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与别人发生争执,先别急着生气,试试这个方法
发布时间:2025-05-23 07:38 浏览量:2
与别人发生争执的时候,
真正厉害的方式,不是声嘶力竭的吼叫,
而是四两拨千斤的从容。
清朝年间,安徽桐城有一户姓张的人家。
邻居吴家盖新房时,院墙多占了张家的三尺地界。
自家的土地平白被占,再加上张家世代为官,当然咽不下这口气。
于是,张家老太太连夜写信,送给在京城做官的儿子,要求儿子动用权势打压吴家。
儿子张英读完信后,既没有摆官威,也没有训斥家人,只是回了一首诗: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到回信后,面红耳赤,第二天便主动让出了三尺土地。
吴家听说这件事以后,捶胸顿足道:“人家官居一品都能忍让,我们平头百姓怎么还反倒逞强了?”
说完,吴家当即拆了院墙,也退后三尺。至此,两家之间,便留出来一条六尺宽的巷子。
这条六尺宽的巷子,后来成为了游客们打卡游览的风景街巷。
《围炉夜话》有云:“立身之道,内刚外柔。”
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人少争执、多退让,除了是自身的一种美好品德之外,还是一种有利于他人,也有利于自己的技能。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与人之间发生争执,往往是源于人们的自我防御机制。
也就是说,当我们的观点、利益被挑战时,大脑就会本能地启动防御,把对方视为对自身利益的威胁,进而引发矛盾和冲突。
比如“六尺巷”这个例子,张家土地被占、利益被挑战,然后张家写信给当官的儿子,就是启动了防御机制。
如果不是张家的儿子性格柔软,如果吴家强势不肯退让,恐怕吴家就会受到官员的打压。
由此可见,在为人处世中,如果性格过于刚直,不仅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还会破坏人际关系,让整个事件陷入恶循环之中。
反之,“少争执、多退让”,不仅不是懦弱,而且还是高情商与大智慧的表现。
根据心理学中的“情绪调节理论”,懂得退让是一种“情境选择”的策略,可以避免双方的负面情绪爆发。
比如你和家人出现争执的时候,可以选择暂时离开现场,让双方都得以冷静。
这种策略,可以打消对方的心理逆反,弱化双方的对立立场。
但如果寸步不让,即使最后争赢了道理,也会寒了家人的心。
更严重的是,双方如果从争执演变成了互相辱骂,将会在彼此心中留下不可消除的伤痕。
既然“少争执、多退让”如此重要,我们又该如何做到呢?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策略,使用“共情式回应”来代替反驳。
比如双方的观点不同时,先不要急着否定对方,而是先告诉对方:“我理解你的感受……”
接着再叙述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对方就容易接受得多。
《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希望朋友们都能明白,学着去“少争执、多退让”,不仅仅是为了去做一个好人、善人,更重要的是,它确实能给我们带来真真切切的好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