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科幻小说,日常研究AI,90后科学家刚获了个大奖,他说要拿奖金买个机器人
发布时间:2025-09-12 12:16 浏览量:1
机器人熟练地拿起一罐百事可乐,“哐当”一声倒进杯子。但下一秒,当你递给它一罐可口可乐时——它很可能就卡壳了。
“因为你没专门教过,它很可能就做不好。”上海交通大学助理教授、上海创智学院全时导师李永露解释,这个人类几乎天生就具备的能力,放在机器人身上,却需要特别教学它才能掌握。
这位刚刚获得蚂蚁InTech奖的青年科学家,特别关注让智能体具备可泛化、高效、可解释的推理能力。
蚂蚁InTech奖是一个纯公益性的科技奖项,专门奖励那些在计算机领域默默推动进步的中国青年学者,包括面向科研工作者的“Intech科技奖”,和在读博士生的“Intech奖学金”。这一次,包括李永露在内的10位青年科学家入选“Intech科技奖”,每人获得20万元奖金。李永露说他的打算是买一台机器人用于研究。
机器人目前还在读“小学”
他的研究相当于“编教材”
李永露的学术背景,用他的话说“有点杂”:学过控制、图形学,搞过计算机视觉、因果推理,最后落脚在具身智能领域。
“但杂,反而是好事。”他说,“机器人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了解和掌握各类复杂学科。”目前他研究的具身智能技术,就是一个试图让AI“住进”机器人身体,让机器人更好地理解物理世界,并在物理世界和我们交互。
李永露用日常大家都喜欢喝的可乐来解释自己的研究。“目前大部分的机器人,你教它倒百事可乐,它就只会倒百事。如果换成可口可乐,它可能就懵了。”所以他工作的第一件事,是让机器人不仅能“看”,还能“懂”——理解人类习以为常的那些常识和逻辑。
第二件事,是让机器人能“精细操作”。比如说打开这罐可乐,能够开拉环、感受力的大小、甚至“摸”出材质差别。“光靠眼睛还不够,还得有触觉、动作等多模态联合学习。”
目前,李永露长期研究具身智能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针对机器人数据缺乏、策略规划不灵活、模型训练和真机操作难协同等难题,提出挖掘人类行为知识构建具身知识基座、研究因果推理驱动的决策体系构建认知核心、搭建了一体化算法至物理验证的执行闭环三个核心科学问题。比如他建立了首个行为规则库(如“手→握持→刀具→切菜动作”),突破了传统行为表征的语义模糊性限制。
在李永露眼里,具身智能还是一门很新的科技。如果用上学比喻,那么我们现在对具身智能的研究还处于上“小学”的阶段,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我的研究相当于去思考和定义一套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供机器人学习的课程,当它学习好基本的能力后才能走入社会,成为行业的有用之才。”李永露说。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经过学习后的机器人将变得更聪明,当你递给它一罐从来没见过的饮料,它也能淡定地打开、倒好,甚至问你:“要不要加冰?”
