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延庆“水虻书记”李腾飞用黑水虻产业发展集体经济

发布时间:2025-09-11 14:15  浏览量:2

扎根乡土拓新路 以虫为媒兴乡村——记北京市延庆区旧县镇常里营村党支部书记李腾飞

在北京延庆区旧县镇常里营村,有这样一位“85后”村支书:他曾在军营淬炼意志,退役后从基层辅警做起,一步步成长为带领村民致富的“领头雁”;他用四年时间深耕农业,以“黑水虻”为突破口,将小小昆虫变成撬动村集体经济的“金钥匙”;他心系退役军人,搭建创业平台,让“最可爱的人”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他更以“昆虫产业小院”为载体,探索出一条“生态循环+多元增收”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他就是常里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腾飞。

从军营到乡土:初心不改的“扎根者”

1985年出生的李腾飞,是土生土长的常里营村人。2003年,18岁的他怀着满腔热血参军入伍,在山东省泰安市肥城94253部队服役两年。部队的锤炼让他养成了坚韧不拔的品格和强烈的责任意识,更让他深刻理解了“集体”二字的分量。2005年退役后,他回到家乡,成为旧县镇旧县派出所的一名辅警,并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担任辅警队长。2015年,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大活动中,他因表现突出荣获市级嘉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退役不褪色”的军人本色。

北京市副市长穆鹏考察昆虫产业小院

但李腾飞的心始终牵挂着家乡。2016年,他放弃稳定的辅警工作,回到常里营村担任村委会主任(党支部副书记主持工作)。“咱是村里长大的娃,就想为乡亲们办点实事。”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彼时的常里营村,和许多京郊农村一样,面临着“传统种植效益低、村集体收入薄弱、年轻人外流”等问题。如何让土地生金、让村民增收?李腾飞开始了他的探索。

北京畜牧总站考察黑水虻

从“辅警队长”到“产业探路者”:以虫破局的“破冰人”

2018年,李腾飞正式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深知,要破解常里营村的发展困境,必须立足延庆区“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的定位,走绿色、高效、可持续的农业之路。“不能光靠种玉米,得找条新路子!”他带着村干部跑遍全国农业园区,查阅资料、请教专家,最终将目光锁定在“黑水虻”这种看似不起眼却潜力巨大的昆虫上。

黑水虻,学名亮斑扁角水虻,是一种以有机废弃物为食、能高效转化蛋白质的资源昆虫。其幼虫可处理餐厨垃圾、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转化为高蛋白饲料(用于宠物、水产养殖)和优质有机肥(改良土壤),兼具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2024年,在李腾飞的推动下,常里营村启动“北京地区黑水虻生态养殖实验”。他带着村民蹲在养殖棚里观察幼虫生长周期,与农业院校专家反复调试饲料配比,攻克了“温度控制”“转化效率”等难题。当年实验成功:每吨黑水虻幼虫可消耗3吨有机废弃物,产出0.5吨高蛋白饲料和0.3吨有机肥,经济效益比传统种植高出5倍以上。

首钢集团助力黑水虻产业

2025年,黑水虻养殖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李腾飞创新采用“集中管理、分散养殖”模式——村集体统一提供种虫、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村民或合作社利用自家闲置庭院分散养殖。这种模式降低了农户参与门槛,让留守老人、妇女都能参与,更激活了闲置的庭院资源。“以前院子闲着长杂草,现在养黑水虻,一年能多赚两三万!”村民王大姐笑着说。目前,常里营村已形成以村集体经济为核心、辐射周边农户的产业集群,预计年产值超百万元,村集体收入同比增长30%。

从“产业小院”到“拥军平台”:多元共富的“拓荒者”

李腾飞并未满足于单一产业。他深知,乡村振兴需要“多条腿走路”。2025年,他依托黑水虻养殖经验,打造了北京地区首个“昆虫产业小院”样板——这里不仅是黑水虻的“生产基地”,更成了经济昆虫的“综合实验室”:甲虫、独角蜣螂(屎壳郎)、杜比亚蟑螂、土元等特色昆虫在这里繁育,甲壳素、优质蛋白系列产品进入研发阶段,固体有机废弃物通过昆虫转化实现循环利用……“过去觉得虫子没用,现在才知道它们是‘宝贝’!”参与小院建设的村民感慨道。

更让村民自豪的是,李腾飞还创建了“北京市绿野园生态养殖中心”,专门吸纳复员军人参与创业。“退役军人有纪律、肯吃苦,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他主动对接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为复员军人提供免费技术培训、种苗支持和销售渠道,让他们在这里既能就业,更能创业。“在绿野园,我找到了新战场!”退役军人张大哥说。如今,绿野园已成为延庆区知名的拥军企业,带动10余名复员军人稳定就业,更成为军民融合的生动实践。

畜牧总站领导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这是李腾飞常说的话。担任村支书以来,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建立了“支部+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机制,将村民嵌入产业链:技术培训覆盖全村80%的农户,电商团队帮村民直播卖农产品,公益岗位优先安排困难家庭……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8年的2.1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3.8万元,村集体账户从“负债”变为“盈余”。

如今的常里营村,道路宽敞了,文化广场热闹了,村民的腰包鼓了,脸上的笑容多了。而李腾飞依然忙碌在养殖棚、小院和田间地头,用他的话说:“我是村支书,更是村民的服务员。只要大家需要,我就一直干下去。”

从军营到乡土,从辅警到村支书,李腾飞用八年时间诠释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担当——他以虫为媒,激活了乡村沉睡的资源;以心为桥,凝聚了村民共同致富的力量;以创新为笔,书写了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在他的带领下,常里营村正向着“产业强、生态美、农民富”的目标稳步迈进,成为京郊大地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