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能买命吗?短短2天有5位名人相继去世,两人患癌,最大已90岁
发布时间:2025-09-11 10:00 浏览量:2
文|祁言
人们总爱问,钱能买命吗?答案其实早就写在每个人的心里,简单又残酷:不能。
九月的天气才刚刚有些凉意,短短两天之内,五位在各自领域闪闪发光的人物,却接连告别了这个世界,他们之中,有搅动科研风云的科学家,也有塑造光影传奇的艺术家。
他们的一生,无疑是荣耀的,享受过无数掌声与赞誉,可当生命的终点来临时,一个残酷的事实再次摆在我们面前:无论财富地位如何,病魔面前,众生平等。
这五段戛然而止的精彩人生,究竟在向我们警示着什么?
9月8日,乒乓球界的一代宗师庄家富,在北京走完了他90年的人生旅途,他的一生,几乎就是一部中国乒乓球崛起的传奇史书。
庄家富出生于广东番禺,早在1953年他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将对党的忠诚和对体育事业的热爱,贯穿了一生。
1955年,庄家富从广州体育学院调入国家队,成为我国最早期的国手之一,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作为运动员,连续三年站上全国锦标赛男子单打的季军领奖台。
更辉煌的是,庄家富与队友一起,在1956年和1957年连续两年捧回了全国男团冠军奖杯,还在1957年拿下了男双桂冠。
到了1959年,庄家富身着国家队队服,英姿飒爽地踏上征程,代表国家出征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而当他放下球拍,拿起教鞭,一个更广阔的舞台向他展开,在长达数十年的执教生涯里,庄家富被圈内人尊称为“乒乓活字典”。
张燮林、梁戈亮、陆元盛,直到后来的蔡振华……一长串闪亮的名字,都曾是他的弟子,他将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这项国球事业。
庄家富亲眼见证并参与了国家队从弱到强,三次登上世界之巅的全过程,他留下的功绩和精神,将永远在中国乒乓球的历史长河中闪耀。
而在9月8日媒体发布讣告,73岁的喻树迅院士也悄然离去,他是我国著名的棉花遗传育种专家,一位将生命深深扎根在泥土里的科学家。
1953年,喻树迅出生于湖北麻城,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他投身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时光流转,他坚守岗位,倾其一生,将心血都奉献给了这片科研热土。
喻树迅一生都在和棉花打交道,长期专注于短季棉的遗传育种研究,为了解决我国人多地少、粮棉争地的突出矛盾,他提出了我国短季棉的区划和育种新目标。
他主持或参与育成的中棉所16号等十几个短季棉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高达1.4亿亩,这背后是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实实在在地为国家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更了不起的是,喻树迅还主持了“国家转基因抗虫棉花育种”项目,成功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抗虫棉品种,这一突破,彻底打破了国外的技术依赖,让我们国家的抗虫棉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
他心中始终装着棉农,装着国家的农业未来,如今,喻树迅院士虽然走了,但他培育的棉花品种,依然在祖国的大地上生长,继续为国人留下福祉。
9月9日,中国香港导演潘文杰在北京离世,享年69岁,他的离去,让那个璀璨的香港电影黄金时代,又失去了一位重要的见证者与创造者。
1979年,年仅23岁的潘文杰以助理编导的身份踏入影视圈,先后参与了《大内群英续集》、《天龙八部之六脉神剑》等经典剧集的编导工作。
1988年,潘文杰执导了自己的首部电影《奸人本色》,正式开启了电影导演生涯。
不过,潘文杰真正的高光时刻,是在1991年,那一年,他执导的黑帮传记片《跛豪》横空出世。
《跛豪》上映后不仅狂揽3800万票房,更是一举拿下了第1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影片大奖。
而这部电影也由此掀起了一股传奇人物电影的热潮,潘文杰也凭此片获得了最佳导演提名,可惜最终惜败于徐克的《黄飞鸿》。
此后,潘文杰又接连执导了《岁月风云之上海皇帝》以及刘德华、张国荣、宁静等巨星云集的《新上海滩》,部部都堪称经典,让人印象深刻。
他用镜头作笔,书写了一个个精彩的江湖故事,塑造了无数鲜活的银幕形象,他的作品,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也将被影迷永远铭记。
而在四川宜宾的大山深处,一盏灯,也熄灭了,乡村教师黄红梅9月8日因病离世,生命永远定格在了52岁,那天距离第41个教师节,仅仅剩下两天。
1993年,20岁的黄红梅来到缸坪基点校任教,那里交通闭塞,物资匮乏,32年时间中,身边的老师来来走走,换了一拨又一拨,只有她选择了留下。
2012年,县城学校曾向黄红梅伸出橄榄枝,但面对家长们“黄老师,你走了娃娃怎么办”的追问,她毅然决然地留在了山区,她诠释了一名教育者的初心与担当。
在2024年4月,黄红梅被确诊为结肠癌,之后她经历了整整22次化疗,却始终没有离开讲台。
黄红梅的同事回忆,即便病痛缠身,走路都变得困难,她依旧坚持上课,化疗耽误的课程,她一节不落地全部给孩子们补了回来,她甚至会偷偷跑到学校,就怕家里人担心。
在黄红梅无私的付出下,她所带班级的重点高中升学率,长期在全县名列前茅,毫不夸张的说,黄红梅用自己的生命,照亮了山区孩子前行的路。
生命的坚韧,往往在最极致的困境中,才展现出最耀眼的光辉,黄红梅老师的故事,就是对这种韧性最动人的诠释。
当癌症的阴影笼罩,当22次化疗的痛苦侵蚀着她的身体,她所想的,依然是讲台上的孩子们,这种超越了生理极限的坚持,源于她对教育事业最深沉的热爱和责任感。
而在遥远的太平洋彼岸,另一位科学巨擘的故事,则展现了另一种形式的坚韧,9月9日媒体报道,美国著名生物学家戴维·巴尔的摩,因多种癌症并发症在家中逝世,享年87岁。
戴维·巴尔的摩是一位真正的科学界传奇,1970年,他发现了逆转录酶,这一发现颠覆了当时遗传学“中心法则”的认知,证明了遗传信息不仅能从DNA流向RNA,也能反向流动。
凭借这一突破性成果,戴维·巴尔的摩在1975年,年仅37岁时就斩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最年轻的诺奖得主之一。
然而,荣誉的顶峰之后,是一场长达十年的风暴,他深陷一桩备受瞩目的学术不端争议,尽管该指控后来被证明是捏造的,但在此期间,他在业内备受打压和歧视。
面对职业生涯的巨大冲击,戴维·巴尔的摩没有被打倒,他转而将研究重心聚焦于免疫学和病毒学,并在这些领域再次取得了重要的成果,还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等多项荣誉。
令人敬佩的是,即便到了耄耋之年,戴维·巴尔的摩依然没有停止科研的脚步,生前最后一篇论文,发表在中国期刊。
这些杰出人物的相继离去,再次提醒我们生命的脆弱与无常,然而,当我们回望他们的一生,会发现他们的精神与贡献早已超越了生命的物理长度,化作了不朽的印记。
他们的人生故事,如同一支支燃烧的火炬,虽然最终会熄灭,但其光与热已经传递了下去。
这,或许就是对生命最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