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发布时间:2025-09-11 17:11 浏览量:2
强教必先强师,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教师的时代风貌与职业素养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大先生”、“经师”和“人师”统一等殷切期望,“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对上述要求的进一步升华。弘扬教育家精神是在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系统性跃升的关键历史节点,对建设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的精神引领。
教育家精神: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价值引领
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精神底色”,更是推动民族地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质量的核心精神动力。
教育家精神有其核心内涵与时代价值。2023年,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1]可见,教育家精神既包含以人民为中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全局观与家国情怀,又包含勤勉敬业、宽容谦逊、率先垂范的高尚人格与职业品性,还包含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立德树人、启迪心智的质朴教育规律。教育家精神从本质上看,是“以人育人、以心铸魂”的超越技术层面的生命哲学,直指教育的本质——用心灵唤醒心灵、用信仰点燃信仰,引领教育走出阶层跃升工具理性的层面,回归“面向每一个人、贯穿每一阶段、滋养每一颗心灵”的育人本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的重要论述,是对我国教师队伍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深化,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为造就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指明了方向。
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教师群体的精神坐标,更是对教育强国建设中相对薄弱的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强国之师的精神支撑。教育家精神回应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诉求。在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和人生境遇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时,教育家精神指引着民族地区的教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淡泊名利的胸怀,不计个人得失、义无反顾地耕耘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教坛上。在境外敌对势力等复杂形势下,教育家精神指引民族地区的教师以浓厚的家国情怀、过硬的政治素养、充满光辉的人性与睿智启迪学生心灵,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地区教师群体呈现出鲜明的教育家精神特质。最近,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评选结果已由教育部公示。通过对他们精神特质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家精神的图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发布的“最美教师”中不少民族地区的教师入选,可以看出,在他们身上呈现出鲜明的教育家精神特质。
第一,教育家精神以理想信念为根基,体现为将个人命运摆在国家战略发展大局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培养不遗余力。如“最美教师”马琼走遍甘肃60余个乡镇和中专校,讲述技能点亮人生的故事,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担当展示出教师作为“教育燃灯者”的关键作用。“最美教师”侯纯广两度深入对口支援地区,用师者的爱与责任呈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教育家精神以专业创新为路径,体现在教师始终尊重教育规律,在周而复始的教学周期中因材施教、“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造让每个人都能出彩的机会。如“最美教师”古桑曲珍不断钻研特殊教育方法,成立西藏首个“岗拉梅朵”残疾人艺术团,开创残障儿童艺术教育新模式,实现了特殊教育坚持“一个孩子也不能少”的创新发展路径。
第三,教育家精神以守护生命为归旨,体现在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凸显职业生涯的社会价值,以学生为中心甘于奉献,寓伟大于平凡之中。如“最美教师”秦春娟多次拒绝进城、晋升的机会,坚守用知识改变农村。
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审视
新时代以来,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在一系列普惠性政策支持下,取得了长足发展。与此同时,在教育强国建设的进程中,民族地区作为教育质量相对偏低的薄弱地带,仍亟待大幅提升教师队伍质量。
总体来看,政策驱动下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我国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确立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优先保障、重点扶持、提高待遇的价值导向。如,198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199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均以强制性法律的形式表达了优先补充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教师数量及保障其权益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针对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了一系列倾斜政策。在师资供给上,将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乡村地区的师资补充纳入教育脱贫攻坚、乡村教育振兴等国家战略中,通过对口支援、定向培养等方式,优先补充、优先发展。如《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实施方案》(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24年)等逐步形成了支教、定向培养、“组团式”支援帮扶、国家银龄教师行动等师资补充“组合拳”。
在民族地区教师地位待遇保障上,经济有补贴,如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职务职称有优先,如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的教师,职称评聘可按规定“定向评价、定向使用”。[2]
同时,国家高度重视民族乡村地区教师职业精神的鼓舞与激励,建立了一系列荣誉表彰制度。如1986年首次表彰全国优秀教师及优秀教育工作者并将之制度化,每三年表彰一次;1998年设立“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0年启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活动;2015年起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实施乡村首席教师岗位计划,颁发“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证书”,民族地区教师均纳入其中。上述教师荣誉表彰制度的建立认可了教师的职业精神,极大鼓舞了教师群体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的决心。
