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91%民众厌恶中国?得知具体原因后,中国网友捧腹大笑

发布时间:2025-09-12 03:09  浏览量:1

先说经济上的事儿,这可能是韩国人最直接的痛点。韩国是发达国家没错,但跟中国贸易越来越吃亏。

拿农产品来说,韩国人离不开泡菜,这可是他们的国民食品,可2023年数据显示,韩国泡菜原料99%靠中国进口,白菜产量暴跌近四分之一,本地种植面积从20年前的8796公顷降到3995公顷。2024年上半年,白菜批发价每10公斤可能达到1.6万韩元,比去年涨19.3%。

结果呢?韩国从中国进口泡菜量从2004年的3.8万吨涨到2023年的24万吨,进口额前7个月就创纪录9847万美元。青岛平度市成了主要出口基地,韩国人买的中国泡菜又便宜又多,可本地农民眼瞅着自家货卖不动,价格高出进口货一大截。

这不就憋屈了吗?韩国人觉得这是中国在倾销,长期下去本土农业没法发展。可从中国角度看,这只是正常贸易,中国菜农辛辛苦苦种的白菜,韩国人爱买就买,不买拉倒。结果韩国人一边吃着中国货,一边抱怨,这让中国网友觉得太讽刺了。

再看高科技领域,三星手机的衰落就是典型例子。2012年,三星在中国市场份额17.7%,稳坐第一;2013年第二季度达到20%,全年21.9%,靠机海战术到处铺货。

那时候中国消费者抢着买三星,商场里到处是它的广告。可从2016年起,Note7爆炸事件闹大,用户充电时手机起火,召回处理又慢,信任崩了。

同时,华为小米等中国品牌起来,性价比高,广告铺天盖地。三星本土化不够,价格还贵,没针对中国市场做特色。结果呢?到2023年,三星在中国份额不足1%,出货量年年下滑。韩国人看到自家企业被挤出去,当然不爽,觉得中国制造业抢了他们的饭碗。

可中国网友想,这不是正常竞争吗?三星自己问题多,为什么怪中国?韩国人讨厌中国,却用着中国手机配件,这不自相矛盾?

文化方面的纠葛也加深了这种情绪。韩国多次申遗跟中国相关的元素,比如2005年江陵端午祭成功,虽然跟中国龙舟赛不一样,但名称类似,引发争论。

韩国人强调这是本土习俗,可中国觉得这是借用历史。泡菜申遗也一样,韩国自称起源本土,可原料大部分从中国来。

1993年韩国考古挖出工艺品,花纹和中国文物相似,专家推测是古代贸易品,可韩国官方坚持本土说。

2025年有传言韩国申遗泡菜端午失败,被联合国撤销,其实是假新闻。中国文化遗产中心提交证据反驳,但实际申遗机制允许共享。

韩国三次去汉字化,15世纪失败,二战后重来,1963年朴正熙彻底推行,用韩文取代汉字,避免交流误解。

可这也让韩国人觉得摆脱中国影子不容易。韩国人想独立文化意识没错,但手法有时偏激,中国网友看到这些,就笑韩国人一边用中国元素,一边说不是你们的,这不是掩耳盗铃?

历史问题更是老梗了。1950到1953年朝鲜战争,韩国在战场吃亏,中国志愿军介入逆转战局。韩国人至今耿耿于怀,觉得中国帮朝鲜不义。

2023年尹锡悦访美,在国会演讲赞美长津湖战役美军,称他们为从没见过的人民牺牲,还说中国胜利靠人数优势,忽略美国先介入的事实。

中方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反驳,强调抗美援朝是正义的,告诉世人任何国家都不能随意欺凌别人。尹锡悦2022年当选总统后,外交偏美,2024年12月宣布戒严,军队封锁国会,民众抗议失败,年底他被弹劾下台。

韩国人跟着美国观点走,媒体渲染中国威胁,日本也掺和,这舆论影响下,讨厌中国就成了习惯。可中国网友觉得,战争是历史,美国才是幕后推手,韩国人拉踩中国找补自己,这心态太小家子气了。

舆论影响也不能忽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常盯着中国,动辄说中国威胁,韩国跟着信。日本韩国民调显示,68%韩国人觉得美国比中国重要。

2024年日韩关系好感度创13年新高,互相打分高,可对中国就负面。韩国人本身有成见,加上媒体洗脑,把中国当敌人。

中国网友看到这些原因,笑点就在韩国人的矛盾上。X上有人说,韩国人烧中国国旗示威,却天天吃中国泡菜,用中国手机配件。一边依赖中国贸易,一边讨厌中国,这不是玩不起吗?网友调侃,韩国想证明不是中国附属,却离不开中国货。

有人说,韩国人讨厌中国就像小偷放屁,污染环境还自以为是。笑声背后,是对韩国心态的无奈,中国网友觉得韩国该发展自己,别总比着中国。

韩国经济高速增长,出口泡菜到95国,2024年出口量创纪录4.4041万吨,可进口更多。中国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韩国从中国进口额约2000亿,为什么不抓住机会双赢?

说到底,韩国讨厌中国根源是中国强大。文化上摆脱不了影子,就想独立;经济上贸易差觉得危机;历史上吃亏不光彩;政治上跟着美国走,缺乏客观。

两国交往深厚,本该互助,可走到这步挺遗憾。韩国大可一步步发展文化,不必偏激。中国文明没断过,不是每个国家都有这底蕴,但很多国家自有特色。

经济上面对挑战,提高实力,合作共赢。政治上独立判断,别做墙头草。中韩加强交流,借助共同文化,多办活动分享习俗。韩国慢慢提升本土竞争力,中国继续开放市场。两国实现互利,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