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平称“被制裁很光荣”,日本民众却喊“滚回中国”,打脸了谁

发布时间:2025-09-12 21:10  浏览量:1

这位曾经的北大学子,现在成了最尴尬的存在:在中国是叛徒,在日本是外人。两头不讨好,进退两难。

为什么越想通过背叛获得认同,反而越被双方嫌弃?这背后的逻辑值得深思。

9月8日,中国外交部的一纸制裁令让石平再次成为焦点。

冻结在华财产、禁止境内合作、不准入境,每一项措施都直指要害,毫不留情。

面对如此严厉的制裁,正常人都会反思自己的行为,但石平的反应却让人大跌眼镜。他在社交媒体上强硬回应:"被反制很光荣"

这种死鸭子嘴硬的态度,暴露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继续讨好日本舆论。

石平声称自己"十几年没回中国,在华也没财产",言下之意就是制裁对他没用。

但这话说得与事实完全不符。

公开记录显示,他长期在日本《产经新闻》开设专栏,还经常以"时政评论者"身份上日本电视台聊涉华话题。

要是真的和中国没关联,为什么总是盯着中国说事、博眼球呢?

更关键的是,他绝口不提中方制裁的真正原因。

外交部公告写得清清楚楚,制裁是因为他"长期违背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损害中方核心利益"

参拜靖国神社、发表涉台涉钓鱼岛不当言论,这些都是铁的事实。

他把制裁说成"荣誉",说白了就是想逃避自己做过的事,继续在日本政坛混下去。

这种避重就轻的手法,在那些靠极端言论博眼球的人身上并不新鲜。

但讽刺的是,石平的如意算盘很快就被现实打脸了。

石平的强硬回应本来是想博得日本社会的同情和支持,结果适得其反。

日本民众的反应比中方的制裁更加直接——要求他"滚回原籍"

从日本网络论坛和街头采访的反馈来看,日本民众的不满集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身份问题。有人直接质疑:"他原本不是日本国籍,现在当参议员,却总说挑事的话,到底站在哪边?"

这句话戳中了石平的痛点。

无论他如何努力表演,在日本人眼中他始终是"外来者"

其次是责任问题。

日本社会对理性处理邻国关系存在基本共识,石平的极端言论明显和这个共识对着干。

有日本民众直言:"他这样只会给日本惹来麻烦,根本不是一位合格的公职人员。"

更有意思的是,连日本的政治精英也对他保持距离。

日本国会对比例代表"新生"的权力限制很严格,石平虽然混进了参议院,但短期内极难获得实质性话语权。

多位日本议员私下认为,石平"无论怎样表演,都难以成为真正的日本政治精英"

这种现象其实反映了一个深层问题:归化者在任何社会都面临身份认同的双重考验。

权威学者指出,日本政界对非本土出身议员的排斥情绪一直存在。

石平这种"元中国籍"议员,不仅没有获得日本主流社会的信任,反而被视为"工具人"或"可疑分子"。

社交平台上"滚回中国"的呼声此起彼伏,甚至有极端网民直接给他贴上"间谍"标签。

民调显示,超过60%的日本受访者质疑石平的政治忠诚,认为他"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中国人本质"

石平越是想通过极端言论证明自己的"日本身份",越是暴露了内心的不自信。

石平的遭遇并非孤例,在全球化时代,这种归化困境具有普遍性。

澳大利亚华裔政客林某某的经历就是现成的例子。

他因为频繁发表反华言论,今年5月被所属政党公开抛弃,澳洲媒体称其为"麻烦制造者"

这说明不管在哪个国家,想靠极端立场站稳脚跟的政客,短期内或许能博取一些关注,但长期来看都难以善终。

因为民众往往看重的是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影响,而不是嘴上功夫。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血缘与国籍的"原罪"在很多社会都难以完全消除。

东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研究报告揭示,归化者在日本政坛始终被视为"外人"。

无论个人如何努力,这种结构性偏见都很难根本改变。

历史的教训也很明确。

清华大学日本问题研究中心的专题报告指出,自近代以来,"民族叛徒"在中国历史上从未被宽恕。

汪精卫的墓地1946年被彻底炸毁,陈公博家属至今不敢立碑,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在中国,民族认同被视为底线问题,社会对此的反应极为强烈。

中国社科院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民族背叛者"不应获得任何形式的宽恕。

而在日本,归化者同样难以获得真正的社会融合。

即便在政坛"升格",也很难突破"工具人"或"异类"的固有形象。

中日两国民众在这个问题上展现出了高度一致的态度——都不欢迎背叛者。

78%的中国公众对"叛国者"持零容忍态度,72.4%的日本受访者对归化政客心存疑虑。

两组数字背后,是民族认同在全球化时代的坚固性

石平的个人选择,最终演变为两国社会对"民族归属"的集体反思。

他想在两个身份间左右逢源,结果却成了两边都不要的弃子

石平事件的深层意义远超个人得失,它揭示了一个重要规律。

民族认同在全球化时代不仅没有弱化,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强化。

这不是什么落后的观念,而是文明传承的内在逻辑。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追求,这是千百年历史积淀的结果。

当有人试图为了个人利益而背叛这些根本性的东西时,必然会遭到强烈反弹。

中方的制裁措施,实际上是对"突破底线行为"的必要回应。

这符合国际社会的基本规矩,不管你是哪国公民,都不能无视他国的核心利益。

石平的问题,就在于一次次越过这条底线。

所以他既引来了中方反制,又被日本民众质疑,这是咎由自取

更重要的是,中方的反制还释放了三个重要信号。

第一,警告那些更改国籍的人,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个人自由,但不能忘本,更不能成为汉奸。

第二,告诫某些人不要把诋毁中国当作谋利手段。

像石平、余茂春这样的人,为了个人利益不惜编织关于中国的谎言,这种行为必须受到惩罚。

第三,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有能力也有决心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

民族底线不容践踏,这不是空话,而是会付诸行动的原则。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石平现象反映了全球化时代身份认同的复杂性。

技术可以跨越边界,资本可以全球流动,但文化认同和民族感情却很难轻易改变。

那些试图通过背叛获得新身份认同的人,往往会发现这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

因为真正的认同不是靠表演出来的,而是从内心深处生发的。

石平的悲剧在于,他把政治投机当成了人生策略,把文化背叛当成了成功捷径。

结果发现,无论在哪里,背叛者都不会受到真正的尊重。

这个教训对那些在全球化浪潮中寻找身份定位的人来说,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民族认同不是可以随意丢弃的包袱,而是个体身份的根本支撑

面对复杂的身份认同问题,你会如何选择?