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的经典语录,帮你看清世界的底层逻辑(三)

发布时间:2025-09-09 07:57  浏览量:2

如果你没有很好地通晓范畴,那么你就不能恰如其分地评估自己

维特根斯坦这句话想表达的是:你对 “自我评估所依赖的概念范畴” 理解有多清晰,你的自我评估就有多准确;若范畴模糊,自我评估必然混乱。同理,洞察外部事物和生活也同样如此。

维特根斯坦指出,我们的思想和经验是通过语言和概念结构来组织的。范畴包括我们用来理解世界的基本概念,如时间、因果、道德、情感等。这些范畴不是孤立的,而是嵌入在特定的文化、语言和具体的生活形式中。

语言和概念是塑造我们思维和体验的媒介;因此,掌握范畴是准确自我认知、洞察事物、看清世界的前提。

因此,我们首先要先澄清 “评估所依赖的概念范畴”:

1、警惕 “范畴混淆” 带来的误解

很多人的迷惑、自我困惑或挫折,本质是 “用错了范畴”。例如:

在合作中,将 “‘合作方的要求’(他人期待范畴)” 等同于 “‘自己的能力’(自我能力范畴)”,因没能满足对方的过高或不合理要求而陷入 “我能力不行” 的自我否定;

在参考他人意见时,将 “‘他人头衔’(认可范畴)” 等同于 “他实际能力’(专业能力范畴)”,因盲目迷信权威而被误导;

将知识储备等同于应用能力,实则是将 “‘知识储备’(输入范畴)” 等同 “知识迁移”(输出范畴)”;

将“外部情境“(静态的事物范畴)等同于”好坏顺逆等判断“(思维范畴);

将 “单次事件结果”(静态的具体行为范畴)等同于 “个人本质”(本质范畴),而被过去定义和束缚。

例如,将“我过往的失败”等同于“我是一个失败者”或“我在这方面不擅长”。

这些案例的核心矛盾,都在于语言误用所导致的,例如:

范畴越界和混淆:将 “工龄”(时间范畴)等同于 “能力”(效果范畴);将 “社会角色”(职业成就范畴)等同于 “生命意义”(存在价值范畴)等;将 “学习时长”(时间范畴)等同于 “认知升级”(效果范畴);将自己的观点(自我认知范畴)等同于“真理“(本质范畴);

范畴固化:将 “学历”(静态标签)等同于 “学力”(动态能力);将一时的情境(静态标签)等同于 “永恒不变的情境”(动态和本质范畴);将“过往的经验“(静态标签)等同于 “固定的标准”(动态范畴);

2、在实践中验证、校准范畴

维特根斯坦强调:“语言的意义在于使用,范畴的清晰性也来自实践。

这启示人们:不要陷入语言和概念的陷阱,要通过 “具体的行动” 去体验和校准范畴。

例如,要想知道“自己的学习是否有效果”,先去通过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实践中验证 “结果” 的范畴,从而判断自己是否取得进步。

这种 “实践 - 校准范畴 - 再评估” 的循环,才是更客观和更准确的认知路径。

3、拒绝 “抽象的判断”,拥抱 “具体的范畴判断”

用具体范畴替代抽象判断,评估才会落地、准确。

当你想评估自己在某一领域的竞争力时,不要笼统的下结论,而要客观地分析“自己在 XX 具体范畴里的表现。”

例如, “在‘专业知识’的范畴里,是否具备相应的知识背景和储备?在“经验”范畴里,是否拥有足够的经验?在‘时间管理’的范畴里,是否能按时完成计划?在‘情绪调节’的范畴里,是否具有抗压能力?

同时,人们还需要通过自我反思、他人反馈和对比分析等多个角度,逐渐提高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估能力;更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 ;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发展趋势。

维特根斯坦提醒人们:有很多时候,困惑不是因为 “问题本身复杂”,而是因为 “我们用混乱的语言(模糊的范畴)思考问题”。

想要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看清他人和世界,首先要先从 “把用来判断的概念想清楚” 开始,这既是生活的智慧,也是每个人都应留意的认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