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教如何看待自己与外邦人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5-09-12 11:11  浏览量:1

这是一个触及犹太教神学核心的深刻问题。犹太教看待自己与外邦人(Non-Jews)的关系是多层次、复杂且动态发展的,其核心框架是 “特选子民” 与 “普世关怀” 之间的平衡。

总的来说,犹太教并不寻求让所有人都成为犹太人,而是为犹太人和外邦人各自设定了不同的神圣角色和道路。以下是从几个核心维度来解析这一关系:

一、神学基础:特选子民与神圣契约

1. “特选”的概念 (Chosen People):

· 犹太教的核心信念是,神与犹太民族的祖先亚伯拉罕立约,并拣选了他的后裔(以撒、雅各的子孙)成为一个 “祭司的国度和圣洁的国民” (出埃及记19:5-6)。

· “特选”的含义是责任,而非特权: 这种拣选不是意味着种族或道德上的优越,而是意味着承担一份独特的、沉重的责任——接受并遵守《托拉》(613条诫命),在万民中为神作见证,并成为一个 “圣洁的” 即分别出来的群体。

· 外邦人的角色: 在这个框架下,外邦人并非“被拒绝”,而是有不同的角色。他们不需要成为犹太人来获得神的悦纳。

二、通往救赎的不同路径:挪亚七律

这是犹太教处理与外邦人关系中最独特、最开明的神学理念。

· 义人外邦人 (Righteous Gentile): 犹太教认为,任何外邦人,只要遵守基本的普世道德律法,就能在神面前被称为义人,并享有来世的福分。

· 挪亚七律 (Noahide Laws / Seven Laws of Noah): 这些基本的律法传统上认为是在西奈之约之前,神与所有人类(通过挪亚的后裔)立的约。它们包括:

1. 不可拜偶像。

2. 不可亵渎神。

3. 不可杀人。

4. 不可奸淫。

5. 不可偷盗。

6. 不可从活物身上撕下肢体食用(设立公正的司法体系)。

7. 不可从活物身上撕下肢体食用(禁止残忍对待动物,引申为建立公正的司法)。

· 遵守这些“挪亚律法”的外邦人被称为 “义人的外邦人” ,他们被视作与神有着正确的关系。迈蒙尼德甚至规定,犹太人应当鼓励外邦人遵守这些律法。

三、历史经验的塑造:从隔离到开放

犹太人的历史经历深刻影响了他们对外部世界的看法。

· 维护独一性: 在周围多神教文化的包围中,《圣经》律法中的许多饮食条例(Kashrut)和婚姻律法(禁止与外族通婚)主要目的是防止同化,保护一神信仰的纯洁性,而非出于对外邦人本身的厌恶。

· 先知视野: 同时,先知们怀有强烈的普世主义愿景。他们预言末日之时,外邦列国将认识真神,朝拜耶路撒冷(以赛亚书2:2-4, 弥迦书4:1-3)。神不仅是以色列的神,也是全地的主。

· 拉比时期的务实: 在流散时期,拉比们发展出了一套与“外邦人政权”共处的伦理,强调遵守所在地的法律(“国家的法律即为法律”),并教导要公平、仁慈地对待外邦人。

四、现代犹太教的多元观点

今天,不同的犹太教派别对此有不同的强调:

· 正统派: 更强调“特选”和“分别”的概念,严格遵守与通婚和皈依相关的律法,倾向于支持挪亚七律作为外邦人的理想路径。

· 保守派: 在保持传统律法核心地位的同时,更积极参与跨宗教对话,强调普世伦理。

· 改革派与重建派: 更强调先知的普世主义信息,将犹太人的使命视为“修复世界”(Tikkun Olam),与所有善良的人合作,为全人类带来正义与和平。他们对外邦人持最开放的态度。

总结:一种平衡的视角

犹太教看待自己与外邦人的关系,可以总结为一种 “特殊的普世主义” 或 “有界限的包容”:

1. 特殊的使命: 犹太人通过遵守《托拉》,

1. 普世的关怀: 他们相信神关爱全人类,并为所有外邦人提供了通过基本道德(挪亚七律)获得救赎的路径。

2. 合作的呼吁: 最终的弥赛亚愿景是所有民族和谐共处,共同认识独一真神。犹太人的角色是成为这个世界中的“光明之子”和“圣洁的国度”,通过自身的行为将神的道德和伦理标准彰显给世界。

因此,犹太教既不追求宗教霸权,也不认为自己是唯一拥有真理的群体。它提供了一种模式:一个群体可以在坚守自身独特身份和神圣呼召的同时,尊重他者的差异,并寻求为全人类的福祉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