工作之外,李永露是个科幻迷。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刘慈欣的黑暗森林……都是他的精神食粮。“科研是理性的,但也有想象力和优雅感,就像数学有数学的美,机器人也有机器人的浪漫。”
快速重建大脑“高速公路”
这位科学家用AI为生命抢时间
和李永露不同,今年蚂蚁InTech奖的另外一位得主,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教授张帆的研究方向是数字医疗。
今年的“蚂蚁 InTech 奖”聚焦四大核心方向:通用人工智能(AGI)技术、具身智能技术、数字医学技术以及数据处理与安全隐私技术,这些方向是蚂蚁长期深耕的创新高地,也是全球科技角逐的“主战场”。
你想过吗?当我们思考、回忆、甚至发呆时,大脑内部正有无数条“信息高速公路”在飞速奔流,而这些实时路况,如今靠一项技术就能清晰捕捉——弥散磁共振成像。
张帆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把人工智能技术引入了弥散共振脑神经领域,利用大模型的算法,构建出脑神经影像,这项原本耗时1.5小时的大脑“测绘工程”,被压缩到了短短几分钟,并且极大的提升了精度。
张帆
这项技术的价值在急救场景中格外耀眼。比如脑出血患者,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判断神经损伤程度,而张帆的技术能快速生成清晰的神经纤维图谱,帮助医生精准决策——尤其在一些医疗资源有限的地区,这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差别。
这其中,最大挑战是跨学科融合的问题。从医学到计算机科学,再到人工智能,张帆的研究横跨多个领域,计算机出身的他“啃”了很多关于脑疾病、脑解剖学的知识,并把医学知识转换成计算机语言。“确实挺难的,尤其是涉及到一些专业词汇的时候,有些词都不是特定的英文词汇,很多都是从拉丁文直接转化过来。”张帆说,跨学科很难,但他愿做好这个“翻译官”。
张帆说自己有点“强迫症”,追求完美,但也正是这种特质,推动他不断突破边界。“做科研要耐得住寂寞,但更要主动沟通、持续学习。”
蚂蚁InTech奖
助力青年科学家的每一个奇思妙想
去年外滩大会,蚂蚁集团首次发起了“蚂蚁InTech 科技奖”,面向全球高校或科研院所从事计算机相关领域科研工作,且获得博士学位未满 10 年的青年学者,每年遴选不超过 10 人,每人获 20 万元奖金。希望青年学者的每一个奇思妙想,都可能改变未来科技图谱。
今年申报人数达去年3倍,海外申报者占比超20%,候选人来自牛津、耶鲁、斯坦福、清华、北京、港大等全球顶尖高校,海内外关注度显著提升。
李永露说,能获奖对他意义重大:“说明我们这个相对小众的领域,正在被更多人理解和认可。”20万奖金,他打算买一台新的机器人,继续他的研究。科研是一项辛苦且长期主义的道路,InTech奖也希望给这些走在前面的人一点光、一点支持,让他们能走得更远。
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王利民教授,研究的方向是多模态视频理解的大模型,他带领团队研发了首个性能领先的通用视频理解大模型InternVideo,被Google、Meta、NVIDIA等知名企业关注和使用,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力。
对于自己能够入选InTech 科技奖,王利民认为这是对自己工作价值的认可,希望能够通过这笔奖金,改善一下自己的科研条件,比如解决目前算力不足的问题。
今年蚂蚁InTech奖全面升级,除了“科技奖”外,还首次增设了5万元/人的博士生“奖学金”,提供对“青年学者—博士生”的全周期支持,助力大家的科研梦想。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王紫薇获得了这笔奖学金,她在脑电解码领域掀起了一场“跨物种脑电革命”,获得了评委老师们一致称赞。
由于人在癫痫等脑疾病发作时的脑电数据极其稀缺且难以获取,导致AI想读懂一个人的脑电波却苦于“样本太少学不会”。王紫薇开创性地建立了跨物种(犬类/人类)脑电协同分析框架,实现从动物脑电“借用”高质量脑电数据,为脑疾病精准检测提供了新范式。
简单可以理解为:既然人脑数据不够,能不能让AI先去学学狗脑的数据,王紫薇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癫痫诊疗、神经康复等临床场景提供了突破性工具,更通过跨域适应与数据生成技术,大幅降低了脑机接口规模化应用的门槛。
蚂蚁一直注重构建多元的青年人才生态。“我们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10余所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与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开展系统性人才培养项目,与CFF、CAAI等学术组织连续5年推出科研基金,面向在校学生设立研究型实习生计划,搭建产学研联动的平台。”蚂蚁集团首席技术官、InTech奖联合发起人何征宇表示,这些举措的目的很简单——让有志于科研的人才有更多学习、实践与转化的机会,让优秀成果更快地走向社会、服务民生。
都市快报·橙柿互动记者 刘永丽
编辑 潘俐
审核 张倩 陈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