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公布
发布时间:2025-09-11 15:50 浏览量:2
【大河财立方消息】9月1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自即日起2年内开展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杭甬温、合肥都市圈、福厦泉、郑州市、长株潭、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重庆市、成都市等10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原则同意有关实施方案。
《长株潭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同日公布。试点范围包括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全域。
其中提到,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满足安全生产等要求、不改变工业用途的前提下,鼓励对存量工业用地采取增加建筑密度、建设多层厂房、减少绿地布置等措施拓展用地空间,允许经批准有条件地分割转让。支持跨省和跨市飞地经济合作。
长株潭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试点范围包括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全域。
一、促进技术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一)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支持开展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针对关键共性技术,鼓励行业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任务型、体系化创新联合体。全面推行基础研究和人才类项目科研经费使用“包干制”,精简科研项目结项验收流程,探索对部分单位免予科研项目结题验收审计。改革完善科技奖励提名和评审制度。
(二)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有序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支持将职务科技成果通过许可方式授权中小微企业使用,探索政府资助项目科技成果专利权向发明人或设计人、中小企业转让和利益分配机制。加快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湖南)建设,推动高校、科研机构设立技术转移部门,探索建立技术转移转化类职称评审专业。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探索推广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模式。探索改革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建立“投贷奖补保”五位一体的科技投入体系。
(三)深化知识产权保护。支持探索知识产权地方立法。支持湖南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发展,扩大承担知识产权快速预审领域范围。建设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司法保护,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侵权快速反应机制,严格落实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配合有关方面探索扩大长沙知识产权法庭地域管辖范围。
二、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
(四)支持探索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在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探索赋予试点地区更大土地配置自主权。按照国家明确的范围、标准和规则,探索推进长株潭范围内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调剂、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统筹。探索完善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
(五)优化产业用地供应方式。推进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推广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等灵活供地模式及“标准地+承诺制”用地模式。完善开发区数字地图系统,推动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实施“亩均论英雄”,落实土地利用动态巡查制度,探索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惩戒约束方法。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满足安全生产等要求、不改变工业用途的前提下,鼓励对存量工业用地采取增加建筑密度、建设多层厂房、减少绿地布置等措施拓展用地空间,允许经批准有条件地分割转让。支持跨省和跨市飞地经济合作。
(六)以市场化方式盘活存量土地。制定长株潭存量土地一体化盘活方案。支持开展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详细评价,探索制定城镇低效用地认定标准、程序及再开发利用政策措施。探索收回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使用权,推动低效用地预警,完善收回补偿标准。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国有土地资产处置,鼓励国有企业以多种方式盘活利用存量土地。深入推进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改革,支持通过土地预告登记实现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
(七)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鼓励通过入股联营、出租、出让等多种方式盘活存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及附属建构筑物不动产登记、转让、抵押政策。探索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农房的有效路径。
三、畅通人力资源要素合理有序流动渠道
(八)建立长株潭一体化劳动力市场。支持长沙市实施较为宽松的落户政策。支持长株潭探索实行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居住证互通互认。推进长株潭管理同城化改革,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支持建设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组建长株潭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联盟,加速本土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离岸出海”,支持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推动劳动力更多由市场配置。推动编制资源保障与地区常住人口规模相适应,统筹使用编制资源,完善区域人才柔性共享激励。探索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后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的保有、利用、退出等制度。
(九)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支持长株潭互融互通国内外引才资源,按照统一标准分层分类认定高层次人才。探索建立区域骨干人才积分制度。支持事业单位通过特设岗位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项目工资、协议工资等,参考人才市场价格合理确定薪酬。支持实施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探索出台境外专业人才职业资格管理办法,建立国际职业资格正面清单,允许境外具有金融、建筑、设计等领域职业资格的专业人才经能力水平认定或有关部门备案并依法取得工作许可后提供服务(律师、新闻出版、医疗卫生、公证、司法鉴定等另有规定的,按相关规定执行)。
(十)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支持加快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布局。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建设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推进职业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职普融通,允许符合条件的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学籍互转、学分互认。
四、加快探索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十一)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开发利用。制定公共数据管理办法。支持开展公共数据资源普查,编制公共数据资源目录,依法依规推进公共数据采集标准化。探索建立统一的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定向开放、授权开放等制度,推进长株潭数据共建共享。优先推进企业登记监管、卫生健康、交通运输、教育、气象等高价值数据集向社会开放。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和资产化管理,探索公共数据资产凭证生成、存储、归集、流转、应用全流程管理。
(十二)打造中部地区数据枢纽。依托现有交易场所开展数据交易。支持长沙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探索制造、能源、版权、民政、税务、政务等领域“区块链+”应用,加强区块链底层技术创新,培育区块链产业生态,探索区块链标准体系建设,支撑规模化生产级的跨链数据交换。支持开展数据确权探索,根据数据性质分类确权赋权。
(十三)加快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发挥领军企业和行业组织作用,推动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工程机械、车联网、物联网等领域数据采集标准化。推进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湖南(长沙)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加快北斗产业发展和规模应用。推动长株潭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探索数据分类分级安全保护制度,探索中非数据跨境流通。
五、推动资本要素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十四)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推进普惠金融,发挥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作用,推广“信易贷”模式,建立省级中小微企业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和征信平台,推动公共信用信息同金融信息共享整合。探索开展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改革。持续完善制造业金融服务体系,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规范推进供应链存货、仓单、订单等动产抵质押融资。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开展排污权抵质押贷款业务,探索开展资源环境权益融资。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农村产权抵质押处置方式,拓宽农村产权抵质押物范围。完善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治理。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健康发展。
(十五)支持区域性股权市场改革创新。支持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建立合作衔接。对通过区域性股权市场平台非公开进行股权转让或分红派息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支持证券公司加强与区域性股权市场相关的普惠金融服务,鼓励银行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增强对区域性股权市场服务企业的信贷支持。支持区域性股权市场创建绿色环保等特色板块。
(十六)支持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推动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融资便利化。深入开展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等探索。依托中非经贸博览会平台,推进对非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
六、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十七)支持完善资源市场化交易机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完善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丰富中长期交易品种,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加强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探索推进电力容量市场及金融衍生品等新兴市场依法合规建设。积极推动绿色电力交易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加快建立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机制,逐步实现“一张网、一个价”。
(十八)支持构建绿色要素交易机制。依托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立健全排污权、用水权等交易机制。深化绿色产品政府采购、“绿色标准+认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等改革。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以及政府、企业和个人绿色责任账户。对投资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特定环境整治、公共服务、生态品牌建设等项目的社会资本,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给予一定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或特许经营权发展适宜产业。建立健全企业、金融机构等碳排放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积极融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引导重点企业参与全国碳排放权、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开发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产品,推进多元化生态补偿。支持探索气候投融资。
七、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
(十九)强化新业态新领域和服务业要素保障。聚焦航空、航天、新型能源、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现代种业等新业态新领域,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价格机制,防止政府对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研究推动商业医疗补充保险政策落地,加强要素综合配置保障。
(二十)健全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深化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改革。鼓励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一体化发展,使平台功能逐步覆盖适合以市场化方式配置的自然资源、资产股权、环境权等各类公共资源。支持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结合实际丰富入场交易品种,拓宽市场服务功能。
(二十一)推进要素协同配置。支持在人才引进、外资外贸、国际技术与产业合作等方面积极探索,提高集聚全球先进要素的水平和能力。完善按要素分配机制,推进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利用土地、资本等要素权益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责编:陶纪燕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