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援助他国,使得本国人民劳动成果大量流失
发布时间:2025-09-11 01:42 浏览量:3
本来苏联经济本来就靠计划分配,资源有限,结果一大笔钱和物资都扔给了第三世界国家,国内老百姓的日子却越来越紧巴。
赫鲁晓夫上台没多久,就开始大张旗鼓地搞援助。1955年,他派人去印尼万隆会议接触那些新独立的国家领导人,回来后就决定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第一个大项目就是帮埃及建阿斯旺大坝。1955年9月,埃及总统纳赛尔访苏,赫鲁晓夫承诺援助,美国后来撤资,苏联就接手了。
从1956年起,苏联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过去帮忙,提供了超过10亿美元的资金和设备。这些钱不是小数目,苏联当时的重工业和国防预算本来就紧张,结果这些资源直接从国内抽走,用来建国外的大工程。
埃及那边大坝1960年开工,1970年才发电,但苏联的钢铁、水泥和涡轮机全是从乌拉尔工厂和黑海港口运过去的。国内的工厂工人本来可以用来修自家水利或建厂房,现在全优先外运了。
援助不光埃及,印度也分到一杯羹。1955年12月,赫鲁晓夫访印,签了1亿美元的贷款协议,用来建比莱钢铁厂。苏联的冶金厂加班加点生产钢板和设备,从莫斯科运到孟买港。
印度那边工厂建起来后,生产了大量钢铁,但苏联国内的钢铁供应却跟不上,建筑工地材料短缺,住房建设进度慢。赫鲁晓夫还想通过这些援助拉近关系,抢占40%的贸易份额,但实际效果是苏联的资源被绑在这些项目上,回不来。
印尼、叙利亚这些国家也拿到了飞机、机械和医院建设援助。1956年,苏联给印尼提供飞机,雅加达机场用上了苏联货;叙利亚的医院也是苏联顾问指导建的。
这些援助大多是无偿或低息贷款,苏联每年花掉的钱占整个预算的10%以上。
1960年,古巴革命成功,赫鲁晓夫立刻派使团去哈瓦那,提供糖料设备和石油。1961年猪湾事件后,苏联从伏尔加格勒机场运武器和顾问过去。1962年导弹危机时,苏联海军护送导弹船队去加勒比海,那笔开销巨大。
援助古巴的石油和机械每年都是天文数字,到后来苏联每年给古巴补贴就好几亿美元。越南从1950年代后期开始拿援助,河内桥梁和武器都是苏联提供的。1965年越南战争升级,苏联援助进一步加大,但赫鲁晓夫时期已经打下基础。
这些国家拿了苏联的武器和物资,苏联国内的军工生产线全转向出口,消费品工厂的资源被挤占。
这些援助直接导致苏联国内资源流失。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本来想通过推广玉米提高粮食产量,但土壤不合适,1963年产量大降。
国内集体农庄的粮食优先运到古巴和越南,仓库空了,城市居民买面包和肉类得排长队。纺织厂的布匹也打包出口援助,商店货架空荡荡的。
财政压力大增,政府增加税收,削减教育、医疗和社会服务支出。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本来就低,现在更难了。赫鲁晓夫的玉米计划失败,田地收成差,化肥也优先外运,国内土壤贫瘠问题没解决。工厂转向军援,工人加班生产步枪和设备,但自家消费品短缺,黑市开始冒头。
援助政策还引发党内争议。赫鲁晓夫的去斯大林化让东欧动荡,波兰和匈牙利1956年出事,苏联得花钱镇压。住房建设虽加速,但质量差,墙体裂缝多。
1964年,他的政策失误积累太多,党内高层觉得经济扛不住了。援助虽拉拢了些国家,但苏联自己的经济增长率从1950年代的7%降到1960年代的5%左右。重工业和国防占了大头,民生领域投资少,民众不满情绪在涨。
赫鲁晓夫下台后,1964年10月被罢免,理由就是政策失败,包括这些援助带来的负担。
勃列日涅夫接手后,没改援助政策,反而扩大了。他当政期间,受援国从20多个增到40多个,累计援助额达数百亿卢布。埃及的大坝继续用苏联设备,古巴的石油补贴没停,越南战争中武器源源不断。
1970年代,苏联给第三世界的援助高峰,占GDP的1%以上。勃列日涅夫想维持苏联的国际地位,但经济开始停滞。石油出口是支柱,但1980年代价格暴跌,援助开支成了沉重负担。国内财政赤字扩大,投资减少,教育和医疗服务进一步缩水。
勃列日涅夫时代,经济问题越来越明显。增长率降到2%以下,农业产量低,粮食进口依赖西方。援助古巴和越南的贸易补贴每年就好几亿美元,苏联的糖和石油全补上去,但自家老百姓还得领配给。黑市交易活跃,腐败问题严重。
阿富汗战争1979年开始,更是雪上加霜,军费飙升,援助第三世界的钱也没少花。勃列日涅夫健康差,从1970年代后期就基本不管事,政策僵化。苏联的计划经济本就低效,现在资源外流更多,工厂效率低,技术落后。
援助政策让苏联的劳动成果继续流失,国内基础设施老化,消费品质量差。民众生活水平停滞,排队买基本用品成常态。
戈尔巴乔夫1985年上台,想改革,但为时已晚。援助负担是经济崩溃的一个因素,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很多受援国转向西方。老百姓的汗水和工厂的产品,本该改善自家日子,却成了国外的支柱。
不可遗忘的伟大友谊:二战中苏联与中国的互相援助 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