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睿离队北上,广东队内训斥,年轻球员失误

发布时间:2025-09-12 06:42  浏览量:1

推开训练馆的厚门,空气里混杂着汗水味、橡胶地板的涩粉尘、和刚切换到“队内训话”频道的沉默。球场上的灯光不是很充足,张明池刚刚防守犯规,身形僵硬地站在三秒区,面部表情像是一只不知道被谁踢了一脚的番薯。赵睿在一边,嘴角牵动,声音穿过寡淡的空间,训斥的话没什么修饰,像是掷地的篮球,砰地弹出来:“这个错我跟你们说了多少遍了?”

如果你站在他的“罚站”位置,面对这种气氛,大概率不会认为自己那颗番薯头是热搜体,也不会觉得自己是球场上的过错主角。你只是面对无数双盯着你的眼睛,心里默念着“下次千万不能再犯”,却往往下次依然如故。低级失误这种事,特别是漏防、不会卡位,总是像钉子户,不赶不走。这时就需要现场有人拍桌子,但这个人一旦开口,到底是在“对事不对人”还是在单纯骂人?

事情的经过其实很简单。今年8月,赵睿离开了广东宏远,北上加盟北京首钢。但广东那几年,赵睿在队里对一干小将“多次当众表达不满”,尤其是针对“番薯头们”——张明池、张皓嘉、张昊。他说他只是对事不对人,错的是防守意识、是卡位失误,不是人本身。他赛前反复提醒细节,但年轻球员却依然屡屡翻车。这种重复错误,总会让队长们失望,也难怪场边有时候会发出“失控的笑声”——比如全明星赛时,赵睿大笑张明池的愚蠢防守动作,很像是黑色喜剧里的一个慢镜头。

但“对事不对人”这五个字,实在是职业篮球和职场里最常用的高情商遮羞布。舆论也盯上了这一点。不少评论专捡细枝末节质问:“阿联犯错了,你敢这么训斥吗?是不是只敢骂这些好欺负的小孩?”、“周鹏怎么不见你拿出来训?”、“是不是衣食父母错了你也只能温柔劝一句?”诸如此类。评论还带了点生理反应:“很多时候屁都不敢放吧?”这个表述我实在羡慕,医学上都没见过忍气吞声还有这种效果。

但如果你冷静下来,把这个队内训斥事件扒拉成专业证据链,事情其实并不复杂。篮球场上,所有的错误都有录像作证。低级失误是公开的,训斥也是公开的,这种公开的“专业表达”其实就是职场和竞技场上的合乎规矩的边界。赵睿的职责,是用语言和行动“矫正错误”,而不是教养人性。他说他“不是针对人”,但做法和语言未必完全中立。对错往往有证据,但训斥的道德边界却没有裁判。

职业体育里“训人”这个动作,最大的风险是——往往训得最狠的,只是那些没权没势的小辈。对上司、顶级球员、一路罩着你的老大,你还真不敢“对事不对人”。这不是人性低劣,而是社会规则的自我保护机制。任何团队,只要有层级,训斥就有了“力的方向”。“番薯头”这个称呼本身就带着既亲昵又蔑视的气味,训斥的那一刻,谁都明白你是在拿权力做事。

有时候,训人本身已是故事——不是你错了,而是你怎么被训、谁训你、训得合不合适。队内气氛其实有个很有意思的互动悖论:被训的是“番薯头”,训人的可以笑,也可以怒,但如果被训者晋升有了地位,故事很快会反转。他们会变成下一个训人的人,比如胡明轩接任赵睿的队长位置,对番薯头们说“你们不争气”,画风又和赵睿当年不一样了。这不是天气变,是气压循环。“老训新”的循环链,在球场和职场都不会断。

球迷们的意见五花八门。喜欢训斥的人说这是“求胜心”,鄙视的人说你“耍大牌”。当科比骂人说狠话时,是战神气质;但赵睿在广东翻脸,就是倚老卖老。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名气、地位和文化语境下,真的能得到完全不同的解释。舆论最喜欢的,就是用“标准”来鞭打人性选择,可谁也立不起来永远不变的规则。

平心而论,“对事不对人”是职场和竞技场上最难贯彻的一条处世哲学。尤其“当众训斥”,总带着点表演性质。本质上,是把具体错误拉出来做成一场供职场小众群体观看的“教育剧”。但现实里,谁都分得清“大佬”和“小朋友”。对旁观者来说,看训斥现场无非是满足一种深层的本能:权力展示时的快感、或者是代入式的心理舒适。总有人喜欢站在旁边看自己的上级训斥别人,觉得自己暂时安全。

作为一个旁观者多了、亲历者也不少的人,有些故事一看就能猜到下一幕:被训的小将下次还会犯错,训人的大哥随着职位变迁变得更温柔,甚至自己哪天也有机会被训一顿。人类社会的循环模式,真比CBA的转会操作还复杂。你说,真能彻底“对事不对人”吗?要是老板犯错时你敢和赵睿一样训斥,最起码能证明你家有矿。

最后,关于情商和素质,当然可以修炼。但队长的权力和责任,也未必就能做得滴水不漏。训人是无解的吗?是不是更温和的方式就能避免错误?还是说,这种“老训新”的剧本,其实是竞技体育和职场必须得有的一点“原罪”?你小时候被骂过吗?现在你会去骂别人吗?我们到底都愿意相信哪一种沟通方式?

只不过闭上门来,篮球场的最终规则是赢球,不是修养;而篮球之外的世界,可能更难说清谁对谁错了。所以,今天你要是收到一份当众训斥,你会觉得,骂你的是“对事不对人”,还是只是看你容易下嘴?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