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J为何出自北大?

发布时间:2025-09-10 17:53  浏览量:2

这篇文章有可能被限流或直接不过审,但我坚信秉持事实的客观陈述,它总是有人愿意看的。

最近汉J石平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石平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现在人人都知道,我也不必多啰嗦。

但是北京大学作为石平的母校,悄悄删除了石平的校友名录,难道就算没事了吗?出了这么大的事,几十年难见的一个汉J,不该开个会内部反省一下吗?

我认为只要是真正有社会责任的,有廉耻感的母校,都应该为家里出了这么个“不孝之子”而难过,而反省。因为汉J石平的案例,正是公众长久以来顶尖学府“教书不育人”现象不满的一个定时炸弹,如今它毫无悬念地引爆了!

一、“事故”频发的北大,“人才”的道德溃败轨迹

石平的堕落并非孤例。

2019年12月2日,有网友在微博公开了多张聊天截图信息,举报北大国际数研中心助理教授,导师冯某杰同时与几十名女性交往,而且已与多名女性发生关系,作风混乱。随后根据官方媒体的报道,冯某杰已被解聘!

2022年7月,北大特聘研究员洪某被女学生举报利用职权实施性骚扰,承诺“保博留实验室”进行利益交换。媒体通报说,北大迅速成立了调查组,但事情过去几年了,至今校方和媒体都没有给出最终通报结果。

洪某事件中,网友质疑“年轻博导是否该严查”的呼声,实则是对高校“唯论文、唯帽子”评价体系下道德监管缺失的集体焦虑。当导师评价标准仅聚焦于科研产出,当学生晋升通道完全依赖导师推荐,权力寻租与学术腐败便有了滋生的土壤。

不管是“以学谋私”还是“以学M国”,它们的逻辑是相通的——当高等学府“只教书不育人”发生时,知识便成为腐蚀灵魂的毒药。

二、清华的舆论围城:“留美预备校”标签下的教育异化

清华大学同样深陷“教书不育人”的舆论漩涡。

2022年5月的“毒教材”事件,涉事人北京吴勇设计工作室的吴勇,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23年6月,一则“清华大学五宗罪”视频在网络疯传,其中“80%毕业生出国”的指控引发轩然大波。尽管清华随后公布数据:2022年毕业生出国率仅7.1%,且2002-2011级留学生中超半数已回国,但舆论场仍充斥着“留美预备校”“讨好西方”的标签。

这种标签化攻击的根源,在于公众对高校国际化战略中“育人本质”的质疑。

清华全球战略明确提出“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但其人事制度改革暴露的矛盾却发人深省:教师分系列管理中,教研系列准聘长聘制度虽鼓励基础研究,但薪酬体系改革仍与项目经费、论文发表强挂钩;国际交流项目虽拓展学生视野,但部分学生将留学视为“逃离内卷”的跳板。

当高校将“国际化”简化为“学生出国率”,当“全球胜任力”异化为“英语能力+西方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初心便在功利主义中逐渐迷失。

三、从学术腐败到师德崩塌,高校系统性危机有多可怕?

数学家丘成桐曾直言不讳:“中国很多高校唯利是图,用金钱名利引诱人,连院士都不觉得羞耻。”

这种生态在科研领域表现为:部分教授通过“人情关系”争取项目经费,将学生视为“科研民工”;在招生环节,某些导师明码标价“保研名额”,破坏教育公平。某985高校教授曾自曝:“我实验室的硕士生,有三分之一是通过‘特殊渠道’进来的。”当学术资源成为权力交易的筹码,教育便沦为利益输送的链条。

2019年,北大冯仁杰教授因同时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被解聘;同年,上海财大钱逢胜副教授在车内猥亵学生被开除。这些案例揭示:当高校对师德问题采取“护犊子”态度,当教师评价标准忽视“德行考核”,性骚扰、学术造假等乱象便会层出不穷。

某高校调查显示,32%的受访学生曾遭遇导师“言语冒犯”,但仅7%选择举报——因为“举报可能影响毕业”。

现行教育评价体系中,“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顽疾难除。某高校青年教师坦言:“为了评职称,我不得不每年发3篇SCI论文,至于教学投入,只能‘能省则省’。”这种导向下,教师将精力集中于“短平快”的科研成果,而忽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

当高校用“科研经费”替代“师德考核”,用“论文数量”衡量教育质量,培养出的便可能是“有知识无文化”的技术官僚。

四、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引领”的重构的破局之路

清华大学2020年出台规定,将“立德树人”纳入教师考核核心指标,明确“师德一票否决制”。这种改革不是挺好吗?我觉得应在全国高校统一执行这个标准:建立师德档案,实行师德失范行为终身追责;在职称评审中,增加“课程思政效果”“学生成长指导”等软性指标权重。

另外某高校试点“学生评教反向机制”,也非常值得点赞。具体内容是允许学生对导师的学术指导、资源分配公平性进行匿名评价,评价结果直接影响导师招生资格。这种机制倒逼教师回归“育人”本位。而且,高校应该建立学生申诉通道,导师的不当行为需有“快速响应小组”,避免学生因“怕影响毕业”而选择沉默。

必须要打破“象牙塔”封闭性,建立社会监督机制,这样才能彻底切除高校的腐败肿瘤。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明细要公开,接受第三方审计;导师和学生应避免私密接触,既然现在学校实行商业化,只负责教学生技能,那么学生就是客户,认真服务客户才是天理,更不允许搞什么幕后操控学生前途那一套。

五、教育必须回答“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名校娇子们的各种翻车以及舆论门,都在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当教育沦为名利场的附庸,当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割裂,高校培养的“人才”便可能成为社会的定时炸弹。

从抗战时期“一盘散沙”孕育的汉J文化,到当下“唯利是图”生态下的道德溃败,历史的教训警示我们:高校若不能回答“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就应该降级成普通的培训机构,更谈不上能承担民族复兴的重任。

费孝通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要在知识传授中融入价值引领,在国际化进程中坚守文化主体,在改革突破里守住教育初心,方能培养出既有全球视野又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人才。

希望出身名贵的“母校”们,该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