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外公因病离世,父母改变了人生观,母亲:千万别给我买墓地

发布时间:2025-05-22 21:30  浏览量:2

这个冬天,老年人的日子确实不好过。其实每年冬天,老人们都过得艰难。气温骤降,室内外温差大,年老体弱的人很容易生病。我外公86岁了,一直在四个儿女家轮流住,今年轮到我家,我妈特别上心,早早交了暖气费,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放开之后,周围很多人发烧咳嗽,她就打电话让我们别回家,这样能最大程度地保护外公。

可外公还是病倒了。按理说他很少出门,饮食也正常,但不知怎么就发烧了,接着又咳嗽,送到医院抢救两天,最终没能救回来。母亲很自责,觉得是自己照顾不周,让老人受苦了。她总说,要是没有这一波疫情,外公也许能顺利过年,享受儿孙绕膝的快乐。

舅舅和姨妈们劝她说,人各有命,外公年纪大了,本来就有基础病,生前也被照顾得很好,没什么遗憾的,不用太自责。话虽如此,他们心里也不好受,于是商量着给外公买一块好墓地,让他和外婆团聚。

送走外公后,母亲一直闷闷不乐,总是念叨着,说自己要是早点买个冰柜,在家多囤点菜,也许就不会让外公生病。看到她这么难受,我心里也不是滋味。正好赶上外公生日,我们决定去祭奠他一下。

墓地在郊区,交通方便,一条马路直通陵园。里面绿植很多,如果不是那些墓碑,看上去就像一个公园。有些墓碑前摆着鲜花,一看就是有人来祭拜过。但更多的墓碑前空荡荡的,让人感到孤单凄凉。

母亲准备了很多点心和鱼肉。她走在前面,路过一个墓碑时停下了脚步。只见一位工作人员正在清理墓穴,把里面的骨灰盒拿出来。由于时间久了,骨灰盒已经腐烂,包裹的红布也风化了,一些骨灰散落在地上,工作人员毫不在意地把骨灰盒放在旁边的小推车上。

母亲问:“你在做什么?”

工作人员回答:“这个墓地到期了,一直联系不到家人,只能清理出来腾地方。这是管理规定,协议上也写得很清楚。”

他说得没错,墓地的使用年限是20年,并不是永久性的。期限到了要续管理费,如果子女留的电话打不通,就会被当作无主墓地处理,工作人员有权重新转卖。听起来挺残酷的。老人离世20年后,儿女大多也年纪大了,有的身体不好,有的根本无法接电话,想让他们子孙来缴费几乎不可能,而孙子辈可能早就忘了这事。

有个段子曾吐槽这件事,觉得墓地20年的期限太不合理。谁能记得20年后还要续费?人活着已经不容易了,难道“睡”20年还得出来续费吗?你敢收,他敢交吗?虽然大家都在吐槽,但现实却无法改变。一些老人希望落叶归根回故乡,也是因为农村没人催缴管理费。但随着时代发展,农村也开始统一规划墓地,墓地资源也变得紧张起来。

墓地价格各地不同,以郑州为例,便宜的六千八,好的上万甚至十几万。要知道,墓地面积通常只有一平方米左右,比房子还贵。但即使花这么多钱,也不是永久的。如果子女没及时缴费,长辈的骨灰盒可能会被挖出来。中国人讲究孝道,谁愿意看到长辈落得死无葬身之地?

母亲问:“那这个骨灰盒怎么处理?”

工作人员答:“我们会深埋,也可能几个放在一起。你也知道,地方有限,需求又大,我也没办法。”

祭奠完外公回来,父母沉默了很久。原本他们也打算买一块墓地,挨着外公外婆,心理上有个依靠。但从陵园回来后,他们的想法变了。

母亲对我说:“千万别给我们买墓地,如果我走了,就把骨灰撒进黄河,随水流向大海吧。”

“胡说什么呢?妈,别乱想。”

“我是认真的。”

母亲分析了三点:

第一,你们工作忙,又不在本地,扫墓时哪有时间回来?回不来还会被人说不孝顺,还不如一开始就简单一点,心里记挂着就好,想到的时候去黄河边看看就行。

第二,人本是尘埃,终究归于尘埃。形式只是心理寄托,没有实际意义。与其担心20年后被人挖出来,不如一开始就洒脱些。

第三,活在当下更重要。省下买墓地的钱,不如跟你爸出去旅游一次,或者去吃顿好吃的。人生的意义在于体验,少留遗憾最好。

不得不说,父母的想法很有道理,我竟无法反驳。如今很多老人也在转变观念,不再执着于购买墓地,而是选择更灵活的方式。比如树葬,把骨灰埋在树下,儿女种棵树,有时间来浇浇水,看着它成长也是一种情感寄托;再比如将骨灰撒入江河,回归自然,走得洒脱自在。

在我看来,这些方式都不错,但最重要的是趁早尽孝。天下的父母都会竭尽全力托举儿女,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条件。当他们年纪大了,做子女的也要记得回头照顾他们。有时间常回家看看,陪他们聊聊天,让他们感受到儿孙承欢膝下的幸福,生活的忙碌才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