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踏荆棘 勘界解心结——瑶山深处,一场跋涉后的握手言和

发布时间:2025-09-12 17:00  浏览量:3

烈日当空,山路崎岖。9月11日,一场旨在实质性解决林地权属争议的现场勘查与调解工作,在金秀县六巷乡青山村的深山中展开。金秀瑶族自治县人民法院综合庭联合县自然资源局、六巷乡人民政府、六巷司法所、青山村民委深入纠纷现场,成功化解了原告谢某甲与第三人谢某乙之间的林权争议,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原告当场撤诉,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瑶山里的烦恼】“我的林地,怎么就在他的证上?我要求撤证!”

(图源网络,侵删)

该起行政诉讼案件源于原告谢某甲认为其持有的1.4亩林权证所载明的林地,被包含在第三人谢某乙持有的4.02亩林权证范围内,谢某甲遂以谢某乙的林权证存在错误为由,将金秀县自然资源局作为被告诉至法院,要求撤销颁发给谢某乙的林权证。此次诉讼已是谢某甲在经历2024年首次起诉又撤诉、并向政府申请确权被驳回后的再次诉讼,矛盾历时较长,双方分歧明显。

【一行人的执着】法官和政府工作人员来了!汗水洒在崎岖山路上

为彻底查清事实,从根源上化解矛盾,承办法官意识到,仅凭卷宗材料难以准确界定争议焦点,必须深入现场进行勘验。于是,承办法官主动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及基层组织的工作人员,共同奔赴现场。

勘查当日,太阳火辣,气温升高,承办法官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一行驱车两个小时后,再沿着陡峭崎岖、灌木丛生的山路徒步跋涉一个多小时,汗流浃背地抵达争议林地现场。

承办法官与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不顾辛苦,立即投入工作,依据双方林权证附图的记载,结合现场地形、地貌、界址点(如老树、岩石、沟坎等参照物)进行仔细比对和实地勘验。乡政府、司法所和村委干部则充分发挥熟悉当地情况、善做群众工作的优势,分别与双方当事人进行沟通,安抚情绪,释法明理。

【烈日下的答案】图纸铺开,现场定位,真相在山林间“浮出水面”

经过现场细致的指界、测量和对比分析,双方林权证所对应的具体范围得以最终明确和现场标记。在事实清晰呈现的基础上,承办法官抓住时机,组织现场调解,从法、理、情多角度进行耐心疏导和阐释。各方协同发力,引导当事人本着互谅互让、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的原则解决争议。

【握手间的温度】从争执到言和,一双紧握的手胜过万千言语

最终,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谢某甲与谢某乙均认识到此前因证载范围对实地位置的理解产生了偏差,双方自愿达成和解协议,并在现场标记好位置,明确了各自林地的清晰界限。此外双方还表示,今后将会按照各自林权证登记的范围经营管理林地,搞好生产生活。

谢甲紧握着谢某乙的手,之前的争执烟消云散。“撤诉!我这就撤诉!”谢某甲高兴地对承办法官说。一场可能旷日持久的官司,就这样在山林间化解于无形。

【跋涉后的回响】用脚步丈量司法温度,让纠纷止于山野之间

此次联合勘验调解,又是金秀法院将行政争议化解在源头、化解在基层的一次成功探索。它不仅避免了案件进入审理程序后带来的诉累,更通过深入现场的务实作风和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从根本上消除了当事人对行政机关的对立情绪,解决了当事人之间存在的实际问题,修复了邻里乡亲关系,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法官与各部门工作人员们用汗水浇灌出的和解之花,在这片青翠的大瑶山间显得格外绚烂。

承办法官后记

本案的成功化解,得益于党委领导下的多元解纷机制,是各部门通力协作的成果。烈日下几个小时的山路,我们走的是一条‘躬身为民’的实践之路。这趟跋涉的价值,远不止于勘明几亩林地的界限,更在于丈量出了司法为民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