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在2025-2026学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25-09-11 18:24  浏览量:3

在激荡的时代浪潮中

用沉淀积蓄突破的力量

在2025-2026学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校长 赵志丹

(2025年9月10日)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今天,我们隆重举行2025-2026学年开学典礼暨教师节表彰大会,共同见证新学年的开始,今年,有2646名本科新同学、3130名研究生新同学、125名留学生新同学和121位新入职教师、博士后在地大校园正式开启人生新的篇章。在此,我谨代表雷涯邻书记和全校师生员工,向新生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祝贺!对一路守望你们成长的家长们表示由衷的敬意!

今天是我国第四十一个教师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既迎接未来,也礼赞奉献。让我们一起用热烈的掌声向辛勤耕耘的全校教师致以节日的祝福,祝你们教师节快乐!

同学们,你们中有年仅15岁的少年大学生,青春正好,梦想初绽;有家乡远在4000公里之外的新疆喀什地区的同学,跨越山海,奔赴大地之约;有来自30个少数民族的新同学为校园带来了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今天还是14位本硕博新同学的生日,祝你们生日快乐!同学们,你们怀抱着共同的梦想,汇聚到校园。从你们踏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地大”已经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地大人”已经成为我们共同的身份标识。

地大拥有三个特色鲜明的优良基因。

一是地质报国的红色基因——1952年,响应毛泽东同志“开发矿业”的伟大号召,北京地质学院在这个校园应运而生。领导学校早期建设的刘型、高元贵老院长是铁骨铮铮的抗日将领,第一批在校任教的涂光炽、张咸恭、池际尚等老教授,都曾义无反顾投身过抗日救国运动。他们怀揣着满腔的报国热忱,把红色基因、革命薪火深深埋入了地大的血脉。

二是攻坚克难的奋斗基因——建校初期,曾经在西南联大学习工作过的九位建校筹备委员会委员、数十位优秀教师,为学校带来了“刚毅坚卓”的精神风骨。他们不惧炮火侵袭,不畏生活困苦,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走过“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长征”。正是在他们的影响下,一代代地大人风雨兼程,凝聚起勇毅前行的力量,积淀形成了“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

三是严谨求实的学术基因——73年前,北京地质学院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地质系合并组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等名校校风,奠定了学校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学术底蕴。地大是我国地学领域的最高学府,建校73年以来,培养了20多万名毕业生,我校师生中产生了73位“两院”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是优秀地学人才培养的“摇篮”。

今天,赵鹏大院士、李曙光院士、莫宣学院士、彭建兵院士、邓军院士来到了开学典礼的现场,他们是我们崇敬的学术大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致敬!

老校长赵鹏大院士是1952年北大毕业到校工作的第一批教师之一,他奉献地大73年,与校龄相同。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老校长致以特别的敬意!

同学们!大学是自我探索、磨砺品格的重要时期,是拓展视野、增长才干的关键阶段。当前,“两个大局”交织激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人工智能等新兴交叉学科蓬勃发展,你们是伟大变革时代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青年大有可为。广大青年要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勇担历史使命,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如何在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中,把握大学的珍贵时光,为未来开好局、起好步,从而行稳走远你们的人生道路,我认为首先需要沉淀。地球科学是与地球的历史对话的科学,本身也是一门“沉淀”的学问。今天,我想围绕“沉淀”和同学们交流三点思考。

一是沉淀信念,以赤忱之心锚定未来航向

沉淀信念,才能在错综复杂的选择中辨识正确的方向,把人生的路走正。

我们的杰出校友共和国第六任总理温家宝同志,在回忆青年时期,确定自己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时,曾深情提到,“在实习中,我和老乡同吃同住,充分了解了山区农民的生活……我对群众了解得愈深,对他们的感情愈真,觉得自己的责任愈重”,从而确定了自己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信念,决心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他在研究生毕业后,义无反顾来到甘肃,在祁连山的崇山峻岭中从事最基础的野外地质工作。

青年是全社会最积极、最具活力、最有闯劲、最富创造精神的力量,理应走在时代前列。同学们,你们来到北京求学,在距离祖国心脏最近的地方,能更真切聆听到国家的召唤、感应时代的脉搏。希望你们在大学期间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将“小我”融入“大我”,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二是沉淀意志,以奋进之姿跨越万里关山

沉淀意志,才能从容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难关,把人生的路走稳。

上世纪40年代,我国急需发展盐化工业,面对西北地域盐湖广布,但缺少盐矿资源记载的困境,我校老院士、我国杰出的矿床地质学家袁见齐先生,作为西北盐产调查团唯一的地质学家,前往人迹罕至的戈壁深处,白天奔走在崎岖的盐垄之间,夜晚冒着严寒露宿于盐滩之上,历尽艰辛编写出《西北盐产调查实录》,让西北丰富的盐矿、盐湖资源首次为世人知晓,为我国找盐找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踏破千山觅矿踪”是地质人的工作常态,艰苦的野外环境锤炼了地大人“千磨万击还坚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意志。同学们,世间有些路是要自己去面对,自己去跋涉的。希望你们在抉择时勇敢,在平淡中坚守,在艰苦中磨砺,一步一个脚印,最终登上属于你们自己的光辉顶点。

三是沉淀学识,以笃学之功实现人生突破

沉淀学识,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把人生的路走远。

我校老院士、我国地层古生物事业的重要开创者王鸿祯先生,青年时期就注意到传统珊瑚分类的局限,他尝试提出新的系统分类思想,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手段,一时难以完全验证。此后数十年,他始终没有放弃这一重大科学问题,广泛收集国内外资料、持续深入野外考察。直到年过六旬,他终于利用新兴起的扫描电镜技术,对上千件化石样品进行微米级观察,成功证实了年轻时的理论,建立了国际公认的珊瑚分类新体系。

成功从不是一蹴而就的,重大的突破源于长期的累积。同学们,希望你们珍惜大学时光,抓住一切可以充实自己的机会,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疑问,力求掌握的知识更广一些、更多一些,在持之以恒的学习思考中厚积薄发。

同学们,新时代的你们生于盛世,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肩负着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未来属于你们!希望你们刻苦学习、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成长为“听党话、爱祖国、能吃苦、做先锋、敢探索”的新时代地大人,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实现梦想!

同学们,老师们,刚刚,我们对上一学年在学校各方面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教师进行了表彰。在第四十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并希望全体教师继续坚守教育初心,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用心用情呵护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努力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借此机会,我想向全体教师表示感谢,并分享三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做一名好老师应当恪守师德,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教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希望我们每一位教师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做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做一名好老师应当深耕学术,做知识、思想、真理的“传播者”。与时俱进,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希望我们每一位教师坚持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将前沿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以学术创新带动课堂革新,教育引导学生一道,追求真理、探索未知。

做一名好老师应当因材施教,做善于发现、引燃火种的“启迪者”。尊重、理解、宽容是教师珍贵的品质。希望我们每一位教师用智慧和耐心发掘每一个学生的独特光芒,不仅向他们传授专业知识,更培养他们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让每一个年轻人的潜能得以充分释放。

新的学年正式开始,再次欢迎各位新同学!祝全体教师节日快乐!

谢谢大家!

主办: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素材来源: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

摄影:屈元英 刘乾煜 邱硕

版式排版:张函瑞 陈诗彤

校审:林梦圆 唐晨昕

责编:王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