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再创新高!人形机器人产业催化不断,美联储降息周期下如何把握机会?
发布时间:2025-09-12 16:19 浏览量:1
欧美股市近期再度掀起主升浪,多个主要指数接连刷新历史高点。交易员普遍预测,年内美联储还将实施至少三次降息,其中9月降息几乎已成定局,第四季度或再降两次。这一预期推动美股大幅高开并持续走高。受海外AI投资热潮影响,A股市场也出现强势拉升,但成交量回升幅度有限,整体仍呈现为对美股热点的映射效应。技术面上,创业板和科创板指数虽处于超买状态,且部分9月初套牢盘尚未完全消化,但当前抛压较小,指数拒绝深度回调,选择强行上攻,市场轮动机会仍值得关注,投资者需保持耐心。
特斯拉近期动作频频,第四版“宏图计划”中,马斯克明确表示,未来公司约80%的价值将来自Optimus人形机器人。9月5日,特斯拉董事会提交了一项为马斯克量身定制的绩效奖励计划,激励额度高达4.24亿股(占总股本12%),其中交付100万台人形机器人成为行权条件之一。9月7日,特斯拉开通Tesla AI微博账号,展示了新版本Optimus V2.5。此前,Salesforce CEO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短视频,展示了与该款Optimus的互动对话。目前,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已进入“百花齐放”阶段,工业场景应用成为国内外确定性较高的趋势,商业化落地预期增强。
A股市场三大指数开盘涨跌互现,两市个股中红盘数量千余只。板块方面,培育钻石、工业金属、云服务等表现较强,通信设备、玻璃玻纤、复合铜箔等则表现较弱。机器人概念再度走强,首开股份8天7板,沃尔德涨近20%,卧龙电驱创出新高,上纬新材、易德龙等多股跟涨。在特斯拉Optimus的引领下,其他企业逐步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全球产业化步伐有望加速。
有色板块震荡拉升,北方铜业涨停,电工合金、云南铜业等跟涨。当地时间9月11日,伦敦基本金属全线上涨,LME期铝涨2.06%报2679.00美元/吨,LME期锌涨0.64%报2905.00美元/吨,LME期镍涨0.49%报15220.00美元/吨,LME期铜涨0.44%报10057.00美元/吨,LME期铅涨0.43%报1995.50美元/吨,LME期锡涨0.27%报34700.00美元/吨。算力租赁概念同步拉升,阿里云方向领涨,润建股份涨停,新炬网络3连板,首都在线、开普云等跟涨。据Omdia报告,阿里云以35.8%的市场份额稳居中国AI云市场第一,份额超过第二名至第四名总和。
存储芯片概念走强,德明利涨停,香农芯创涨超3%续创历史新高,江波龙、普冉股份等跟涨。存储大厂铠侠宣布与英伟达合作,打造读取速度较传统SSD快近百倍的新型固态硬盘。铠侠表示,该产品正依循英伟达提案推进开发,可实现GPU的直接连接与数据交换。地产股盘中持续活跃,苏宁环球走出4连板,荣盛发展、华夏幸福等跟涨。继北京、上海后,深圳楼市限购政策上周五迎来重磅调整,新政落地后的首个周末,机构线上咨询量与带看量显著增加。
上证指数周五创出新高后平稳运行,但成交量萎靡,上涨个股数量减少,市场仍在犹豫中前行。据CME“美联储观察”,美联储9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为93.9%,降息50个基点的概率为6.1%;10月累计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为7.6%,累计降息50个基点的概率为86.8%,累计降息75个基点的概率为5.6%。后续需关注上证指数能否在3900点之上稳住。创业板指数周五创出本轮行情新高,但走势偏弱,导致科技股表现较差。险资频频现身ETF前十大持有人行列,投资ETF具有波动性低、分散风险、流动性好等优势,契合险资需求,未来或进一步加大配置。后续需关注创业板指数能否在3030点之上稳住。
题材板块中,电机制造、工业金属、培育钻石等概念成为资金净流入的主要领域,玻璃玻纤、通信设备、光伏设备等概念则资金净流出较大。国内机器人产业化加速,9月2日,宇树科技官宣推进IPO准备工作,预计10~12月提交申请文件;9月3日,优必选宣布获得2.5亿元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以Walker S2为主,将于年内启动交付,为人形机器人行业公开的最大单笔合同。
具身智能领域再迎催化,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圆满落幕,杭州市发改委发布具身机器人产业发展条例草案并征求意见,Perplexity抛出对Chrome的345亿美元收购邀约,长期看好AI应用落地。美联储降息将带来第四季度流动性的边际宽松,利好机器人板块行情。9月降息概率超过90%,美国将迎来降息周期,也为国内货币政策打开空间,预计第四季度宏观流动性有望进一步放松,叠加特斯拉第三代机器人发布和国产链新品发布,机器人板块有望迎来板块级行情。
近期,国内外产业端迎来密集催化,产业潮起入局者明显增多。国内华为、字节、比亚迪、小米、广汽等车企和科技厂商纷纷加码具身智能,海外特斯拉、1X、Figure AI等加速商业化量产步伐。DeepSeek人工智能公司的涌现推动通用机器人大模型发展,助力人形机器人实现具身智能。建议关注受益的国内零部件厂商,后续可关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事件催化,如国内外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的成果发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