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一妻制”,是在保护男人,还是保护女人?
发布时间:2025-09-12 13:02 浏览量:1
和朋友撸串,几杯啤酒下肚。
突然有人拍桌子发问:“你们说,一夫一妻制到底是在管男人,还是在护女人?”
这话一出,烤串都凉了半截——桌上男男女女瞬间分成两派,吵得比隔壁桌划拳还热闹。
其实这问题哪有什么非黑即白的答案?
真正好的制度,不应该是套在谁身上的枷锁,更像是给所有人搭的避风港,是为所有人撑起的屋檐——底下藏着的,是对安稳日子的期许,是最实在最朴素的人性温度。
先别吵!看看“一夫一妻”是怎么来的
有人说一夫一妻是“文明的枷锁”,可要是真回到没这规矩的年代,恐怕没几个人能笑得出来。
古希腊那会儿,贵族男人能随便养情妇,柏拉图在《理想国》里甚至琢磨过“公妻制”,说这样能培养更优秀的后代。
听着前卫吧?可现实是当时的女性就像财产,斯巴达的女孩还好点能练摔跤,雅典的女人一辈子只能困在院子里,连出门买个菜都得有男仆跟着。
真正把一夫一妻往文明轨道上拽的,还得提苏格拉底。
这老头一辈子就娶了赞西佩一个老婆,虽然常被人调侃“娶了个泼妇”,他自己却乐呵呵地说:“我和赞西佩的关系,就像骑手和烈马——能驯服她,世上就没有我管不了的人。”这话听着有点大男子主义,但细想就明白:苏格拉底其实是在实践一种新的关系模式——男人不再把女人当玩物,而是把婚姻当成“共同修行”。
后来亚里士多德直接说:“一夫一妻制是城邦秩序的基石”,因为稳定的家庭才能攒出稳定的社会。
再往后看,中世纪的欧洲虽然有“国王有情妇”的潜规则,但教会一直强调“婚姻不可拆分”。
这里面藏着个朴素的道理:要是男人能随便抛弃老婆孩子,女人和孩子就成了最弱势的群体;可要是完全没规矩,有权有势的男人能把优质资源都占了,普通男人连找老婆的机会都没有。
你看《权力的游戏》里的小剥皮,想娶谁就娶谁,想杀谁就杀谁,那不是浪漫,是赤裸裸的丛林法则。
你害怕胆颤了吗?
名人的婚姻账本:谁在制度里得了便宜?
别以为只有普通人受一夫一妻制的约束,历史上那些翻云覆雨的大人物,同样在这制度里算着自己的小九九。
托尔斯泰晚年写《克莱采奏鸣曲》,把婚姻骂得狗血淋头,说它是“人性的枷锁”。
可别忘了,他年轻的时候可是个花花公子,在莫斯科的风月场里混得风生水起。
直到娶了索菲亚,这个女人为他抄了七遍《战争与和平》的手稿,生了13个孩子,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托尔斯泰能安心写小说,靠的不就是一夫一妻制给的“稳定后方”?后来他跟年轻女信徒搞精神恋爱,觉得婚姻束缚了他,可真要是没这制度,索菲亚早就被他抛弃,哪还有机会守护他的手稿和名声?
