医学奇迹的, 更大程度上是基于人本身,而不是基于医疗手段,人的潜力是无限的,爱的力量是无限的。要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医学的进步,永远不要放弃,说不定奇迹就在明天。”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知道一下:
近年来,干细胞治疗作为再生医学的重要方向,在心衰、肺纤维化、关节修复及脊髓损伤等多种难治性疾病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在这一前沿领域,西安国际医学走在了全国前列,陆续建立了干细胞研究转化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和丝路健康细胞组织库,成为陕西省唯一获批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资质、并完成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两委备案的医院,彰显了其在细胞治疗领域的权威性与领先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