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链全景解析:寻找下一个投资“黄金关节”

发布时间:2025-09-12 13:26  浏览量:1

一场围绕智能机器的产业革命正在悄然发生,其核心不再是冰冷的钢铁,而是由无数精密部件协同工作的生态系统。

2025年被业内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全球资本市场对该领域的关注度与活跃度较高。机器人产业不仅承载着技术创新的梦想,更代表着未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方向。

作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中国正向制造强国的目标进发。在“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利好推动下,机器人产业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图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构成

上游核心零部件是机器人的“心脏与神经”,决定机器的精度、智能和动力,技术壁垒最高。就像人类的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一样,这些部件协同工作让机器人“活”起来。

中游本体制造负责整合零部件,定义机器人的形态与功能。这相当于给机器人打造一个完整的“躯干”,使其具备基本的运动和执行能力。

下游场景应用则通过实际需求倒逼技术迭代。从汽车制造到家庭服务,多样化的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推动机器人技术向前发展。

在上游领域,三大核心部件占据了机器人成本的绝大部分,也构成了产业链的技术壁垒和投资高地。

图表: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末端执行器

一、减速器被称为机器人的“关节”,占总成本的30%-40%,决定运动精度。它利用齿轮传动,将电机高速旋转转化为关节低速高扭矩运动。

二、伺服系统是机器人的“肌肉”,占总成本的25%-35%,负责提供动力输出和响应速度。无框力矩电机和空心杯电机是代表性产品,具有大扭矩、高效率的特点。

三、控制器相当于机器人的“小脑”,占总成本的10%-15%,专注于运动控制,确保动作的准确性、流畅性和稳定性。

除了这三大核心外,传感器是机器人的“感官系统”,负责环境感知。力传感器、视觉传感器和激光雷达等让机器人能够“看见”和“感受”世界。

智能算法与芯片则构成了机器人的“决策大脑”,决定自主智能水平。AI大模型和专用芯片支撑机器人的本地决策能力。

图表:国内本体机器人相关信息一览

专业机器人企业以深耕机器人领域为核心竞争力,具备成熟的研发体系和硬件设计能力。这些企业技术积累深厚,但在下游渠道资源方面相对薄弱。

新能源汽车企业则依托汽车制造经验及供应链优势,推动人形机器人量产。这些企业资金雄厚,场景验证能力强,但硬件设计能力仍需提升。

互联网巨头以智能化和算法为核心,通过生态整合拓展应用场景。它们软件能力突出,但硬件研发经验相对不足。

科研院所及初创企业以创新技术和低成本快速迭代为优势,推动技术突破。这些机构灵活性高,但需要长期投入验证商业化潜力。

图表:机器人下游及核心场景

在工业制造领域,机器人正在从传统的焊接、搬运向更复杂的任务拓展。工业4.0推动产线全自动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精度。

商业服务领域,机器人应用已从早期的清洁、接待等简单服务,扩展到医疗、教育、零售等多个领域。2024年教育机器人需求增速甚至达到40%。

医疗健康领域,机器人正在实现微创化和个性化。手术机器人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精密操作,康复机器人则能够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训练。

应用场景拓展路径已经形成“先工业,后商用服务,再家庭”的共识。结构化的工业场景要求机器人具备精细化操作能力,而家庭场景更复杂,对机器人泛化能力的要求更高。

机器人产业链投资机会可以从技术突破、国产替代和应用拓展三个维度来把握。

上游零部件领域是技术壁垒最高、附加值最大的环节。随着人形机器人量产进程加速,核心零部件需求将持续增长。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等核心部件存在明确的国产化机遇。

中游本体制造领域呈现出结构化投资机会。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正在不断提升,2024年已超过55%。协作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等细分领域都存在投资机会。

下游集成应用领域的机会来自于传统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全球范围内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智能化转型,为商业机器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投资者可以通过投资机器人研发和生产企业,分享市场增长带来的收益。

投资机器人行业也面临多方面风险,需要投资者保持清醒认识。

1)技术风险是首要考虑因素。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出可能会迅速颠覆现有市场格局。

2)市场风险也不容忽视。虽然商业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但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竞争加剧以及宏观经济波动等都可能对市场造成影响。

3)供应链风险同样需要关注。核心零部件的供应稳定性、物流成本以及国际合作等因素都可能对供应链造成影响。

4)成本问题是目前制约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商用的关键因素。运动系统占人形机器人总成本的40%至50%,其中电机系统约占25%,减速器系统约占10%。

展望未来,机器人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道路曲折,需要投资者具备长期视角和专业洞察。

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扩容至151亿美元。出货量也有望从2024年的1.19万台增长到2030年的60万台。

图表:机器人出货量预测

中国市场具有独特优势,拥有全球最完善的制造业供应链,人形机器人零部件高度自主可控。政策支持力度大,商业化场景应用加速。

未来3-5年内,我们将看到低级别家庭服务机器人落地,满足紧急呼叫、简单物品搬运等基础功能。而要实现自主决策、复杂场景交互等更高级别的功能,则需要更长时间进行技术迭代与生态完善。

此外,2024年开始的人形机器人浪潮,像极了5年前新能源汽车走出的“封神之路“,无论是政策层的宏大描摹、产业链的迅速延展还是需求端的无限放大,都孕育着一个”巨无霸“市场。远望后市,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比新能源车还要大得多。正如马斯克所预计,人形机器人将是历史上最宏大的产品,未来人形机器人与人类的比例可能达到5:1,全球将有300亿台人形机器人运行

图表:人形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相似点

投资者不妨沿着“核心零部件→本体制造→系统集成→场景应用”的产业链条,寻找属于自己的投资机会。就像机器人本身的运动系统一样,只有各个部件协同工作,才能实现精准、高效的投资动作。

机器人不再只是科幻小说的幻想,它正稳步向我们走来——而投资机会,正藏在它的每一个“关节”和“肌肉”中。

机器人ETF,R4中高风险,跟踪中证机器人指数,重仓股为科大讯飞、汇川科技、石头科技、大华股份、中控技术等。行业分布以自动化设备为主导,从硬件制造到系统集成,直接覆盖机器人全产业链,人形机器人含量超60%(含量计算标准是万得人形机器人概念指数,截至2025.9.8)。截至2025.9.10,规模超170亿。

人工智能AIETF,R4中高风险,跟踪中证人工智能主题指数,重仓股:中际旭创、新易盛、寒武纪-U、科大讯飞、豪威集团等。行业分布:涵盖半导体、软件开发等行业,包括芯片算法、数据等上游环节,覆盖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囊括沪深两市AI龙头股。

风险提示:以上基金风险等级为R4(中高风险)。以上基金属于股票基金,风险与收益高于混合基金、债券基金与货币市场基金。个股不作为推荐。投资者在投资基金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指数表现不代表产品业绩,二级市场价格表现不代表净值业绩。本基金为ETF基金,投资者投资于本基金面临跟踪误差控制未达约定目标、指数编制机构停止服务、成份券停牌等潜在风险、标的指数回报与股票市场平均回报偏离的风险、标的指数波动的风险、基金投资组合回报与标的指数回报偏离的风险、标的指数变更的风险、基金份额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折溢价的风险、申购赎回清单差错风险、参考IOPV决策和IOPV计算错误的风险、退市风险、投资者申购赎回失败的风险、基金份额赎回对价的变现风险、衍生品投资风险等。

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观点仅供参考,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