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山:从吃罚单到打官司 浙商银行代销业务该补补漏洞了
发布时间:2025-09-11 15:55 浏览量:2
一则金融纠纷案终审判决,让银行业再次审视代销业务的合规性问题。2020年,江苏一位70多岁的老人本想办理定期存款,却被浙商银行苏州姑苏支行工作人员推荐购买了一款中高风险基金。三年后,当老人的子女发现时,这笔钱已亏损近半。经过一年多的诉讼,法院最终认定浙商银行未履行适当性义务,判决赔偿客户本金损失4.7万余元及利息。
深入分析浙商银行在此案中的销售流程,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多个合规漏洞。在风险测评环节,面对患有白内障看不清楚屏幕的老人,浙商银行的理财经理选择直接代客操作的“快捷方式”,未提供必要的辅助阅读措施也没有允许家属陪同参与。这导致风险评估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客户风险承受能力,也反映出浙商银行在特殊客户群体服务流程和员工合规意识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在银行业务规范中,代客操作被严格禁止,这种行为既违反了监管部门的明确规定,也突破了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制度的核心防线。
更令人担忧的是,作为重要风控措施的双录环节也形同虚设。在浙商银行的实际操作中,理财经理快速阅读格式条款后,面对老年客户的迟疑反应,既未重新解析具体风险要点,也未进一步阐释产品风险特征。这种走过场式的操作,使得双录制度的风险揭示功能完全失效。
在业绩指标的重压下,理财经理冲破层层监管防线,让本想存款的70多岁老人购买了中高风险基金。这种现象并非个案,近年来银行代销基金问题频出,不仅让缺乏理财知识的老年客户遭受损失,不少银行也因此陷入理财纠纷甚至遭到监管部门处罚。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浙商银行重庆分行和温州分行相继因绩效考核不合规、金融产品销售行为不审慎等问题受到处罚,反映出该行在内部管理上仍有改进空间。
面对这些问题,金融监管部门正在不断完善代销业务规范。《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和《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等规定,都特别强调了对老年客户群体的保护,要求给予更多考虑时间和制定更审慎的销售流程。这种监管态势意味着,那些还抱着“罚单照接、业务照做”幻想的银行,生存空间将被进一步挤压。
在银行业整体反内卷的背景下,代销业务模式也面临转型。过去单纯以销售业绩为导向的考核方式,正在让位于更注重客户服务和风险匹配的业务理念。对于银行而言,这不仅是合规要求,更是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监管政策的持续完善和客户权益保护意识的提升,银行需要真正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代销业务本质上是银行服务客户财富管理需求的重要渠道,其价值不应被短期业绩压力所扭曲。那些还在代销业务上“狂飙”的银行,是时候明白:与其在罚单中苟且,不如在服务中重生。
信网评论员 赵晓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