再说个更典型的——丘吉尔。这老爷子一辈子风流倜傥,年轻时候跟不少贵妇传过绯闻,但自从娶了克莱门汀,就再没动过别的心思。
克莱门汀不仅是他的贤内助,更是他的“政治军师”,二战期间帮他协调内阁关系,甚至亲自上战场慰问士兵。丘吉尔后来坦言:“我这一生最明智的决定,就是娶了克莱门汀。”
你看,一夫一妻制给了男人一个“灵魂伴侣”的保障,不用在无数段关系里消耗精力,反而能集中火力搞事业。
那女人呢?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居里夫人。
她丈夫皮埃尔去世后,曾和学生朗之万有过一段恋情,结果被法国媒体骂成“荡妇”,差点连诺贝尔奖都拿不到。
这件事让她彻底明白:在男权社会里,女性一旦突破婚姻的边界,承受的舆论压力远比男人大。后来她终身未再嫁,专心搞科研,靠的就是一夫一妻制带来的“道德保护罩”——虽然这罩子有时也会变成枷锁,但至少能让她在失去丈夫后,不至于被社会彻底抛弃。
还有奥黛丽・赫本,她经历过三次婚姻,每次都是认真开始、体面结束。
第一次婚姻失败后,她没有沉沦,反而在第二次婚姻里找到了事业的新方向;第三次嫁给罗伯特・沃德斯后,更是收获了晚年的幸福。
一夫一妻制给了她“重新选择”的权利,而不是让她一辈子依附于某个男人。要是在古代,一个离婚三次的女人早就被钉在耻辱柱上了,可在现代婚姻制度下,赫本能靠自己的能力和名声,活成独立女性的标杆。
哲学大佬怎么看:制度的本质是“互相成全”
柏拉图说“人本来是雌雄同体的,被神劈成了两半,所以一辈子都在找自己的另一半”。
这话听着浪漫,其实藏着哲学的真相:人是孤独的,需要亲密关系来对抗孤独,但又天生有占有欲和自私心,所以得靠制度来平衡。
康德说得更直接:“婚姻是两个自由人之间最神圣的契约。”这里的关键是“契约”——不是男人对女人的控制,也不是女人对男人的依附,而是双方都放弃一部分自由,来换取更长久的保障。
就像两只刺猬,离得太远会冷,离得太近会扎,一夫一妻制就是那个“安全距离”。
黑格尔则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说:“一夫一妻制是文明的进步,因为它把性关系从动物本能提升到了精神层面。”
你看动物世界里,雄性为了争夺交配权打得头破血流,雌性生完孩子就不管不顾。但人类的婚姻不一样,它不仅是为了繁衍,更是为了“爱”和“责任”。
就像苏格拉底和赞西佩,吵了一辈子架,可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时,赞西佩哭着说“他们要杀死你了”,苏格拉底却安慰她:“别难过,他们杀的是我的身体,杀不死我的灵魂。”这种生死相依的感情,没有婚姻制度的约束和滋养,根本不可能长久。
现在有人说“一夫一妻制不符合人性”,可什么是“人性”?是动物的本能,还是人的社会性?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里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枷锁不是用来囚禁人的,而是用来保护人的。
要是没有婚姻制度,有钱有势的人可以三妻四妾,普通人只能打光棍;女人可能会被当成生育工具,孩子可能会变成没有父亲的“野种”。
这种“自由”,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回到当下:这制度给了我们什么温暖?
去年邻居家的老王得了胃癌,住院化疗的时候,他老婆天天守在病床前,喂饭、擦身、按摩,一点怨言都没有。
老王年轻时也犯过浑,跟单位的小姑娘眉来眼去,被老婆发现后,跪了三天搓衣板才把事情摆平。
现在老王常说:“我这一辈子最对不起的是我老婆,最该感谢的也是她。要是当年没这婚姻绑着,我早就成了孤家寡人,哪有人陪我走完最后这一程?”
一个女性朋友,结婚五年后发现老公出轨,果断选择离婚。虽然伤心,但她一点都不慌——因为婚姻制度保障了她的财产分割权和孩子的抚养权,她拿着分割来的钱,开了一家小花店,现在活得比以前更滋润。
她说:“一夫一妻制不是让女人忍气吞声,而是给了女人‘离开的勇气’——我知道就算离开他,我也能靠自己和制度的保护,好好活下去。”
你看,一夫一妻制从来不是“保护男人”或“保护女人”的单选题,而是给所有人的“安全网”。
它保护男人不会因为一时冲动而妻离子散,保护女人不会因为年老色衰而被抛弃,保护孩子能在完整的家庭里长大。
它就像冬天里的暖炉,可能有时会让人觉得有点闷,但没了它,刺骨的寒风会把每个人都冻得瑟瑟发抖。
当然,这制度也不是完美的。
现在有很多人把婚姻当成“交易”,为了房子、车子而结婚,为了利益而离婚,把本该温暖的关系搞得乌烟瘴气。
但这不是制度的错,而是我们把制度用歪了。
就像苏格拉底说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未经用心经营的婚姻,也配不上一夫一妻制的神圣。
最后想说,别再纠结这制度到底保护谁了。
真正的婚姻,不是男人对女人的“救赎”,也不是女人对男人的“牺牲”,而是两个成年人手拉手,在制度的保护下,一起对抗生活的风风雨雨。
就像托尔斯泰虽然抱怨婚姻,但在临死前,嘴里念叨的还是索菲亚的名字;就像居里夫人虽然经历过情伤,但一辈子都珍藏着皮埃尔的照片。
这世上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愿意在制度里彼此珍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