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说|打造一本畅销社科书,我们历经三场“内心大战”

发布时间:2025-09-11 12:11  浏览量:2

大家好,我是《命若朝霜:〈红楼梦〉里的法律、社会与女性》的责编周莉娟,非常荣幸为这么优秀的一部著作担任责编。也很高兴与大家分享它的故事。

其实这个选题成型之初,我还没有来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工作,那是2020年10月,柯岚教授到广西师范大学参加法理学研究会年会,我们的策划编辑张洁老师和质量总监赵艳老师与柯岚教授见面,聊到她们思考了很久的“法眼看名著”设想,柯岚教授认可了这个设想,并随后提出了“红楼法意”的选题。

熟悉柯岚教授的读者肯定知道,柯岚教授作为一位法学学者,读《红楼梦》、研究《红楼梦》、讲《红楼梦》都已经许多年了,与编辑们在桂林见面之后,柯岚教授又花了近两年时间,从自己这么多年的成果里精炼、润色,完成了初稿,并定下书名“命若朝霜”。柯教授写作本书的用心和劳苦我们难以得知详情;这本书的学术价值,读者朋友则可以通过封底几位老师的评语了解一二;更多更深刻的道理,也有不少专家学者专门写书评解析。作为编辑,想与大家分享编辑过程中的几个不为人知的小纠结,夹带编辑团队的一些日常思考,希望帮助大家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命若朝霜》。

01

/同样是关注人的命运,社会科学与文学有何不同?/

首先,很难通过阅读成书察觉到的一点是,柯教授曾为本书构想了许多精妙的设置。比如有一个差一点点就与大家见面的设置,是按照角色特征和遭遇,从法学的角度重断她们的“命”,并按“命”的不同,将本书分5个主题。这就呼应薄命司里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设计,比如甄英莲和红楼十二伶,柯教授把她们放在“薄命篇”。我们就此讨论了一段时间,最终却决定取消5种“命”的主题分类,让12章平行并置,就是现在书上呈现的结构。

《红楼梦》的作者不忍让这些女子在浑浊的世俗世界被彻底掩埋,于是写下超越浊世的判词,通过文学、通过美,升华了悲惨命运。这是《红楼梦》作为小说,其悲悯之心的流露和它的文学魅力。

但《命若朝霜》不仅是一本围绕《红楼梦》展开的著作,它也是一本研究清代法制和社会的著作。柯岚教授和《红楼梦》的作者一样怀着悲悯之心,作为法学学者,她的写作不必通过诗词、通过升华来实现救赎,而是通过直面这些悲剧的现实原因、制度性原因,引导读者批判和反思,让我们获得改变现实、改写悲剧的能力。这是柯教授的研究越出《红楼梦》原著的力量,可能也是《红楼梦》作者囿于时代局限未能完成的工作。

所以《命若朝霜》最终放弃了类似“判词”的分类系统,直接而无差别地呈现给大家12个平行的章节、12种相互关联的绝境——以妇女被买卖开始、以妇女们被买卖结束,这也是柯教授反复思虑后定下的结构,我们在豆瓣、小红书等平台看到一些读者关注到了这个设置,也感受到了其中的残酷性。

从经典文本的现代诠释、“法学与文学”研究路径等角度看,《命若朝霜》都称得上一部佳作。在编辑的过程中,我们除了一次次感叹这部交叉学科研究佳作的严谨和深度,还渐渐被作者的人格魅力和能量感染:她在法学和红学领域的多年积淀,对人本身的关怀,还有直面悲剧、同情悲剧,同时分析和批判悲剧的勇气和力量。

02

/钻进书里做某一个人,还是越出故事审视宏观结构?/

第二个需要编辑团队和作者一起纠结的问题,就是书名了。前面说到,柯岚教授拟了“命若朝霜”这个主书名,您一定已经发现了,“命若朝霜”和5种“命”的结构设置是呼应的(再次感叹柯岚教授的精致用心),所以我们在决定取消以“命”为角色分类的设计时,也惯性地认为应该换主书名,比如我们曾提出以“尤三姐之殇”为主书名,突出个体悲剧,针对一个具体的悲剧提问,唤起读者的共情和好奇,折射时代困境。尤三姐自刎不仅是文学高潮,也是法律救济路径失效时的绝望选择。从法学角度看尤氏姐妹的悲剧,非常有典型性,她们一生的起伏似乎将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串成一个命运的死结——这一点我也看到有读者在书评里提到了。

编辑团队会产生这个思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几年聚焦具体个体的历史研究非常有市场,尤其当此研究路径在书名中有所体现时。这当然是非常好的趋势,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路径不仅彰显人文关怀,也为学术研究拓展空间。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看,我们更关注甚至认同普通人、小人物的命运,是整个社会安全感和幸福感提高的迹象。

但我们最后保留了柯教授最初的设想,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其中无可奈何苍茫悲凉种种,与本书分析《红楼梦》里诸女子的命运基调相似,是悲痛、悲悯的,而没有愤怒、仇恨等负面情绪。如果我们用某一位角色来代表所有人,就还是“钻进去做了其中的某一个人物”,很难不代入她的心绪,难以越出故事去审视更宏观的结构。柯岚教授说,《红楼梦》中的角色是被许许多多看起来中性的制度、看起来并不坏的人推入绝境的,那这些悲剧背后看似不可抗拒的力量究竟是什么?这正是她要从法学角度回答的问题。

所以主书名就这么定下来,副书名则是几乎全改过,但副书名里关键词太多,说起来非常繁复,以后有机会再讲吧,因为我还想说一下封面。

03

/“花魄飘零”还是被压迫和被剥夺?/

一定要说封面,因为封面是最能展现编辑话语权的部件(并不是,也没有)。我们有一个封面方案是以钗黛的形象为主题来做的。刚开始我们只是认为宝钗和黛玉是主角,而且《命若朝霜》分析钗黛的命运,对我们来说也是很新的角度,所以想请她们做封面人物。美编赵瑾老师做了一组飘落的花朵,隐喻书中女性飘零的命运。俞晓红老师在推荐《命若朝霜》的时候也写到“奈何花魄飘零久”,相信俞老师和我们的感受也是通的。

封面打样图

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封面是以孙温绘制的“元妃省亲”为主题设计的,是美编赵瑾老师选定的,这幅画的结构很契合书的中心思想。画面中送元妃省亲的皇家仪仗与贾府众人的卑微姿态形成鲜明对比,隐喻系统对个体命运的绝对掌控,进而提示我们当时法律制度中的一些阴暗面对人的绝对压迫。赵瑾老师还说:“元妃省亲其实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女儿一人的地位高低关系着整个大家族的命运。”您看里面这个红色硬壳封面的花瓣型的外框,它并不是花窗纹样,而是梅花形的秤砣。她们的命运沉痛,她们的人生被定价、被买卖、被牺牲——柯岚教授在《命若朝霜》里列举了许多与《红楼梦》剧情相似的清代真实司法案例,阅读这些案例,我们一次次深刻认识到某些制度的阴暗面对人的压迫和剥夺。

最后,我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命若朝霜》已经第5次印刷,每次加印都有一些修订,这些修订中约有一半是基于读者的建议,再次再次感谢读者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