当然,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也仍然面临一些结构性矛盾与实践制约。一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如“哑铃型”年龄分布、艺体等紧缺学科长期缺人、女性比例过高[3]等。二是教育教学能力偏低且专业发展滞后。从源头上看,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在学历层次上整体偏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偏弱,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升缓慢。从后天支持上看,由于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辐射半径有限、校本教研质量参差不齐、学历提升渠道不畅,教师缺少持续的专业支持与成就体验。[4]三是高原、边疆等艰苦地区教师流失率偏高。“特岗计划”三年服务期满后流失率近15%。[5]
这三重挑战均可归结为民族地区受地理、资源、理念等因素限制,由此导致师资先天不足、后天充电乏力。这决定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是在有限资源条件下进行政策驱动,弘扬教育家精神激发内在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家精神引领下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路径
202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其中以专题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要求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这意味着弘扬教育家精神并不仅是教师个体的职业精神追求,而且是针对教师职业的国家行动。打通教育强国建设师资掣肘的“最后一公里”,必须以教育家精神作为创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体系的价值指引,加强制度建设,凝聚教育家精神共识、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
顶层设计:尊重客观事实,构建精准科学的差别化政策支持体系。制度设计必须正视制约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环境、资源、社会治理等因素,采取更加精准科学的差别化政策,为民族地区教师提供更加有力的“物质激励+精神引领”双重保障。
在物质层面,进一步延续保障民族地区教师经济福利待遇的相关普惠性政策,并加大优惠力度。如由省级财政经费统筹,提高边疆民族地区教师的基本工资及津贴补助标准,并形成任教地区越边远、经济福利待遇越优厚的补偿办法,鼓励教师向边疆地区、边远欠发达地区流动;从提供周转房拓展到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实施子女教育、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等专项保障。
在精神层面,将教育家精神纳入教师荣誉体系。在现有教师荣誉制度的基础上,设立国家级“基层教育家”特别奖,向奋战在民族地区一线的普通教师倾斜。通过教育系统表彰大会、先进事迹分享、媒体宣传等方式,激发民族地区教师的社会价值满足感,发挥模范榜样的带动作用,在更大范围调动教师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甘于奉献、钻研业务的积极性。
执行机制优化:抓住教师专业发展核心要素,建立教育家精神培育的长效机制。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地市州、县级地方政府细化教师管理、激励、专业发展制度规范,以长效机制规范管理、增强实效、助力发展,持续培育教育家精神。
第一,以纪律约束、外在激励激发教师内在动力,凝聚弘扬教育家精神共识。优化教师评价体系,将理想信念、宽容仁爱、爱岗敬业、社会服务等纳入教师考核评价全过程,树立强国之师高尚的职业道德与师者形象,促使广大教师由纪律约束、外在要求逐渐转化为自我追求、内在行为准则,牢固树立培育教育家精神的决心。
第二,寓教育家精神于师德师风建设、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全过程,在实干中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教育家精神人人可及的师者工作常态的制度理念,狠抓落实。执行机制抓住教育家精神培育的关键环节,将教育家精神纳入师范生职业道德培养、师德师风建设,并转化为日常教育教学中的一系列工作规范与教学细则,构建日常浸润、项目赋能、平台支撑的教师发展良好生态,塑造新时代教师为人师表形象,推动教育家精神由理念转化为实践,并持续制度化、体系化、常态化。
第三,提升教师职后培训实效性,构建“需求导向+精准供给”的培训体系,促使教师成长为业务精湛的教育家。从培训内容上契合民族地区学情教情实际,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素养培训,为民族地区开发特色教育教学资源,如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民族习俗等元素纳入学科课程。从培训方式上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优质师资远程共享。运用集体备课、评课、课堂示范等实操性方式,探索适合于当地的教学模式。
社会协同机制:多方联动,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生态。建立“政府主导+媒体宣传+企业、社会组织支持”的联动机制,构建尊师重教共同体,营造教育家精神孕育的社会氛围。
第一,地方政府发挥基层创新能动性,在中央顶层设计的框架下完善教师权益保障机制。全面提高教师地位,如吸纳优秀教师代表参与当地教育决策工作、畅通教师权利救济通道等。街道、社区为教师家庭提供社会服务优惠政策,如家政服务优惠、社区活动机会优先等。通过制度引导让教师成为全社会羡慕的职业,激发教师职业的自豪感,驱动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自觉性。
第二,发挥新媒体优势,教育部门和宣传部门可以联合起来推出一批当地教师先锋微视频,塑造新时代教师群像。以宣传为契机,开展教师先锋先进事迹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教改研讨会,促进教师群体的社会形象树立与专业成长。
第三,企业、社会组织以实际行动支持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及专业发展。在资源推送、教育装备配置、专业人才合作等方面,与学校建立对口联系,给予教师专业支持。特别是职业院校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本地企业积极为职业院校教师提供专业实习实训机会,并建立常态化的能工巧匠与专业教师合作机制。
总之,在建设强国之师的道路上,民族地区的教师必须以强大的内驱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以精神动力创造弯道超车的动能。唯有制度先行,将弘扬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一线教师工作日常、职后专业发展、生活服务全过程,才有可能有效破解环境、资源、观念等对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种种制约,为民族地区教师以“坚守初心、崇尚理想、创新实践、心系学生、服务社会”为突出表征的教育家精神培育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参考文献:
[1]郑士鹏.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教育强国[EB/OL].(2024-11-29)[2025-07-23].https://www.gmw.cn/xueshu/2024-11/29/content_37708895.
htm.
[2]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2020-07-31)[2024-07-27].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04/content_5540386.htm.
[3]蹇世琼,彭寿清,郑一.教育治理现代化视野下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20(05).
[4]王世忠,王文钰.加快民族地区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J].中国民族教育,2024(05).
[5]人民网.教育部:15年来累计招聘95万特岗教师覆盖3万多所中西部农村学校[EB/OL].(2020-09-04)[2025-07-28].https://www.ncss.cn/ncss/jydt/jy/202009/20200909/2101831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